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如何构建与实施德育课程,是当前学校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新课题。笔者立足小学德育课程的理论构架和教学实践,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经典教案为一体,对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学校德育工作和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在于帮助广大读者进一步认识理解德育课程,深入研究开发和构建德育课程,了解掌握德育课程改革的进展和动态,不断提高德育的功能和实效。  相似文献   

2.
德育课程的反思及隐性德育课程的深度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德育课程与显性德育课程相比较,具有无法替代的功能。研究其价值与意蕴,有利于德育功能的完蓉,有利于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3.
转型时期的中国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应对转型时期给学校德育的挑战,党和政府作出了一系列德育政策的应对;德育理论研究也形成了大量可喜的成果;在简述了新德育课程的基本结构以后,从德育管理体制、爱国教育、生命教育、网络德育、德育审美化、德育评价、民工子弟教育等方面,对我国德育实践的探索和创新作了回顾.论文提出,在德育经验的理论提升、理论的实践影响力、主导价值观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我国德育发展之现实困境和乐观前景做了宏观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小学德育课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德育课教学是学校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的主渠道;加强对小学德育课程的研究,是学校把《若干意见》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对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加强德育课程的研究,提高该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活动取得实效。本文立足我省目前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分析和阐述了小学德育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某些主要问题及原因;并从“自觉学习德育理论”、“提高解读教材的能力”、“明确对活动教学的认识”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香兰 《中国德育》2009,(12):86-86
在德育研究领域,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中职德育的研究尚少。关于中职德育和普通高中德育的区别在哪里?其重点是什么?如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道德课程是不是中职德育的主渠道?如何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德育理论和模式?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德育研究领域,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中职德育的研究尚少。关于中职德育和普通高中德育的区别在哪里?其重点是什么?如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道德课程是不是中职德育的主渠道?如何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德育理论和模式?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课程是教育改革的实质和关键环节,是沟通宏观与微观教育改革的桥梁,只有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才能孕育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一代新人。当今,世界性的道德危机日趋严重,迫切要求德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对活动性德育课程的涵义、特点及其功能进行探讨,有助于德育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德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德育》2010,(9):27-30
“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里关于德育的重要要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近三年来系统开展了针对“学科德育”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国德育》杂志社日前对何晓文校长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9.
陈梦瑶 《教师》2012,(14):13-13
隐性课程是高校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关于德育隐性课程的现有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应该扩展至对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内容的具体设计探索、对学生德育发展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研究和对隐性课程德育效果的评价机制的研究。德育隐性课程的建设包括德育隐性课程的载体构建和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实现的评价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一、对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认识 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做好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工作,首先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该课程的设置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与体系,有利于促进中小学育人方式转变;有益于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学生发展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然而,由于该课程是一门新设置的课程,必须加强研究,明确该课程设置的价值及其理论依据,才能获得社会各界认同和支持,推进该课程常态化有效实施。实践教育观、生活教育观、具身认识观和情境教学观共同构成了该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John Henry Newman provided the basic vocabulary and guiding rationale sustaining the ideal of a liberal education up to our day. He highlighted its central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tellect, its reliance upon broadly based theoretical knowledge, its independence of moral and religious stipulations, and its being its own end. As new interpretations enter the debate on liberal education further educational possibilities emanate from Newman's thought beyond those contained in his theory of a liberal education. These are found in Newman's broader idea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incorporating social, moral, and spiritual formation and in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where he develops a theory of knowledge at odds with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There are, in addition, intriguing possibilities that arise from Newman's theory of reasoning in concrete affairs both because of their implicit challenge to inherited theories of a liberal education and because of the educational possibilities they hold out in their own right and in actu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s to which they may lend support.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ory and research forming the framework of a graduate course in cyberethics education. The course content includes theory and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mor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Discussion includes application of these constructs to issues such as empathy, privacy, and other issues as they appear in cyberspace. Core virtues and analyses through ethical theories provide the moral framework for the course and ground it in character education as it has emerged from the physical world. I also briefly present the course curriculum prompting teacher's lesson plans for teaching cyberethics.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从生活教育相关理论、人本主义教育观以及社会化理论三方面来探析学校德育回归生活思想基础,旨在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理念,并运用这一理念去指导我国学校德育实践,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道德教育"对话"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道德教育的对话方式以关注个体价值与尊严为基本出发点,以倡导个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平等性为基本原则,以谋求价值多元的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共识、共生共存的和谐状态为根本目的,对于启发和引导道德个体在教育情景中的自我发现与自主建构、改变目前道德教育的乏力现状以及培养受教育者的开放与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秉承生活教育思想精髓、具有生活教育特色的生活德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随着他的教育实践从萌芽走向成熟,包含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等多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德育理论体系,为中国近现代德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系统地认识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有益于从中汲取营养,指导当前的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17.
和谐德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德育研究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德育要素的整体联系入手,深化多层面教育规律的研究与运用,构建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德育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和谐德育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为理论基础,传承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借鉴西方文化中"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公正即和谐"的文化思想,吸纳教育学、社会学中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8.
德育审美化是近年来提出的旨在解决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之间矛盾的一种德育思想。对德育审美化的研究历程以及审美化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发展进行回顾,系统地介绍德育审美化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德育审美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根据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地提出的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是对于更深入更具体地发挥其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指导作用,特别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大学德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末最具影响的哲学文化思潮,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教育理论的构建与教育实践的运行.它对现代学校德育既是一种严重的挑战,也同时为大学德育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本文从后现代视角出发来审视大学德育,分析了后现代思潮对大学德育的冲出,进而提出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