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一、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栩栩如生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成功地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深刻地批判了辛亥…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是一篇在动荡的时世揭示知识分子心灵的力作。作品以浙江军阀混战为背景,写了一位小学教师潘先生携妻带子逃往上海避难的一段曲折经历。小说一方面反映军阀混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动乱中的心理、言行,以及由此而体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是一篇在动荡的时世揭示知识分子心灵的力作。作品以浙江军阀混战为背景,写了一位小学教师潘先生携妻带子逃往上海避难的一段曲折经历。小说一方面反映军阀混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动乱中的心理、言行,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是描写知识分子的名篇之作。从作品一问世到现在,小说中的主人公潘先生历来都成为人们批判和责骂的对象,都认为他自私、虚伪、狡诈等。其实,如果今天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用人文关怀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潘先生这一形象,就会发现:潘先生并非想象的那样自私自利,他的很多行为也是被逼无奈的,并不是不可原谅的。  相似文献   

5.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6.
《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叶圣陶(1894~1988)是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他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  相似文献   

7.
在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的149篇课文里,小说有16篇。这16篇小说分四个单元编在三、四、五册课本里。鲁迅的小说《药》编在第三册第五单元。鉴于学生一般都爱读小说,我教这篇小说时,重在指导学生学习赏析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方法,意在通过这篇小说的赏析,让学生能运用这种方法去赏析课内外的其他小说,尤其是课本中的另外15篇小说。 在这个思想指导之下,我教鲁迅小说《药》的时候,首先给学生作这样的讲述: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作家创作小说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创作意图,传达出生活的本质,也就是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而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又主要是通过情节的设置、环境的描写来实现的。因此,我们读小说,最终是要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要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重在了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要了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又必须弄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如果说情节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那么环境就是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或冲突的活动舞台。在鲁迅的小说《药》中,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或冲突的活动舞台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讲述至此,我就由这个设问引导学生去阅读课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学中,一篇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读者几十年也忘不掉,就是极大的成功。一篇小说,有一两句名言,广为流传,就可谓价值非凡。一篇小说,记录了一段历史,而且昭示了历史的方向,更是弥足珍贵。《故乡》就是这样一篇  相似文献   

9.
<正>在鲁迅先生众多的小说作品中,《孔乙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漠,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作为多年来一直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一篇传统课文,"大家作风"在文章中随处可见。不必说,小说主题的深刻:小说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吃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不必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鲜明;也不必说运用  相似文献   

10.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有一位小说家很著名 ,他就是阿城。他的著名是因为他发表了一篇小说《棋王》 ,所有近二十年中文系的毕业生都应该知道这篇小说。阿城就是因为这篇小说一举成名。阿城曾有过一个想法 ,写八个什么王 ,合成一个“王八”。但迄今为止我们只读到他的“三个王” ,即《棋王》、《树王》和《孩子王 )。《孩子王》曾被陈凯歌拍成过电影 ,但只在戛纳电影节上得了个“金闹钟奖” ,很让人扫兴。  我却对《孩子王》这小说情有独钟。因为小说写的是一个知青代课教师和他的农村学生的故事。我虽然没有过那样的生活 ,但我已经做…  相似文献   

12.
我的朋友于卓写了一篇小说叫《盘点青春盘点疼》,当时我们正在吃涮羊肉,热气腾腾中我忽然就呆了一下,我问,你说那个小说名字叫什么?他重复了一遍。刹那间,一种悲喜交集的感觉涌上心头,散了酒场之后我逼着他把小说发到我邮箱里,刚出锅的小说我趁热读了,读后哽咽难言。  相似文献   

13.
曹婷 《考试周刊》2014,(94):28-28
<正>《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纪实散文,在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朱自清美文的代表。教学时,很多老师都针对朱自清笔下父亲的形象和"我"四次流泪进行分析。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背影》是一篇散文,散文传统教学思路是分析人物形象,理清作者情感。很明显,这里混淆了散文和小说的教学思路。必须强调把散文和小说区分开来。散文将情感寄予全篇,不是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对人物进行分析,但一定要明确  相似文献   

14.
×××同学问:《花市》这篇小说塑造了老农民、小姑娘和年轻干部三个人物形象,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花市》这篇小说围绕买花、卖花这个中心事件,塑造了老农民、小姑娘和年轻干部三个人物形象。这三个人物,在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中,显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老农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他生活的乡村,是当地出了名的苦地方。现在,他下决心拿出12块钱买一  相似文献   

15.
《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叶圣陶(1894-1988)是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他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  相似文献   

16.
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两文。这两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文章风格、表现手法都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把《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很大帮助。在这两篇文章中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两篇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对  相似文献   

17.
巴金早期小说中塑造了这样一种人物形象:"他"混迹在平凡大众之中,游离在时代的一侧;"他"虽然看见世界的黑暗,却无力唤醒沉睡的人民;"他"不与少数呼喊者同行,在黑暗中彷徨独行。《新生》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李冷就是一个这样的孤独者,小说讲述了一个孤独者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叙述了他如何在亲友的帮助下走出孤独成为革命者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小说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鲁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他的部分小说在教学上难度较大,《药》就是其中的一例。为了使学生清楚地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我采取了从情节入手,掌握明暗两条线索,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的教学方法。 讲课前,我按课文提示给学生布置了几个问题:1.小说写了几个场面,2.写了几个主要人物,3.小说采用明暗双线安排情节,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连接这两条线索的纽带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正他的用意一目了然了,所有的抒情和诗意都在为小说的内部积蓄能量,就是为了撞击"老爷"那座冰山。这个撞击太悲伤、太寒冷了,是文明的大灾难和大事故。《故乡》的故事极其简单,"我"回老家搬家,或者说,回老家变卖家产。就这么一点事,几乎构不成故事。那么《故乡》这篇小说到底好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小说的人物写得好。一个是闰土,一个是杨二嫂。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中《莲花公主》与《绿衣女》两篇,都叙写了蜂精和书生的爱情婚姻故事。前者采用"人入幻境"的结构模式,体现情节小说的叙事智慧;后者采用"精入人间"的结构模式,充满写意小说的诗性精神。蒲松龄在结构模式、叙事精神、人物形象等方面对两篇小说进行个性化处理,真正做到了犯中求避,各赋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