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徽州文书的遗存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伯山 《历史档案》2004,1(1):122-126,136
徽州文书是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其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与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切身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和记录,它是徽州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最真实、具体的反映。其大规模的发现并获得确认最初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事,当时就发现有近10万余件,其数量之多,研究价值之大,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徽州文书的大量面世,被称作继有字甲骨、汉晋木简、敦煌文书、清朝大内档案之后,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五大重大发现。几十万件徽州契约文书的发现,进一步引起中外学界对安徽徽州地域特色文化的特别关注,徽商研究、徽州经济社会史研究、徽州历史人物研究等等渐成热潮,至九十年代,徽州文化研究终于在国内外蔚成和中国敦煌学、中国藏学齐名的徽州学。徽州文书作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民间实态的不可多得的宝贵原始文献,也更为中外学界所关注。徽州文书不仅跨时长、数量大,而且涉面广、种类多。除大量买卖田地房屋的民间经济交易文书、诉讼文书、红白喜事文书、各类民事合约合议合墨等等之外,还有不少深刻反映徽州社会历史实态特色的宗族文书、商业文书等等,给人们全面深入地认识当时的社会实态提供了极为真实生动具体的原始文献材料,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内容。本文介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古来新学问,大多由于新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徽学勃然兴起.其兴起原因显然是和大量新资料的发现有直接关系.而这些新资料就是有关历史上徽州地区的多达30万件的原始契约文书.由于这些契约文书绝大多数形成和被发现于历史上的徽州,所以被称为徽州文书档案.徽州文书档案中留存大批徽商原始资料.使得众多学者掀起了徽商文化研究的热潮.……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古来新学问,大多由于新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徽学勃然兴起.其兴起原因显然是和大量新资料的发现有直接关系.而这些新资料就是有关历史上徽州地区的多达30万件的原始契约文书.由于这些契约文书绝大多数形成和被发现于历史上的徽州,所以被称为徽州文书档案.徽州文书档案中留存大批徽商原始资料.使得众多学者掀起了徽商文化研究的热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5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和收藏的"徽州历史档案"(又称徽州文书、徽州文书档案、徽州契约文书等),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第五大史料发现.徽州历史档案是徽州社会的民间记忆,是进行中国传统社会多维实态研究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它使人们的目光再次凝聚徽州、解读徽州、重构徽州.今天,徽学的兴盛和徽州旅游业的发展,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说明了当今对徽州社会记忆建构的成功之处,这种成功蕴含着徽州历史档案的"记忆基因".  相似文献   

6.
在徽州社会生活中,丧葬活动占据重要地位.在以往研究中,往往以方志、族谱、时人文集等史料为基本材料,存在资料不够完整、清晰、具体等问题.卷帙浩繁的徽州文书档案遗存为徽州世俗生活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实例资料,弥补了传世史籍文献的不足.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徽州文书中的纸质冥契是一种特殊丧葬文书档案,对其进行著录分析,为考察清末民国时期徽州地区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史料依据.作为买地券的一种重要形式,徽州地区纸质冥契的发现,说明从清代开始这一地区买地券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文本和内涵上都反映出强烈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2007年1月25日《参考消息·北京参考》报道“一场消防水龙头爆裂的事故.使1万多摄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照片意外‘现身’。”该报道的标题是《上海惊现万张经典照片——阮玲玉、胡蝶、黎莉莉等明星“重见天日”》.说的是民营企业上海王开摄影有限公司(2005年由国营企业“王开照相馆”改制而成)的事。2007年3月5日《参考消息.北京参考》刊载新华社记者王立武文《专家倡议尽速保护徽州文书》,指出“徽州文书正在大量流失.黄山市民间遗存徽州文书约10万份.但这些契约、票据、官文、告示、信函、礼单等珍贵文书,目前不仅在黄山市不少旅游商店公开叫卖,  相似文献   

8.
提起中国历史文化四大发现,稍有一些文史知识的人都能够说出是殷墟甲骨、秦汉简帛、敦煌文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可谈起第五大发现,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众多的学者开始把30多万件徽州文书的发现,称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第五大发现。提起徽州文书的发现,就要提到余庭光;提起余庭光,就要提到屯溪古籍书店;提到屯溪古籍书店,就要提到郑振铎。那我们还是从郑振铎开始说起——公元1956年4月的某一天,对郑振铎来说,可能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可对徽州文书的发现来说,却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这时候的郑振铎,刚担任文化部副部长不久。新…  相似文献   

9.
"匣"是一种藏物器皿,其本源于民间生活实际.明清时期,徽州民间广泛用匣以保存文书等重要记录和凭据.尤其是徽州宗族组织普遍建立的公匣制度,其严格的管理机制是徽州民间文书大量遗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徽州文书档案被公认为是上个世纪中国文献史上第五大发现,徽州文书的文献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以及其连续性、真实性、典型性等特点决定了其重大学术价值;徽州文书的文献收集、保护、开发、利用方面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徽州文书信息数据库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出路,而建立这样的信息数据库应从五个方面的工作人手。  相似文献   

11.
清代土地买卖中的陋规习惯——以陕南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土地买卖与契约的研究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了。1957年,徽州契约被学者发现后,历史契约文书以其启发性、连续性、具体性、真实性和典型性之特点引起了区域社会经济史、法律史、档案学等各学科人士的浓厚兴趣,研究成果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然而,按照《中国古代契约文书会编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和《田藏契约文书萃编》(中华书局2001年版)的编著者张传玺、田涛等先生的看法,陕西一省的历史契约文书存世的数量并不多,年代上也较为晚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相关研究的展开和深入。  相似文献   

12.
正民间文书是在民间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资料。地契、租约、借约、诉状等都是民间文书涵盖的范围。目前所见最早的契约文书是在出土汉简中发现的西汉契约及东汉的买墓券。隋唐至宋元时期的民间文书也相继有所发现,如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200余件契约原件,敦煌唐、北宋契约有127件。宋元时期的文书,数量不多,以泉州和徽州为主。存留至今数量最多的当属明清文书。  相似文献   

13.
徽州文书档案的特点和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系统性、连续性、典型性和独特性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徽州文书档案的特点 ,认为徽州文书档案在我国地方历史档案中 ,年代跨度最长 ,种类最多 ,数量最多。从学术价值、收藏价值、史料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方面 ,探讨了徽州文书档案的重要性 ,对徽州文书档案作了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4.
鲁朝阳 《出版广角》2018,(11):85-87
徽州文书整理成果的持续出版,以刘伯山教授为代表的徽州文书整理工作与后续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历史真实,对于研究和辨清中国传统农村社会自宋代以来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多维真实情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徽州档案研究概述随着20世纪四五十年代徽州文书文献等资料的发现,徽州档案逐渐被一些专家列入研究范围:徽州档案的研究使徽学地位在学术界确立,推动了徽学成为与藏学、敦煌学并列的中国三大显学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地区,明清时期称徽州府。全区所辖总面积不足1.25万平方公里,是崇山峻岭、地瘠人稀的山区小邑。长时期,大多县人口不足万人,并且是历史上的高移民地区。就是这么个区域面积、人口在全国同类行政区域不起眼的山区,在宋朝以人文荟萃、人杰地灵,成为“文献之邦”、“东南邹鲁”,并形成跨朝更代、内涵丰富的徽学。 如今,徽学已跨越国界,成为中国与藏学、敦煌学并列的世界性显学。尤其是建国后徽州文书的大量整理更推动了徽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其中,最重要和突出部分应是徽州地区的古代出版业,尤其是明清时期徽…  相似文献   

17.
所谓明代徽州经济类档案,特指《明代徽州土地产权变动和管理文书》,是安徽省档案馆1962年从安徽南部的徽州地区发现并收藏的一组土地经济文书。2002年3月,这组文书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申报名录。这组文书的发现、收藏,有一段曲折的历史过程,其价值也已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历史上,徽州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和教育发达,向有“文献之邦”、“文物之海”的美誉。从清末民初开始,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书商就纷纷到徽州收购古籍。解放初期,屯溪作为古籍集散地,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古籍市场。1…  相似文献   

18.
姚丽雅 《兰台世界》2006,(20):58-59
徽学的兴起主要缘于20世纪50年代徽州文书档案的大量流传和发现。本文用事实证明徽学兴起是建国以后由徽州文书档案的厚积而薄发,从而阐述徽州文书档案自身价值和社会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锦屏文书,原称“锦屏林业契约”.是指明清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以贵州省清水江流域锦屏县为中心的侗、苗少数民族,在长期从事混合农林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反映其生存、发展的社会关系与历史面貌的原始记录。2005年以前称“锦屏林业契约”,其征集的范围仅以反映林业生产方面的契约文书为主要内容。“锦屏文书”是继“敦煌文书”和“徽州文书”后,我国民间文书的又一大发现,是贵州和西南乃至世界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新书目》2011,(4):62-62
1.《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收录了民国时期徽州地区的各种民间文书,包括田契、地契、房契等。该书的出版弥补了徽州文化研究的空白,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