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运河及运河文化开发与德州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州是一所因运河而兴盛的城市。开发运河及运河文化,使其能够发挥历史资源的作用,促进德州城市发展,势在必行。做好运河及运河文化开发的整体规划,构建沿德州运河河道过境线的“运河文化风景带”,使运河成为德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搞好运河及运河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为德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文明程度,造福于德州人民。结合德州地域文化研究,开展关于运河文化的系统研究,深入发掘运河文化的内涵、底蕴和特色,为德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藏式民居建筑广泛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地。康定地区位于四川西南部,是康巴藏族主要聚集地,康定地区的藏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内涵和特点,是康巴藏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在中国建筑史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丰富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德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漕运重镇,大运河孕育了德州城市的发展。由交通优势而引发的德州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进步与变迁。德州由军事化城镇到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商品市场的形成,体现了大运河综合性功能的发挥。而封建国家在德州设立卫所、仓储、税关、驿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与城市政治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京杭大运河纵贯山东西部地区,沿岸城市遍布带有运河地缘特性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大力发展运河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鲁西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结合鲁西运河城市自身发展的特点,利用SWOT方法对鲁西运河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如何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资源,提升运河文化品牌,发展鲁西运河文化产业提出了基本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和人文面貌。对于嘉兴这样的江南城市而言,运河更成为其文化上的重要分水岭。人文荟萃的嘉兴由于运河而逐渐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地区。这充分表明:大运河不仅沟通了南北经济,而且使得不同文化得以交汇融合,促进了江南城市的蜕变;不仅使北方文化传播到江南,而且使江南文化的影响扩散开来。对于运河边的嘉兴而言,则是改变了其原先以渔稻文明为主体的城市文化结构,使其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运河之城”。  相似文献   

6.
城市品牌是城市环境、文化底蕴、经济活力、精神品格、价值导向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拥有持续创造财富的巨大潜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巨大能量,而且能够引导城市居民的意识、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为城市创造形象、信誉和声望,是宝贵的社会、文化、经济资源和最有价值的城市财富。德州地处华北平原,受齐鲁和燕赵两大文化板块的相互作用,受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的共同影响,具有显著的“厚德”传统。德州城市品牌建设要在打造“运河名称厚德之州”这块金字品牌的同时,不断强化“京剧城”、“围棋城”、“商贸城”、“美食城”、“太阳能城”、“功能糖城”、“中央空调城”、“玻璃钢城”等辅助品牌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7.
德州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沿岸的重要城镇,在永乐时就是全国最大的三十三个商业城市之一,与当时的北京、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齐名。由运河漕运与交通而引发的德州政治、经济、商贸、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进步及变迁。德州由军事化防御城市向商贸型城市的转变,也体现了大运河综合性功能的发挥。而卫所、仓储、税关等国家政治性机构的设立,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德州运河号子受德州地理位置、人文历史和社会环境影响,具有体裁内容丰富、节奏节拍多变、旋律淳朴动听的音乐特征,并折射出其典型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样性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陈颖 《甘肃高师学报》2012,17(2):115-117
民居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表现形式,有着其深厚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兰州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汇集了多民族、多地域文化进而形成了它独特的建筑形式,民居建筑特色尤为突出.从兰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兰州传统民居的特点等方面来说明形成兰州传统民居的特征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建筑艺术水平紧密相连.研究兰州传统民居特征有助于理解西北地域传统文化和建筑装饰艺术的精神内涵,对于完善西北的地域艺术资源体系,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代前期在流人文化影响下,齐齐哈尔由游牧土著文化形态的地窨子、窝棚和马架子演变为土木结构的正房形式,进而发展到砖瓦结构的民居形式。居住方式一改过去杂居状态,演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居住形式,从而具有了人伦意义;在民居格局设计上出现了具有中原文化特点的四合院建筑。这些民居风俗的演变,标志着齐齐哈尔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山东省农业传统大市—德州市为例,调查分析乡村居民点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德州市所辖县市的乡村性,比较不同居民点发展动力来源和方向,科学判断德州乡村发展的区域特色,立足地域差异,结合典型案例提炼并诠释合村并建的区域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分析了德州市人口动态演变与现状特征、城镇化过程及城镇体系建设,并着重对德州市人口发展与城镇体系建设进行关联性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德州市人口现状特征及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德州市城镇体系建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德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有效推进了德州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但龙头企业规模扩张的同时,一些矛盾也日益凸显,制约了其快速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加快龙头企业发展的路径,对德州市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隋初将北魏所置安德郡改为德州,始有"德州"之称。隋朝至清代,德州所辖地域及其属县名称又有很多变革。今德城区在隋唐宋金先后称广川县、长河县、将陵县,元朝改称陵州。明朝初期"德陵互易",德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安德(今陵县)移至今德城区。明清时期德州(今德城区)因傍京杭大运河、水陆交通便利而商贸繁荣、文化昌盛,成为著名的漕运仓储之都、军事重镇和运河名城,被誉为"九达天衢,神京门户"。新中国成立以来,德州所辖县、市(区)亦多有变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创新内涵及农村经济创新系统,对德州市农村经济缺少创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影响新的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德州市农村经济创新重点。  相似文献   

16.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德州精神,是对德州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生活实践、人文素质、价值追求、人生信念的高度概括与凝练,既植根于德州作为一个古老城市的长期历史文化传承,又立足于建设现代化德州的生活现实,更着眼于实现未来幸福德州理想的美好前景,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与完美体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事实支撑。"厚德"包含着德州的文化根脉,"包容"体现了德州的人文个性,"创新"着眼于德州的现实引领,"图强"彰显着德州的时代追求。这一精神不仅代表了德州的整体形象,而且必将引领德州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德州有着古老的历史,其地域文化呈现出独特魅力。德州地域文化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是中国“水”德文化的重要体现。孕育德州地域文化的是这片土地上曾经流淌的几条重要河流——黄河、徒骇河、马颊河、鬲津河、钩盘河、漳河、卫河以及京杭大运河等。德州地域文化有着深厚底蕴.足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融合的结晶,同时也是多种文化成分汇聚的结果。这一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巨大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8.
盐碱地主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以山东德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德州市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德州市15种主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要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在盐碱地上栽培这些药用植物;对一些药用盐生植物进行引种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