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心  户万 《科学中国人》2023,(S1):26-29
<正>人类从几千年前就开始研究如何预测地震,中国古代就有“观星测震”“观地测震”之说。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就开始进行地震预报研究,但至今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仍是世界级科学难题。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7.8级强震,让土叙两国超过5万人不幸遇难,150万人无家可归。土叙地震让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地震灾害和地震预测。千百年来,人类到底为何难以预测突如其来的地震?  相似文献   

2.
尽管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国际上主流科学界认为地震还无法准确预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地震预报上的畏首畏脚和无所作为。欣喜的是,玉树地震后有关专家建议,我国应在不放弃研究地震预报的同时,不断加强地震多发区域的地震台网建设,逐步建立地震早期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3.
地壳运动和地震的发生是天然密不可分的.地震前后,包括震时,地壳形变全过程的观测结果是认识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料.GPS是目前综合性很强的地壳形变观测技术,能观测得到大范围、多方面地震前后,包括震时(地震波),地壳形变长过程,也最能适应长、中、短临地震预报对观测技术在时空强("强"指观测值的大小)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人类现今对地震的认识,把地震解释为地壳运动的一种效应,“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就是地壳岩石受力变形、突然破裂的过程”。但是,也许我们只说对了一半,地壳运动可能仅仅是造成地震的“导火索”。本文作者在研读了一位资深地震研究专家、现供职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徐好民先生的三本地震研究专著——《地球·静电》、《地象概论——自然之谜》、《地象资料·征兆地质学·地震预报》后,受到启发,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即认为地震本质上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正如空中雷电是“云—云”之间、“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一样,地震则…  相似文献   

5.
地震作为突发性自然灾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具有严重的破坏力。最近几年,世界各地发生的严重的地震也说明了全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这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地震的可预测性是全世界至今无法攻克的难题,也是地震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科学家通过以往的地震发现,地震前夕可以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并以此作为地震预报的突破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电离层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地震和地震预测的有关知识和地震宏观异常的观察和观测要领,分析了地震预报的水平、现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地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背景 大地震通常发生在特定的构造环境中,地壳内一定区域的能量积累成核时,必然要在较大范围内引起地壳岩石内部物理与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别是地壳应力状态的变化,并可能最终导致局部地壳岩体破坏,发生地震。因此,要研究和预报地震,就必须对地壳应力(应变)场的变化进行连续观测。钻井式测量系统由于将传感测量单元安装在深井底部,可以显著减小气象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干扰,降低地表岩石风化、地形以及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有利于获得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发生里氏7.0级强震,造成数百人死亡,超过16万人无家可归。印度尼西亚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每年发生大小地震数千次。而在此次强震前后,龙目岛的小地震一直不断。面对地震预报这一公认的世界难题,目前在地震学界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地震不可知论,认为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一样,地震预报也不例外,中、  相似文献   

9.
地震作为一种地壳运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阶段人们对地震能否预报普遍存在争议,但地震发生前的一些前兆异常还是经常出现在地震的形成过程当中。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面临着复杂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工作基础仍然薄弱,中长期的地震预报工作需要加强,中短期的预报衔接不足,对于大地震的防范意识还不足。当前关于活动断裂的方式、地震复发规律及概率预测,国内外都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促进和完善了地震预报发展。本文以实际地震案例为例,结合地震预报的困难,分析了跨断层测量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王赶生 《今日科苑》2012,(10):19-21
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面对地震预报的难题,国际上一些科学家公开对临震预报持否定意见,有的甚至发表"地震无法预测"之类的论文。我国科学家在地震预报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指出,地震同其它自然现象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其发生的规律,准确地做出地震预报不是遥不  相似文献   

11.
何应梅 《科教文汇》2008,(15):205-205
火山、地震等,常常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给人类带来触目惊心的伤害和记忆犹新的痛苦。翻开历史,不难发现,灾难总是和人类相依相伴。地壳的移动所造成的地震、海啸危害着人类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对于"地震能预报吗"这一问题,国内外地震学界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社会公认也存在着广泛质疑。地震预报难,这是全世界学者公认的,但地震预报本质上不可能,却不是业界的共识。目前,地震预报正处在慢慢探索期。面对全球、全国乃至云南的地震形势,地震预报不仅不能、不应放弃,反而应该强化其基础研究的地位,同时多措并举,做好建筑物抗震、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等工作。  相似文献   

13.
雅安地震后,地震预报又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就目前的科技手段而言,对地震还做不到明确的时间地点的预报,但对地震的危险做中长期预测则是可能的。科学家正努力探索地震预测的各种手段。  相似文献   

14.
地震是瞬间爆发的地壳快速震动,是无法回避的,它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往往会给人类生存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危害。如何减轻地震灾害,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地震要素的测定和地震预测工作均需以观测数据为基础,确保地震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是防震减灾最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张田勘 《今日科苑》2013,(12):68-70
新闻背景四川雅安芦山7级地震发生后,关于地震预报问题又引起很多人的议论。中国海城地震预报是得到国际上承认的唯一一次成功的短临预报。但是,地震的成因、发生机理和触发条件等非常复杂多变。事实上,不消说是否能准确预报地震,即便在地震能不能预报的问题上,科学界内部也是有着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6.
创造与发明     
地震是地球岩层中能量聚集到一定量后的突然释放造成的。如果设计一个地震能量收集器,像采集石油一样,将地壳中的这部分能量有规律地进行采收,让它为人类服务,这样既可避免地震对人类的威胁,又可多了一份能源,那该多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活动极其频繁。地震作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国家安全的影响是巨大的。1966年,周总理站在邢台地震废墟上,发出要搞地震预报的指示。自此,一批批像庄灿涛一样的科技工作者投身地震预报研发,数十年如一日,为了国人的幸福和安康努力着、奉献着。  相似文献   

18.
下面发表的许立达同志的文章,叙述了他把特尔斐法应用于预测地震预报工作发展前景的实验性研究,介绍了我国科学家的预测成果,同时根据特尔斐预测技术在该项研究中的运用情况,对这种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文章认为,地震预报工作方面的发展前景研究,有助于地震科学工作者和地震科研部门的领导决策人科学地思考地震预报工作的未来,有助于他们在了解地震预报的发展动向的基础上,确定和评价科研重点。作者利用特尔斐法对地震预报发展前景所作的预测,只是科学预测在地震科学领域中的一种应用。至今,一些科研部门,还没有把科学预测工作作为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这种状况是急需改变的。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十年,地球上的大地震时有发生,中小级别的地震更是不计其数。在2010~2012这三年间,美国地震信息中心监测到了超过300次3级以上地震,平均起来一年就有超过100次。而在1967年~2000年间,发生3级以上地震的频率仅为每年21次,也就是说,最近10年之中,美国地震发生的频率翻了5倍。如此之高的地震发生频率令人不安,这究竟是地壳活动的结果还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呢?  相似文献   

20.
就世界范围来讲,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仍是当代世界一大科学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