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唐朝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一诗中是这样想象美好的春景:“_,_.”他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的“_,_”两句表明季节是春季。 2.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通过描写鸟的活动来表现春景:“_,_ 3.唐朝的张志和在《渔歌子》一词中有两句融五种景物于一体,勾画出一幅清新淡雅而富有动感的“江南春景图”:“_,_。” 4.唐朝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是这样来描写春季的:“—,_。” 5.宋朝大词人苏轼是这样描写“春江晚景”的: 6.宋朝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通过写“花草鸟鱼”来展现…  相似文献   

2.
《死水》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诗歌之一。据今人考证,这首诗后而署的写作时间“一九二五,四.”应是“一九二六.四.”之误。这首诗不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的前夕,而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之后。诗人的好友饶孟侃在《诗词二题》中回忆说:“《死水》一诗,即君偶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有炼字的传统,讲究“一字见境界”,有时这一个字,恰好是一种色彩。诗人通过“色彩的超常组合”、“色彩的反常搭配”、“环境色的渗透”、“虚色的妙用”来表情达意,这在古典诗词或散曲中极为常见。和意象、诗眼、炼字一样,诗歌的色彩之美也是高考命题人青睐的热点,请看:  相似文献   

4.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品读这些诗句,我们总会置身于一种美的诗境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人是如何创设出这样美的诗境的呢?显然,这得益于诗人所描绘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白帆”、“红日”这些色彩明丽的景物。人们常说“多彩的世界”,正是色彩构成了我们绚丽多姿的世界。自然,我们中学生写作文,也应观察色彩,品味色彩,描绘色彩,为作文增添一份色彩。  相似文献   

5.
杜牧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曾有“晚唐翘楚”之誉。本文试图用色彩来分析诗人的世界观和内心情感流程,并从诗人色彩的运用入手,用一种全新的视点走进诗人最隐秘的潜意识中,挖掘他灵魂深处的情感经历。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体会作品中诗意的漫想、诗性的意境、诗化的语言和诗人的气质。 教学过程 一、初识诗人,感受雨意1.读人:余光中——“乡愁”——乡愁诗人2.读题:  相似文献   

7.
苟强诗 《钦州学院学报》2007,22(4):24-26,38
色彩不仅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修饰成分,更重要的是透过色彩本身,其背后显现出的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以及诗人自身的灵魂(思想)状态的呈现。从戴望舒诗歌,可以看出诗人诗性家园中色彩的丰富性,以及诗人灵魂状态。在戴诗丰富的色彩中,青与黑无疑是戴望舒诗性家园的主要色调。这两种色彩象征着诗人完全不同的现代性生命体验,呈现着诗人诗性灵魂的多面性。在充满社会剧变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戴诗中所呈现的“青”与“黑”同时也构成了“现代”知识分子灵魂的纠结,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8.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品读这些诗句,我们总会置身于一种美的诗境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人是如何创设出这样美的诗境的呢?显然,这得益于诗人所描绘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白帆”、“红日”这些色彩明丽的景物。人们常说“多彩的世界”,正是色彩构成了我们绚丽多姿的世界。自然,我们中学生写作文,也应观察色彩,品味色彩,描绘色彩,为作文增添一分色彩。一、用色彩扮靓景物我们观察事物,看到的不仅有事物的形状,更有事物的色…  相似文献   

9.
从一些不落叶的往事中,我采集一些枝枝叶叶,花花果果,采集了一些声音、色彩和芬芳,为诗人傅天琳编织一幅剪影。曾经有人称傅天琳为“幸运儿”。傅天琳并不讳言幸运二字,但她并不认为幸运是什么上帝对她特殊的思宠。她曾经这样讲道:“我是幸运的。这幸运二字包含着异常丰富的内容。我的最大的幸运是在于我这一粒渺小的种子得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普照中国大地的阳光。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的文艺事业带来的大好形势,是一切种子得以发芽开花结果的前提。”一滴水可以映照大海,一滴露可以映照太阳,那么,一幅诗人…  相似文献   

10.
《色彩》是一首意蕴深广的哲理诗。诗人闻一多在这首诗中别具匠心地运用绘画艺术给生命着色 ,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技巧 ,赋予色彩以生命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意义 ,表现了诗人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观照生命的独特视角。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 ,并且这种情感一般都依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我们领悟这种情感 ,必然要借助诗中具体可感符号 ,即意象。我们解读《色彩》这首诗 ,首先要找出这首诗的最主要的意象———“色彩” ,并思考这些意象的特征 ,然后再分层透视它在诗中对表现情感和主旨的作用。对于“色彩” ,一般人总停留在对各种自…  相似文献   

11.
诗人在创作中,主体心理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一种独特的转换机制,即审美相似律。而这条规律恰恰就是使诗人将本来与人无涉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而这客观主观化和主观客观化的互动基础或前提是客观与主观之间存有某种直观的相似性,诗人正是凭借这种直观的相似性来寻找艺术的感性形式。文章将通过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外在的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以明晰王维诗歌创作中外形式生成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埃德加·爱伦·坡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的身世直接影响到他的创作主题死亡--"美女之夭亡和失美之哀伤",忧郁和悲伤是其基本基调.其诗歌代表作--<乌鸦>是一件纯艺术品.诗中调用各种意象对忧郁感伤、阴森可怕的气氛浓墨重彩的烘托,使诗歌具有一种油画般凝固的意象美;而语音、韵律的巧妙使用,则构成了流动的音乐美,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爱伦·坡"唯美主义"的创作艺术,使该诗产生了非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既是一位伟大的戏剧家,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154首十四行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献给友人及爱人的颂歌中,也体现在他对人类艺术及爱情的赞美中,其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他对人类的热爱,对人的本性——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屈原孤独情结缘于屈原遭贬并在长期的贬谪中生成。是屈原贬谪情结的核心。诗人以神话思维方式,运用诗意独白、寓景于情、梦幻神游、隐喻象征等多种手法抒写内心的贬谪之痛,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与诗人所生活的楚地盛行巫风、巫文化氛围浓郁有关。孤独情结迫使诗人进行审美创造活动;在艺术表现中,诗人的孤独情结被转换成诗歌审美意象并上升到艺术的审美境界中,孤独情结因此而得以宣泄。  相似文献   

15.
韦庄是唐末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韦庄诗善于经营意象,在意象的经营上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他多选用自然意象,并且多为优美、柔美的自然意象,这也体现了他对阴柔之美的偏爱。  相似文献   

16.
王一桃是香港文坛享有盛誉的一位爱国诗人.他坚定不移地遵循现实主义的审美创作原则,且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把这一审美创作原则的精髓概括为"示人以真,导人以善,给人以美".他强调诗是真善美最完美的结晶,认为诗人笔下只有流露出生活的真,心灵的善,艺术的美,其诗才具有活生生的生命,才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7.
秦观被贬两广所作的诗歌风格质朴明快,表达方式直抒胸臆,抒发了自身的贬谪之苦及思乡之情;创造了两广地域意象,记录了两广特有的气候与山水风物,记录了两广民风民俗;运用两广特有的典故传说,增添了诗歌的地域色彩。两广诗以其特有的艺术价值为秦观的诗歌创作抹上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赋颂模式。在夸扬歌颂的同时,将讽喻意图巧妙隐藏在多种艺术手法之中,其高超的讽谏艺术值得关注研究。本文从讽谏方法入手探讨司马相如辞赋中的讽谏艺术。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戏剧家、诗人,布莱希特眼光独特,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在其具体创作中敢于突破传统的创作模式和传统的形式,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文艺改革措施,尤为体现在其戏剧创作当中。本文着重从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理论特征及其戏剧理论发展历程及其变化来梳理布莱希特的基本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20.
李魁贤认为抒情性是诗歌的本质要素之一。本文从李魁贤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出发,分析他对诗歌抒情性的认识,理清他诗歌抒情艺术的发展轨迹,并系统地讨论其抒情诗在艺术上的独有风采。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理论观点和创作实验在台湾诗坛上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