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不可分,一篇好的课文就是一篇好的范文,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余兴,唤起学生创作的激情,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从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做起,课堂练句,由练句到仿段、仿篇,由仿篇到创新,这样既符合"读为基础,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原则,又能培养小学生习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加强练句,丰厚累积语文课强调多练,不是把学生引进题海,而是教师围绕学习目  相似文献   

2.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中国石拱桥》、《北京立交桥》是教读课文,《短文两篇》、《巴黎的桥》是自读课文。其中《短文两篇》又包括《吴门桥》和日本作家水上勉的《母亲架设的桥》。这四篇课文的题材同是写桥,但文体不一,内容各异,因此,进行本单元教学必须紧紧扣住重点,否则学生就会学得支离破碎,不着边际,不得要领。第三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说明能力,本单元是第三册的开首单元,如何将上一册的记  相似文献   

3.
读练提示本单元是本册记叙文的重点单元.五篇课文中两篇是抒情散文,三篇是叙事散文,写作上各有特色.读练的重点应放在《井冈翠竹》《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的特点及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的区别上.散文的“形散神聚”是个难点.为此,教师引导学生读练要以知识短文《谈谈散文》为统领,紧抠课文的字、词、句和表达方式等基础知识,通过比较阅读和分项练习,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教法建议教学本单元(包括知识短文)一般要用十一到十三个课时才能完成任务.但是若采用单元读练设计进行教学,则至多用八个课时就可达到目的.方  相似文献   

4.
《桂林山水》教学“三读”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搞好段的训练是很重要的。下面以《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为例,谈几点做法。一、初读。在读课文前,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这是一篇以写什么为主的文章?②写的是哪个地方的什么景色?在学生对...  相似文献   

5.
魏巍的《我的老师》语言质朴无华 ,描写别具情味 ,感情真挚炽烈 ,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篇佳文。教学此文 ,我采用“读练课”这种课型 ,引导学生在读中练 ,在练中读 ,在读练中培养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创新思维 ,在读练中学习作家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在读练中领悟怀念老师的那份真挚的深情。教学课堂分为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用于“读” ,第二板块用于“练”。一、读“读”设计为听读、说读、品读这三个循序渐进的自主独立的阅读步骤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去理解课文内容 ,去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听读 ,整体感知。教师范…  相似文献   

6.
<正>《燕子妈妈笑了》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真》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采用相似结构的段式反复出现的方法组织语言,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句式,同时以对话描写为主,是学生体会人物感情,学习朗读不同人物语气的好材料。现在我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浅议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时如何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对话。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设定了一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  相似文献   

7.
《推敲》是一篇关于词语锤炼的文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时安排,遵循文体特点,通过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等环节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学生字,读课文,理脉络,练写字,努力引文化之源,输方法之径,夯读写之基,丰盈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淡中求味     
一教师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没有按惯例先提出问题,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地、仔细地通读课文之后,提出了以下几个平平常常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我的《一碗阳春面》的教学,获湖北省荆州地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竞赛第一名。前后八次教这篇课文,我深有体会:“读”有学问。《一碗阳春面》是高中第三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顾名思义,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解决问题。但拿到课堂上教学,就不那么简单了。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全由教师包讲,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是教讲读课文,也是一堂失败的课;一课讲自始至终全由学生自己读,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是成功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因势利导,谆谆善诱,指导有方,点拨得当,学生读得生动活泼,对文章内容心领神会,才算是成功的教学。作者写一篇文章,是通过精心构思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也要精心设计。在教《一碗阳春面》时,我自始  相似文献   

10.
《桥》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通过教师与学生共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创设情景,感悟这名老党员的光辉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想】本文为自读课文 ,共计 2 30 0余字。指导学生自读此文 ,要有明确的指导提要 ,以便使学生在有限的4 5分钟内有读、有想、有议、有得。在这篇课文之前 ,学生已经学过了《鲁迅自传》和《哥白尼》,从中了解了传记文体的自传和人物评传。本文也属人物评传 ,关于这一点 ,学生阅读感知课文后 ,教师稍加提示或点拨即可。学生自读这篇课文 ,教师要在文章取材及语言特点上精心设计思考题 ,给学生阅读以指导。同时 ,要在导语中“瞻前”又“顾后”,使之起到衔接知识、自然导课、提出问题、明确学习要求之作用。【导语】学习前面一篇课文 ,我…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共四篇课文,两篇讲读课文是《谈骨气》、《弈喻》;两篇自读课文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短论两篇》。本单元的教学突破口是理解议论文中记叙作用和记叙文中的议论作用。这是对第六单元的“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的继续学习与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3.
“以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思维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则已为广大教师实践了许多年 ,但是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思维训练为主线” ,仍是令广大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笔者也是倍感困惑者之一 ,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逐渐有所领悟 ,探索出了语文课“四读四问四练”导读教学模式 ,使这一问题得以较好的解决。这一模式“以阅读为形式 ,以问题为载体 ,以思维训练为落脚点 ,让学生从多读、多问、多思、多练、多悟中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从而使“三为主”的课堂教学思想落到实处。可用下图表示 :教学过程 :通读课文→研读课文→回读课文→…  相似文献   

14.
郭秀萍 《广西教育》2014,(29):50-50
正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引入课题,待学生学完生字新词后就迫不及待地引领学生进行所谓的"研读课文"。然而不少学生在"研读课文"时一知半解,甚至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这也是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师只有把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落实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怎样才能使初读教学更有效。第一步:随意翻看,了解大意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他们在初读课文时,可能会对文中的插图  相似文献   

15.
《自己去吧》是“九义”教材第一册新入选的课文 ,由两段句式相似的对话和两幅图画组成。第一段是小鸭和鸭妈妈的对话 ,第二段是小鹰和鹰妈妈的对话。故事告诉我们 :只要勇敢地锻炼自己 ,就能成功 ,不能事事都依赖父母。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根据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可采用“一读、二演、三练”的形式进行教学。一读 ,理解内容。教学这篇课文 ,应体现低年级教学的特点——多读少讲。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 ,去理解词句 ,领会思想感情 ,以“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可分三步来进行…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认D练内容,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其朗读能力呢?首先提出要求,循序渐进。开始认D练时所学生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漏字,不加字;再提出要读流利,也就是读得速度适当,不读破句,不唱读;在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也就是力求通过朗读,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现出来,经过这样一步一步的议席,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逐步提高其次,朗读的形式多样化,以提高兴趣为主。朗读教学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每一篇课文都采用同样的方法朗读,学生就会厌烦。如第三册《美丽的公鸡》一…  相似文献   

17.
《明天还有明天的事》(统编六年制第二册第40课)这篇阅读课文讲的是暑假里小朋友燕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杨力和小勇做完当天的作业,再去游泳的事。说明当天的事当天做,明天还有明天的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可以借助汉语拼音读通课文,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以深入浅出地加以点拨,启迪智慧,使其读懂。具体教学结构,可以读为主。 (一)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全文用汉语拼音注音学生可以借助汉语拼  相似文献   

18.
正《桥》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单元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桥》是一篇"红色课文"。通常情况下,教学不外乎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品味人物的品质,但这很容易走进一个唱高调、说套话的误区。《桥》的体裁是小小说,应该引领学生学习体裁特点,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领悟小小说的表达方法,同时感悟人物品质。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高年级阅读课的第一课时,习惯上总是以解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梳理脉络等问题为主。新课程标准提出硬性的写字要求后,教师才留下一些时间让学生练习写字。但是,总体而言,高年级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是低下的。  相似文献   

20.
本组由四篇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组成。从内容看,课文都是写发生在春天的事;从体裁来看,《春晓》、《蚕姑娘》和《栽吧栽吧》是三篇韵文。韵文的特点是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这三篇课文以课文形式、内容为联系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