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小学。它重在一个"读"字,精读,默读,赏读,悟读。以"读"走进文本,"在文本里转几个来回",然后又以"读"走出文本。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教师应创造机会引领学生品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找到探究文本秘妙的抓手。  相似文献   

2.
"读""品""悟"是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是指导学生"读""品""悟"的一个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品读关键词句可以以点带面,以句带篇,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精彩的亮点,通过揣摩文字、品味语言,从而领会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和思想内涵,构筑起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情感的有效平台,让学生在品读语言中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文本悟读意识,为学生悟读文本提供广泛的学习视角。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活动的教学调度作用,借助情境调度、演绎体验、鉴赏组织、训练设计等多种方式,创设更高品质的阅读课堂,从而顺利启发学生的悟读思维,培养学生的文本悟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悟读学习品质,历练学生的悟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朗读为突破口,潜心会文,感悟文本,体悟文情,领会主旨,获得审美上的熏陶和思想上的启迪,享受阅读的快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主张以读促悟,让学生在朗读、品读、研读、趣读、演读中涵泳、体味、熏陶,全面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课堂绽放自主学习的智慧之花。  相似文献   

5.
1.以情带读,读中悟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在阅读教学中要常常引领学生抓住文章的情,以多种形式品读课文,让情感为心灵伴奏。师生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当老师和学生都沉醉于文本之中时,才读得入情入境,从而走向文本的纵深处。实现"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我在教学《孩子,你长大了》一课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细细品,深入悟,感受文本的内涵。品读感悟能力可以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最近一连听了十几节课,在听课中,我可喜地发现老师们都能抓住精读文本中的重点语段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眼于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采用玩形朗读、变式品读、唤醒体验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并附上平时教学中一些具体的课例形象,让学生真正做到以读感悟、以读促悟,百读不厌、百读常新,以读为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小学。它重在一个"读"字,精读,默读,赏读,悟读。以"读"走进文本,"在文本里转几个来回",然后又以"读"走出文本。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教师应创造机会引领学生品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找到探究文本秘妙的抓手。一、在读中生成更多的精彩一篇课文富含育人价值的东西非常多,阅读绝不是把教师的理解灌输给学生,也不是让学生泛泛地读,而需要学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中,读悟结合是学生对课文感受、品味、揣摩、领悟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手段。以读为本,以悟促读,读出情,读入境,达到与作品、作者的情感交融同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课堂上学生“读”得轰轰烈烈,“说”得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的“读悟”是在同一平面上滑移,根本没有读出层次,悟向纵深。阅读教学中读悟结合的误区随处可见。一、读悟结合的误区误区一“:急于求成”式的读悟案例:《生命桥》教学片段(学生初读后)师: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生:主要讲了老羚羊…  相似文献   

10.
一、设计思路 作为四年级学生,在阅读这个故事时,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并不困难,然而这篇教材篇幅较长,容量较大,怎样描述感人的情境?运用怎样的方法来感悟这感人的情境后面所蕴涵的价值观呢?这是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感悟语言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必须通过潜心品读。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教师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等创设出可感可触的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共同营造读的磁场,让读贯穿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读中不断呈螺旋式上升,从而真正走进天鹅的内心世界,体味文本强烈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要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同时我们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真滋味,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文本,这里所谓的读,指的是朗读、品读、精读以及深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本内涵,获得深刻体验。  相似文献   

12.
学生对文本阅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兴趣的激发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通过营造气氛使学生品读,获得独特情感共鸣;给予方法指导引领学生悟读,享受思中有悟的愉悦;模拟场景鼓励学生悦读,产生如同亲历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教学,是基于文本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读懂”文本,是进行感悟式教学的一般要求。学生自读和教师导读,都离不开“悟”。读悟是感悟式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走进去"是学生通过眼睛、大脑等器官将文本输入的过程。"说出来"是读有所思、读有所悟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将内化的文本经过思考输出的过程。要真正让学生"走进去、说出来",以下几点是我们要做到的:精心设计自学提示,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教师要搭建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就要寻找学生与文章的切入点,设计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实现引领作用的自学提示。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读”是亲近文本,“品”是走进文本,“悟”是深化文本,“展”是超越文本,在以“读—品一悟—展”营建的阅读教学强大的场里,“拓展延伸”是教师解读文本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纽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在“应用、拓展”能力上发展.阅读教学视野的大与小、精彩与败笔,往往取决于“拓展延伸”环节.拓展延伸的优化,是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的途径之一.阅读教学课堂要以“文本”为经,以“语言”为纬,编织阅读教学课堂的立体空间,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紧紧联系起来,使阅读教学课堂更精彩、更有魅力.  相似文献   

16.
朱晓华 《新教师》2019,(6):31-3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悟、有所感,培养语感。因此,教师要创造让学生主动阅读的机会,提供充裕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让学生读整本的书,让课堂“活”起来。据此,我们探索出了“五读”的语文教学模式。所谓“五读”,即“读”的五个步骤——找读、说读、品读、评读、赏读。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因为品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通过品读,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特性和蕴含的意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在课堂上广泛地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品读,但是,如何提高小学生文本品读的实效却成了一个瓶颈问题。在一些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品读却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中,读悟结合是学生对课文感受、品味、揣摩、领悟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以读为本,以悟促读,在“悟”之后能升华“读”,读出情,读入境,达到与作品、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同构。但是,笔者听了一些教学研讨课,听了一些青年教师的优质课评比,发现课堂上学生“读”得轰轰烈烈,“说”得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的“读悟”是在同一平面上滑移,根本没有读出层次,悟向纵深,也就达不到入情入境了。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背后,笔者发现许多教师没有正确走好“读悟结合”的捷径。误区一:急于求成”式的读悟案例:《春天的雨点》教学片段(学生初读后,…  相似文献   

19.
所谓精读,是让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一起分享、鉴赏语言文字,并发表自己见解的阅读。我认为在精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章的精髓,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从浅显的文字中品读出特殊的含义。重视学生阅读后感受、体验的交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相似文献   

20.
陈小晶 《文教资料》2014,(23):174-175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呈现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也存在一些让人担忧的现象。其中,文本的"逃逸"是较为常见普遍的现象之一。作者结合课堂实例,具体阐述品读、朗读、研读这三种不同形式的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品读体悟语言魅力,通过朗读宣泄感情,在研读中促思启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