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7年濮阳市西水坡出土了距今6400年的蚌塑龙形图案,这是我国出土的关于龙的最具价值、距今较早的考古资料,濮阳因此被称为"中华龙乡""华夏龙都",但濮阳龙文化的传播还相对薄弱,龙文化元素尚未充分融入濮阳城市形象,可尝试利用戏曲、话剧、小剧场戏剧以及杂技剧等多种戏剧形式传播濮阳龙文化,使濮阳龙文化为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
<正>1987年,距今6400多年的"中华第一龙虎"蚌图惊世出土,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龙年。期间,围绕这一重大发现展开了一系列不断深化的龙文化研究,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有4次全国性龙文化研讨会,其中有1次"龙文化与民族精神学术讨论会"是在上海召开的,其他3次都是在濮阳召开的。历次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都以"龙"为主题,对濮阳市进行文化定位和文化产业展望,期盼龙文化研究与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发展,互为推进。一、中华第一龙,无愧第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龙文化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濮阳龙文化研究在关于龙的起源、演变、性质问题。龙形遗存的天文学、地理气候学研究,龙与中华民族起源和历史,龙文化的内涵和精神,龙文化在当前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达成了许多共识。目前濮阳市应该开展对龙文化资源整体开发与利用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将龙文化及其精神融入濮阳城市形象设计,开发龙文化旅游,对内提升濮阳人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文化自豪感,对外提升濮阳辐射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濮阳市的"龙文化"品牌建设带来历史机遇,本文就濮阳市"龙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可能性进行了认真分析,同时对建设濮阳"龙文化"城市品牌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濮阳市拥有内涵深厚、得天独厚的龙文化资源,为确保龙文化得以系统保护、合理利用、有效传承与不断弘扬,从濮阳市已有的经济社会、政治法制、历史文化三大立法基础看,濮阳市已经具备针对龙文化立法保护的可行性。濮阳市可以尝试制定《濮阳市龙文化保护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为龙文化保护进行地方立法,进一步保护好濮阳龙文化资源,提升濮阳龙文化的地位,助力濮阳和全国龙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龙文化"一般是指围绕龙所衍生的图像符号、礼俗信仰、历史传说、工艺美术及其精神内涵和科学蕴含等。本文所谓"濮阳龙文化研究"主要是指有关学者在濮阳发表的、对濮阳西水坡龙文化遗存及其他有关龙文化现象为主要对象的学术探讨,个别情况下也涉及在濮阳市外发表的关于濮阳龙文化遗存的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7.
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举世闻名的蚌塑龙图,这一消息报导后,一时成为中外新闻的焦点,轰动中外考古学界。20余年来,各方面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濮阳蚌塑龙的问题,取得丰硕成果。濮阳西水坡蚌塑龙图发现早,规模宏大,形象生动,著名的学者张忠培先生将它称之为"中华第一龙",得到学术界的认同,濮阳也成为"中华龙乡"。  相似文献   

8.
李白诗歌中的"龙"不仅与游仙联系密切,而且被用于比喻皇帝、宝剑、马等人或物,就连以"龙"命名的人名与地名也在李白诗歌中反复出现。龙文化不仅为李白诗歌提供了大量奇幻色彩的意象与典故,而且使得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含蓄,也更加形象生动,更起到了深化诗歌精神内涵、突出诗人内在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987年濮阳市西水坡出土了距今6400年的蚌塑龙形图案墓群,震惊海内外,使濮阳获得“中华龙乡”的称号。经过20多年的历程,濮阳的龙文化研究和成果应用产生广泛影响,但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要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市场手段进行有效的发掘、整合、包装,实现长足发展,为濮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龙起源于诸夏,形成时代大约在9000年左右;濮阳蚌龙的时代虽比阜新查海龙为晚,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更为接近,当与中国封建文化中的龙有直接的渊源继承关系;诸夏龙文化流风原被,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对中华各族龙崇拜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种传到印度后,和印度本土文化传统相结合,渐次形成了与中国龙不同的印度龙种。龙文化如同汉语言文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历史文化的发展史上,一直起着纽带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同时它也是联系中国与南亚,尤其是印度之间宗教文化关系的一条纽带。  相似文献   

11.
龙文化起源的时间地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文化起源于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颛顼时代;龙文化的最初起源地在今河南濮阳;龙文化从形成至今在社会文明史上都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后称"西水坡遗址"),该遗址发掘出三组带有蚌砌龙图案的仰韶文化遗存,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其中第一组(45号墓)为一座蚌壳摆砌的龙虎墓,墓主头南足北,为一成年男性,其东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龙图案,西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虎图案,据科学测定距今6460±135年。其中的蚌砌龙图案后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西水坡遗址的发现在国内考古学界引起轰动,产生广泛影响。"中华第一龙"被  相似文献   

13.
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县西南隅的西水坡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后称"西水坡遗址"),从该遗址发掘出三组带有蚌砌龙图案的仰韶文化遗存,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其中第一组(45号墓)为一座带有龙虎图案的墓葬,墓主头南足北,为一成年男性,其东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龙图案,西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虎图案,据科学测定距今6460±135年。其中的蚌砌龙图案后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西水坡遗址  相似文献   

14.
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县西南隅的西水坡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后称"西水坡遗址"),从该遗址发掘出三组带有蚌砌龙图案的仰韶文化遗存,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其中第一组(45号墓)为一座带有龙虎图案的墓葬,墓主头南足北,为一成年男性,其东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龙图案,西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虎图案,据科学测定距今6460±135年。其中的蚌砌龙图案后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西水坡遗址  相似文献   

15.
本着"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思考,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跃龙中学将办学追求定位为:传承"龙文化",弘扬"龙精神",培养"龙传人"。以"龙文化"校园浸润人,以"龙精神"课堂振奋人,以"龙传人"校本课程培育人。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龙文化在每一时代的传承状况,既决定于自身文化内涵的丰度,同时也是一代代的信仰者不断调整建构策略,使其适应不同时代新情况的结果。中华传统龙文化当代建构的契机具体体现在君权皇权背景的剥离、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的崛起以及认知范畴的广域化与再定义。同时也面临大众文化的泛滥对传统龙文化建构空间的挤压、建构主体的"缺席"对传统龙文化建构能力的弱化以及认知表达的差异化对传统龙文化建构统一性的破坏等挑战。要进一步推进龙文化的传承建构,就要推动中华传统龙文化文化类型的现代化、文化内涵意蕴的现代化以及文化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14,(3):F0003-F0003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原《濮阳教育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际刊号:ISSNl672-9161;国内刊号:CN41-1367/C),主要栏目有:龙文化研究;政治与法律;  相似文献   

18.
稼轩词中的“龙”形象十分丰富,它们既是辛弃疾笔下用典的神兽,也被用于比喻皇族成员、岩石、花、雪等人或物象。词作中还屡次出现以“龙”命名的地名,如龙潭、龙泉县、龙安寺等等。此外,图腾、宗教中的“龙”意象及以龙喻文在稼轩词中也偶有涉及。形象各异、内涵丰富的“龙”共同构成了辛词中的龙文化,它们或是用典,或是真实写照,使辛词更加形象生动,进而起到强化词风、突出词人内在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华龙文化具有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民族特色鲜明等特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面对工业文明下"去魅"、去国家机器保护、西方文明制约等因素,中华龙文化正面临严重的文化传播窘境。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一系列策略实现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中华龙文化才能进一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史记》对中华龙形象的演变与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史记》中记载了少量平民化的龙,重点着力于对龙的帝王性的渲染,它为汉高祖刘邦塑造了系统的龙脉,把君王与龙形象紧密地联系起来。《史记》是龙形象演变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节点,龙作为一个普通图腾被从平民化的土壤中发掘,而成为增强政权正统性与合法性的一个工具,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