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意识形态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最具争议性的概念之一,也是课程改革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新社会运动的发展以及各种课程意识形态观的形成,使得以往课程研究的线性、程序主义以及结构功能范式受到强烈的冲击。教育活动深藏着文化与政治意涵,课程是意识形态承载、表达与传递的方式。学校课程标准的制订、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结构以及课程评价等都充满了价值判断与意识形态,课程从来都是统治阶级权利意志、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体现。关注课程政治学研究、课程的全球势力、国际意识形态对课程的影响以及课程变革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将是未来课程改革政治学研究与意识形态分析的前沿议题和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2.
课程意识形态是关于课程的观念和信仰,是课程理念转化成课程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是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接合点。课程意识形态的存在论解读对学校课程实践活动具有建设性意义。课程意识形态具有实践精神、批判精神和乌耗邦精神。但这里的课程意识形态不是像阿普尔所述的政治性质意识形态对课程实践的影响和控制问题,而是其作为话语实践的存在问题和在课程实践之中的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3.
课程意识形态对课程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美国中小学的课程意识形态复杂多样,重要的课程意识形态包括正统的宗教观念、理性人文主义、进步主义、批判理论、概念重构主义,以及认知多元主义等六种.这些课程意识形态的核心观点差异很大,而且前两种课程意识形态对课程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后四种课程意识形态基本上局限于理论层面.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载体,课程知识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即课程结构,隐喻着“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意识形态观念:作为一种表象,意识形态往往借助课程结构表征课程所隐藏的寓意,以体现权力集团的政治世界观、政治信念、政治意识,同时反映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在表达形式上,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总是借助一定的载体,体现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是在否定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是对现存社会采取非批判和维护态度的观念和思想体系。就意识形态对学校课程的影响而言,主要是通过政治权力实施的。当前课程改革中的课程意义,乃是取决于不同利益体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反映出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知识作为人类文化的积淀与结晶,是中立的,与价值无涉。有关研究人员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为论证知识的确定性、客观性而努力。当然,作为学校教育中的课程知识也不例外。其实,这是人们的一种误解,课程知识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无论是从理论上来加以分析,还是从实践中来加以透视,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何正确地认识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性质,有助于当前我们国家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知识不能简单地作为一个客观的“事实”领域加以对待,无论是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还是课程的实施和教学都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完全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传递“价值中立”的知识是难以实现的教育鸟托邦。正确对待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特征与客观性是课程编制与实施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思政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把牢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领导权和话语权。然而,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存在忽视意识形态育人、对意识形态的教育不够系统、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课程思政建设协同不畅等问题。为此,高校要进一步用好课程教学主渠道,革新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协同。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什么,意识形态与英语教育学习有何联系?如何更好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开展英语教育教学和课程学习问题,减少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祖国意识形态的入侵,教育广大青少年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值得社会不断探究思考。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与课程——论阿普尔的课程文化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普尔批评了把课程看作是客观中立的真理观,指出了课程的意识形态特性,分折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并认为任何对课程的分析都离不开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语境。作为一名批判理论的代表,他的理论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与政治取向,也反映了许多国家为争取教育权所进行的不懈的实践斗争。  相似文献   

11.
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目标具有一致性,但二者之间的割裂现状不容忽视,因此亟需将二者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育人的实效性。各高校应该牢固树立“党建+课程思政”理念,大力提升“党建+课程思政”能力,精心培养“党建+课程思政”队伍,拓展“党建+课程思政”载体,健全“党建+课程思政”机制。  相似文献   

12.
高校由于办学历史、文化传承、课程设置、专业特色等都不尽相同,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就要既遵循课程思政建设的一般规律,更要探索符合高校自身特色的路径。从昆明医科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来看,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从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课程思政良好氛围;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的协同性;以支部建设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等三条路径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高校当前思政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它不是要取代以前通过思政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模式,而是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或几门课,也不是一项活动,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缺乏协同合作机制、专业课教师无法有效找到"融入点"、理工科"课程思政"更为复杂困难与"课程思政"形式化、同质化现象等问题。据此,需要从高校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专业课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提升、学生思政的自我提升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有利于课程思政教育自身的时空延展,体现思政理论的实用价值,还能够补充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想内涵和教学价值。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自身课时量较大,并且具有语言文化学科的性质,结合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宏观导向,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因此,当前阶段,高职院校应当找准课程思政融入公共英语教学的制约因素,针对性采取措施,积极探索基于课程思政改革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的路径,促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实现高素质职业人才培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医学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需求对接中的问题推动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以“诊断学”课程思政改革为例,分析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原因,明确了育人目标。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提出“强化教师团队课程思政意识是前提、重视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为基础、创设多元化隐性育人课程教学过程做平台”的“三课育人”模式教学改革,将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实践落脚点定位为注重知与行、师与生、教与学三种关系的平衡与处理,为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模式。  相似文献   

16.
In 2010,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MEC) in Cyprus introduced a ‘new’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all public schools of the Cypriot republic. The overarching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how the ongoing educational reform in Cyprus could set a different ideological framework, within which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may b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To this end, it provides a number of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intercultural dimension of the ‘new’ national curriculum by exploring the formal and the ideological levels of the curriculum. More specifically, it indicates the ways in which the ideological curriculum has been formed by the complex and often counteractive discourses of monocultur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interculturalism due to the socio-historical context of Cypru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ssert that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b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implications pertaining to teachers’ practice and student learning with regard to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从根本上说,课程思政建设是一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改革,终极目标指向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应紧扣课程思政导向推动课程体系革新,围绕课程思政要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立足课程思政施行需要补齐课程建设的制度短板,使课程全面反映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新内涵和新要求;在深化课程认知与优化教学过程中、在遵循课程教学规律和坚守质量底线基础上、在发挥教师主体的能动作用中提升教学质量,对关于课程教学质量的质疑声作出正面回应,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与推进课程思政和课程教学的耦合共进。  相似文献   

18.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建设,需要将思想政治内容贯穿于课程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安排和教学评价等各个重要环节.一致性建构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方法,课程设计需要遵循预期学习成效、教学活动、评价任务和成绩评定四个步骤.基于一致性建构理论,遵循其四个步骤探讨了...  相似文献   

19.
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几个认识问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中小学课程资源建设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需要首先解决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认识问题。目前急需确立的基本观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 ,教材绝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第二 ,在众多课程资源中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第三 ,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 ,在政策上保证各种课程资源及其责任主体能够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本质的外在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作用的发挥。规范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的一种重要功能,它主要通过课程建设、教育行为和学习行为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