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艺运动史上,瞿秋白第一次明确地把文艺现代化和大众化联系在一起来谈文学革命的继续深入问题。他的文艺现代化、大众化理论,不仅对三十年代文艺运动具有指导价值,而且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也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左联”的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左联”的成立和取得的成绩都是与鲁迅分不开的,鲁迅以“左联”为阵营,“左联”则以鲁迅为主将。以鲁迅为首的“左联”不仅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艺团体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且还共同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瞿秋白是“文学大众化的最早的一个倡议者和鼓舞者”。“五四”以后,他就清醒地觉察到新文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弱点,主张新文艺要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中,和广大劳动民众联系着。在“左联”时期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中,瞿秋白以列宁关于文学的党性原则作指导,结合当时文艺界的实际情况,写了许多论大众文艺的著作,系统地阐述了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实施文艺大众化的具体措施和方案,有力地推动了大众文艺运动的深入开展。一九三四年到中央苏区后,他对文艺大众化工作作了进一步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80余年来,对五四运动的解说虽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瞿秋白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评价五四运动的第一人,他将五四运动纳入世界革命视野中来考察,是“五四”激进革命话语形成和确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瞿秋白领导了一场文艺大众化运动,旨在通过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批判性审视,为新的文学革命鸣锣开道。他倡导来一场“无产阶级的‘五四’”,以否定资产阶级的“五四”,实质是文艺领域领导权的争夺,与其说是文学革命,不如说是政治革命。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文艺大众化"思潮的高潮之一,作为文艺的一个重要门类的戏剧也从理论、创作、演出等各个方面实践着"文艺大众化"思潮。在充分肯定左翼戏剧"大众化"取得的成就的前提下,我们应当看到左翼戏剧在"文艺大众化实践"时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大众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重要的发展脉络。“五四”时期诞生的平民文学观念开启了一条对平民社会“启蒙 认同”的思想认知传统;1928年创办的《大众文艺》表现出“左翼”文化阵营内部对“大众化”问题的歧见;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大众化”趋势加速向“左”转,“大众化”被等同于“普罗化”,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失。因此,五四至抗战期间现代文学“大众化”趋势的内部实际上具有一个“双重指涉”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4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对解放区的文艺政策和文学思潮产生了很大影响,赵树理作为解放区文艺工作者之一,也受到了它的影响。他的创作从“拆除文学对大众的障碍”和“改造群众使他们能够接受新的宇宙观”两个方面实践了当时的新启蒙运动。其小说因而既响应了文艺大众化的政治要求,又延续了五四启蒙传统,因此,以新启蒙小说的名称命名赵树理的小说,是一个恰当的命名选择。  相似文献   

8.
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文艺大众化在实践操作层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中,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的政治保障是其蓬勃兴起的政治基础;由"化大众"到"大众化",知识分子成为文艺大众化得以贯彻践行的人才基础和关键;大众诉求基础的转变与对象的明确,随之而确立的乡村文艺的主流化,成为文艺大众化在解放区得以最终确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马子华与“左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子华是三十年代参加“左联”的屈指可数的云南作家之一。他对左翼文艺运动作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在创作方面取得了为人瞩目的成就。赢得了优秀乡土小说作家的称号。本文多侧面地阐述了马子华与“左联”的关系,旨在对马子华的创作道路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托洛茨基与中国现代左翼文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托洛茨基关于文学与革命的关系的理论,影响了鲁迅为首的一部分左翼作家及其在左翼运动中采取的姿态;他的“同路人”理论成为鲁迅等人对抗和修正左联初期关门主义倾向的话语策略;他的关于革命语境中艺术独特性的论述被以鲁迅为代表的若干左翼理论家认同;在左翼文学中引起共鸣或反对的还有他的对无产阶级文艺的取消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1.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其文画之间有着广泛的交融和渗透.从选材、立意、风格、艺术境界等方面探讨丰子恺的漫画艺术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不仅可以更好地领略丰子恺散文丰富的意蕴,而且会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愉悦和艺术启迪.  相似文献   

12.
丰子恺作为一个新文学作家,他的散文创作呈现出一种儒佛兼容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的形成是他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佛学和儒学的主动吸纳和自觉建设的结果。经历了探究生命本源,确证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丰子恺最终选择用一种艺术的心态去感悟生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相似文献   

13.
从表面上看,丰子恺“中国美术优胜论”的提出,只是基于世界范围内艺术发展的“表现主义”趋向(中国化)的客观事实。然而这种“客观性”基础乃是丰氏本人架构起来的。在他的艺术思想中,印象派以后西洋美术的演进趋势,一方面是科学主义的凸显,另一面同时也是作者主体意识不断强化的过程,即所谓朝着“表现的艺术”迈进的过程。这使他敏感地意识到了科学对艺术的入侵。正由于此,出于对艺术独立地位的维护,他刻意“遗忘”了印象派以后西洋美术的科学主义特性,而竭力张扬了它的“表现主义”倾向,并将这种“表现主义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在理论的层面沟通起来。丰子恺“中国美术优胜论”的提出,实际上负有一种遏止科学实用精神、维护艺术独立地位的使命,并且和当时中国“立人”的时代主题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4.
客籍诗人蒲风是中国诗歌会中最优秀的诗人之一。1924-1934年间,蒲风创作了大量的进步诗歌,出版了代表作《茫茫夜》,并发出了鼓动民众大胆破坏旧社会的呐喊声。1932年他加入"左联"后,自觉参与中国诗歌会开展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积极倡导诗歌大众化运动,不但用诗歌纪录了20世纪30年代灰黯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情状,还通过创作诸多可以谱曲传唱的短诗践行了其诗歌歌谣化的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集绘画、文学、音乐、翻译、教育于一身的艺术大家丰子恺,受老师李叔同的影响,一生醉心于文学艺术的同时,更追求灵魂和精神的高度。人生的无常、生活的日常、境界的非常构成了他生命品格的三个维度。丰子恺的“护生”“护心”于当今中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丰子恺的一生写了大量的有关儿童和涉及儿童的散文,丰子恺倾慕儿童世界一方面是出于对成人社会的不满,另一方面又是心灵深处童真未泯的体现,并且带有明显的佛家色彩和童年生活的痕迹.但丰子恺只是儿童的倾慕者而绝对不是儿童的崇拜者.  相似文献   

17.
丰子恺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独具特色,究其原因在于其艺术创作与对童真的追求、对佛理与艺术的探求密不可分,其中又以"童心"为最根本之要素.丰子恺屡屡自称"儿童崇拜者"、"老儿童",因此应从童真之心入手分析其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丰子恺对童真的向往深受佛禅追究本性本心的感染,继而与他作为"现代最象艺术家的艺术家"对艺术"真"的追求相契合,最终形成其散文真淳自然的艺术风格及真即善即美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8.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丰子恺在重庆生活与工作,其文化活动及文学创作是他人生和创作道路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为抗战文艺运动和重庆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抗日战争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