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认为在小说《骆驼祥子》中刘四爷这个人物对祥子的人生悲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比较含蓄地体现在祥子以刘四爷为参照物,对自身身份认同的隐秘心理变迁中。变迁大致经历了从身份认同的明确到身份认同的危机再到身份认同的坍塌这样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与祥子从精进向上到不甘堕落苦苦挣扎以至自甘堕落的人生轨迹内外呼应,是造成祥子悲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个体必然要与世界及他人建立认同关系,遵循社会文化秩序并寻求身份认同,以鲁迅小说中祥林嫂等人物形象为例,当遭遇身份认同的危机时,虽然也被迫反抗和自救,但他们的反抗本身带着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色彩,都以封建道德文化的标准为标准,缺乏独立清醒的自我意识,最终无法摆脱悲剧命运,本文探寻在身份认同的困境中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曾经引起无数的争议,其中“嫉妒说”长期在《奥赛罗》研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尽管一批著名莎学家、文学家从各种角度对嫉妒一说进行了否定,指出“嫉妒”并不能令人信服地全面解释《奥赛罗》中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辉。从“他者”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角度,可以看到不断被强化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中国改编莎剧也注意到《奥赛罗》中文化身份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李碧华的小说,是当代文坛独树一帜的风景,她自由穿梭于古代与现代,游走在雅与俗之间,创造了旖旎多姿的别样风景。她的小说常常透出深刻的身份认同的痛感与危机感,而这种身份认同的困境,集中体现在她笔下一系列处于边缘的社会畸零者的身上,并形成了浓重的悲剧风格。李碧华通过描写被爱情遗弃的悲剧女性和被社会抛弃的畸零者形象,揭示了其不被认可的身份之殇,以此折射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日益增大,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愈益增多,由此引发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种身份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身份归属危机与心理调适危机,儿童身份认同遭遇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社会排斥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学校制度建设与教育、加强城市与农村群体互动、扭转流动儿童非理性认知有助于排解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促进城乡融合与社会和谐建设.  相似文献   

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是乡村教育、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主体。然而,当下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是影响其“去”与“留”的关键因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考察在乡村执教21年的骨干教师D教师身份认同危机转化的内部过程,可以发现:D教师身份认同危机转化过程经历了从生存型向生长型再到生命型的转变。在实现身份认同危机转化的过程中显现出两种力量的交织,一是家人支持、主动学习和使命感所组成的正向推动力,二是由教师文化和组织文化所形成的主要负向阻碍力。D教师身份认同危机转化过程构建了多向—发展动力机制,这对于有效促进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转化的启示是:情感沃土是乡村教师实现身份认同危机转化的保障;任务重塑能力是乡村教师实现身份认同危机转化的基石;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价值感是乡村教师实现身份认同危机转化的原点;良好的学校文化是乡村教师实现身份认同危机转化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7.
当下大学生社会身份认同呈现出诸多危机,主要表现为责任感异化危机和职业预期危机。本文探析了影响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的产生是由外部因素和个体内部因素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论证了缓解和引导大学生超越社会身份认同危机的可能策略。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其小说多通过表现暴力与身份认同危机来揭露美国普通人生活中面对的种种困难.其新作《鉴定》以作者亲身经历,从暴力和身份认同危机角度,揭示美国普通人的悲惨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出现危机这一问题,探讨了教师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审视了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而为教师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提高高校教师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殖民背景之下,流散主体在遭遇"他"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后殖民文学是流散主体身份认同叙事中最具代表性的演示。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人物J.M.库切因自身的流散经历遭遇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故而在《等待野蛮人》构建出一种动态的、复合的流散身份。经历了"流散"后的库切和"野蛮人"最终在"寻根"之旅中获得了自我对流散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物质文明高度繁荣的同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受到挑战,作为美国民族精神象征的"美国梦"也受到质疑。《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人公盖茨比自小就是"美国梦"的追随者,却最终成为"美国梦"的牺牲品,他的悲剧结局完美地表现了"美国梦"的破灭这一主题。文章分析了盖茨比的财富观、爱情观和生活观,通过对比盖茨比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残酷来揭示"美国梦"的破灭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2.
盖茨比作为悲剧人物,体现了一种与英雄伟人相同的悲剧原则。虽然他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他走向毁灭,但是通过他的悲剧,不仅可以看到盖茨比这个人物的光辉以及酿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而且可以看出作者倾注在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校中国梦教育中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思想认同、重视理论指导而忽视实践强化等现象,导致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产生了认同困境,其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的指向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距离。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的认同,就是大学生将中国梦从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发展到情感认同的持续的、渐进的心理过程。因此,高校中国梦教育应该遵循将中国梦从知识同化为思想、从思想固化为信仰的认同逻辑,并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创新中国梦认同教育的路径,才能提升中国梦教育的认同效果。  相似文献   

14.
《姨妈的故事》并非如一些人所认为的属于现代喜剧,而是有其深刻的悲剧内涵。首先,怀特从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出发,通过主人公希奥多拉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质疑、挑战和拒绝,揭示了她对现实世界的认同危机。其次,希奥多拉寻求新的信念、寻求肯定真实自我的精神探索反而使她陷入了精神困境,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人生存的内在危机状况。最后,希奥多拉勇于面对社会现实对个性存在真实性的否定,选择了明知必败的抗争,以证明自己的合理存在,维护自身价值和个人尊严,最终演绎为现代社会中的生存悲剧,由此显示出怀特对现代人生悲剧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15.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通过刻画一个挣扎在“美国梦”光环之下的推销员的形象,传达出作者对当时迅速发展的美国社会的批评,以及这样社会生态环境最终给人们带来了身份认同危机,从而体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著名戏剧《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戏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极其典型的一部关于梦的悲剧——它以梦为主题又真正具有悲剧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推销员之死》都是反映“美国梦”破灭和造成个人悲剧的杰作。主人公盖茨比和威利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出身低微,却终身以美国梦作为精神动力。他们都为梦想做出相当的努力,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然而,他们最终梦幻破灭,走向悲剧。他们梦想破灭的原因都在于执著追求梦想本身与现实产生错位。他们的悲剧预示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他们至死不悟使悲剧超越了个人局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美国梦”已开始转变。通过深入分析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及盖茨比悲剧的根源,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的黑暗和空虚的现实,并对作者用以表现梦想破灭的独特艺术手法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对完美艺术的追求、失败、焦虑以及防御构成了他的人生悲剧。作为追求完美的艺术家,他的理想化自我是成为伟大的作家,但是完美主义者对创作的苛求使他经常陷入作家身份的焦虑中成为失语的作家;爱情作为防御的手段在缓解焦虑的同时又引发新的危机,伴随婚姻而来的丈夫与父亲的身份与作家身份形成新一轮的冲突,防御的需要使卡夫卡成为一个不断邂逅爱情的逃婚人;在不断降临的危机中,卡夫卡产生了强烈的自杀冲动.而维护理想化自载的需要使他成为充满自虐的死亡幻想家。  相似文献   

20.
《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诉的既是一个关于“爱情与金钱”的传统的浪漫故事,又是一个“爱情与金钱”之梦如何破灭,最终酿成一场悲剧的反浪漫故事。盖茨比的死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惆怅和思索空间。本文拟从消费文化的角度来解读造成盖茨比悲剧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