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想伙伴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通常出现在儿童时期以及独生子女家庭中。假想伙伴不仅满足了儿童的交往需要,还促进了儿童的社会理解能力,在儿童的心理和发展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假想伙伴是儿童控制和处理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遇到的压力的较好方式,假想伙伴的想象对话、假装经验以及替代和陪伴作用均能显著促进儿童的社会理解能力。成人应正视假想伙伴对儿童的积极作用,并帮助平衡儿童与假想伙伴和与真实同伴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以63名5-6岁儿童为被试,首先采用“双向访谈法”对儿童的假想伙伴现象进行判定,随后对所有被试进行合作行为任务的施测,以此探讨假想伙伴对5-6岁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3名被试儿童中,有22名被试(34.92%)存在假想伙伴的心理现象;且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合作行为任务上的得分,要显著好于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假想伙伴现象有可能是促进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比较3-6岁儿童中,有假想伙伴的儿童与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情绪理解能力上是否有区别。方法:随机选取了45名3-6岁儿童,首先采用了“双向访谈法”确定哪些儿童存在假想伙伴,随后对所有儿童进行了情绪理解三项任务的施测。结果:在45名儿童中,有23名存在假想伙伴的心理现象,且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情绪理解三项任务的表现上,要明显好于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其情绪理解能力更强。结论:假想伙伴心理现象有可能是促进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假想伙伴现象在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儿童假想伙伴现象单独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专门研究,使之成为一个新兴领域。本文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探析了儿童假想伙伴现象可能出现的原因,同时阐述儿童假想伙伴现象对儿童的实际生活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家长和教师在面对儿童假想伙伴现象时所处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对假想伙伴的理论成果以及假想伙伴与儿童语言叙述能力发展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认为未来对该领域的研究应采用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并注重假想伙伴这一心理现象研究与学前教育研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假想伙伴是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发现拥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占41.2%左右。本文作者旨在对5-6岁儿童进行调查,了解假想伙伴现象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内外部自我意识的角度探讨假想伙伴现象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相比,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将更多的内部自我意识归于自己而不是成人;有假想伙伴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7.
假想伙伴是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45名3-6岁幼儿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假想伙伴现象的基本情况以及幼儿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假想伙伴现象对幼儿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没有假想伙伴的幼儿相比,有假想伙伴的幼儿在观点采择能力水平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与猜想、验证假设、分析数据、概括结论的过程。为了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关键环节中设计伙伴学习内容,让学生当小先生,实现生生互教。然而,儿童毕竟是儿童,其认知和理解水平有限,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所以,伙伴学习的内容既要强调科学严谨,又要体现童趣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儿童的学习注意力。为此,科学教师在设计伙伴学习内容时可以通过转变活动目的、运用童趣化活动器材、营造童趣化学习氛围、运用童趣化评价方式让学生在童趣化的活动中开展伙伴学习。  相似文献   

9.
李娜 《幼儿教育》2002,(9):37-37
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在独自游戏时,常常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还常常自言自语,时而与这个角色对话,时而又与另一个角色对话,好像他正在和一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父母便会担心起来,怀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其实,这是儿童正常的行为表现,这里的“不同角色”是幼儿假想的游戏伙伴,“自言自语”是幼儿的游戏言语。  相似文献   

10.
关注儿童"伙伴语言",关注儿童"学"的起点,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儿童的"伙伴语言"磨合成教学的优质资源,从而实现儿童语言和精神的积极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