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位领导曾经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会议上那些十分生动的谈话到了你们的报道里面,就变得空洞乏味,只剩下一些空话和套话?——应该说这是一个多少有些令我吃惊的问题。因为在不少的记眼里,领导们就是喜欢这样的照本宣科式的会议报道。所以记得我当时回答说:因为按照会议程式来写报道,对记来说是一种最安全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2.
新闻工作是一个引人注目、令人向往的职业,新华社记更是令中国记们心驰神往的称谓,这是一份殊荣,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然而,当你认识了李锦,知道了他的新闻经历,你很可能就不会有这种向往了,他的新闻实践与你想象的记生活有着一落千丈的反差,这样的心理落差使我始料未及、感慨良多。因为记之于他,就意味着持续、艰苦的基层调研、苦闷的长夜求索、甚至在理论创新中可能要做独步前沿的殉道……  相似文献   

3.
语流效率和时间观念王若谷最近,读了好几篇大陆记者的香港记行并谈印象的文章,颇有一些感触。有多篇文章都不约而同谈到了采访双方的语流效率和时间观念问题,可见这是一个较为突出而令大陆记者们感触尤深的问题。预约采访,大陆记者们普遍感到自己只要准时到达,对方总...  相似文献   

4.
关键 《新闻知识》2005,(5):45-46
中国记遇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每一个有作为的记在这个时代都会有所作为。我自己刚进入新闻这一行时,面对优秀的老新闻工作,心理忐忑不安。他们那妙笔生花的笔,缜密的思维,精妙的章结构,让初出茅庐的我感到羡慕。那时我从事的是关于工业的报道,计划经济时代的新闻,留着那个时代刻板的痕迹。在每一个采访单位采访时,离开这个单位我还没搞清要写些什么,因为心里没底。所以在初入新闻界这个大门一年中,  相似文献   

5.
在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来临之际,和所有的新闻工作者一样,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激动。党和国家关心新闻工作者,重视新闻工作,又令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压力。 作为一名从事新闻工作才8年多的年轻记者,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回忆不长的新闻实践经历,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要做一名人民记者。 这也许与我所接触的新闻报道对象有关。一直  相似文献   

6.
丁龙江 《视听界》2005,(4):i009-i009
新闻评论栏目兴起之时,正是业内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人素养及知识储备表现出强烈不满的日子。因而各地大多从记中物色人选或直接让记在自己的节目中“登台亮相”,这就有了在新闻评论型栏目中常说的“记型主持人”这一称呼。但这种称呼明显混淆了“记出身”的主持人与“记身份”的主持人之间的差别,强化了“记”这一概念而淡化了“主持人”这一中心词,  相似文献   

7.
北京奥运会是在中国自家门口举办的盛会,是一个令每一位中国人乃至海外华人感到骄傲的一届运动会。之所以感到骄傲,除了因为在自家举办,还因为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希望中国队能够获得更多的金牌,能够有更多的年轻运动员成为自己的偶像,乃至有更多的运动员能够代表中国形象。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2006年1月,是解放军报创刊50周年。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无不感到兴奋,因为我从一个小学生,到军报工作了50年。50年来,我就是在军报的老领导、老编辑、老记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博客:话语自由的双面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颖 《新闻爱好者》2005,(11):43-43
2005年7月7日,伦敦城发生了恐怖爆炸事件,各国媒体对此事件纷纷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但是,令传统媒体记感到压力和尴尬的是,报道最早的一批近距离的现场照片不是来自他们,而是来自普通民众,这些爆炸案的目击纷纷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所见和抢拍的照片。  相似文献   

10.
赵雯 《青年记者》2007,(7):65-66
沃尔夫事件引起诸多争议,有舆论认为他的被捕显得不伦不类。此前,因为拒绝透露新闻源而遭到逮捕的通常是一些新闻记,但沃尔夫本人并不是记,而只是一个博客写手。更有人认为,美国法院的这种做法与美国标榜的新闻自由原则相悖。日前,记就这一事件引发的争议采访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展江教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乔新生教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2001年3月5日,对黑龙江电视台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黑龙江电视台重新整合了四个有线频道,第一次让所有的自办节目在五个崭新的频道中成功播出,开创了黑龙江电视台历史的新纪元。同样,这一天对于黑龙江的电视法制节目而言,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正是从这一天开始,黑龙江电视法制节目昂首迈进了频道时代。  相似文献   

12.
记住涉过河流的日子,对我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走向对岸,折一根柳枝或湿了鞋子,都是接近真理的方式。 进入水,永远感激真实的苦难。接近水的冰冷会感到人生的苍凉,当太阳直逼头顶,将身影投入时间空间,投入一条河,我的内心会真诚地感到,跋涉人生之河的确有太多的艰辛,也有太多的伤痛,但执著的心还是要前行的,因为我不甘于平庸,也不甘于平淡!涉过河流的日子将成为最美丽的回忆。 日里、夜里憧憬彼岸,每朵浪花流去,带着遗憾叩向自己,潮湿的梦境就是一条河。 记住涉过河流的日子,我们才不会在成功时忘记自我;记住那些涉过河…  相似文献   

13.
坎昆迷局     
哥本哈根的惨痛经历挫伤了领导人们的信心,这也意味着坎昆会议丕会吸引更多国家高级别领导人的关注。然而,聚集在坎昆的人们仍在努力,一为了一个令“每个国家都感到不高兴的妥协结果”  相似文献   

14.
记挨打.是在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公众视野的.从某种角度看.这是中国传媒市场化所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当然,记被打是传媒市场化伴生的现象,绝不等于说记被打具有合理性。尤其在转轨过程中的中国,因为法律尚不完备,记被明目张胆伤害的事例就更容易发生。从目前看,我国对采访权的法律保护尚存一定缺陷.这样很容易导致记在一些公共事件面前失语;同时.因为缺乏明确而有效的惩治规定.侵犯记采访权将更加有恃无恐。在我国进入更加法制化的今天.这显然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从记的调查中,不难看到,农机所的个别领导法制观念比较淡漠。类似的事.在各地并不鲜见,本刊刊登记调查,希望各地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15.
一位记者同志告诉我,有一次他访问一位基层干部,请他谈一件事情。开头,这位基层干部谈得兴致勃勃,可是后来呢,他越谈越没有兴味了,最后竟然是应付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原来他是嫌记者光听不记。在他看来,记者不记,就是不听,自己说了也没用。还有一位同志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党委召开的布置中心工作的会议上,有位记者去参加了,可是在会上他光听不记,这使参加会议的人感到诧异,使主持会议的同志也感到有点不满意。可见,在社会上,记者的“记”,被人们看作是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20年代正是军闽混战之际,各路人马你方唱罢我登场,乱纷纷。有一回,直系与奉系开战。直系以吴佩孚为首领,吴调一个叫张福来的人任前敌总指挥,因为吴十分迷信,觉得张福来的名字取得好,福来福来,一定能打胜仗。《世界晚报》得到张福来受命的消息后,立即发头条新闻,标题就是《前敌总指挥张福来令早出发》。成舍我因为要赶去参加当天中午外交部举行的记会,来不及看大样,便嘱咐主编仔细校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濮端华 《军事记者》2001,(10):27-27
近日再次捧读《燕山夜话》,又有许多新的受益。读到其中一篇《新的“三上章”》,联想到当前的新闻队伍,感到颇有必要在记中尤其是中青年记中提倡做“三上记”。  相似文献   

18.
许学芳 《青年记者》2006,(23):69-69
2000年夏天,报社来了一批新记。报社有令,要我带几个新记下去实习采访。  相似文献   

19.
2007年7月29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因为有了一次特别的行动,有了河北电台文艺频道组织的“以爱的名义——救助王玲玲爱心特别活动”而让人铭刻记忆、感动满怀!在这普通又特殊的一天,文艺频道以爱的名义,全员出动、多点互动,以连续四小时直播特别节目,为一个罹患白血病的硕士研究生募捐善款八万元,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爱之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王冰 《青年记者》2004,(8):36-36
采写累得汗流浃背,出手后翘首期盼,不想到头来,稿件见报后或是被删得七零八落,或是原本为长通讯,最终删减成了短消息,再或如石沉大海,过些日子被压“死”了——眼下的这一情形让一些记暗自叫冤。其实,这可归结于部分记对《大众日报》改版后的不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