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禹锡,字梦得,中唐时著名的文学家,他以诗歌擅长,与白居易柳宗元多有交往,白居易曾称他为“诗豪”。他曾于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集团,因实行进步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十年后,被召还京都,因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犯当权者,第二次被贬。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再次被召回长安,又写了《再游云都观》一诗讽刺当权者,所以未受重用,直到晚年才做了太子宾客。刘禹锡创作《陋室铭》,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宫中,宦官专权,皇帝受制于家奴。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诗人,他诗文成就卓著,还是一条硬汉子,他两度题诗玄都观见证了他的铁骨豪情。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唐顺宗(李诵)继位。为了永保唐代基业,他决心革除弊政,支持王叔文提出的政治改革,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改革运动,史称“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作为王叔文的得力干将,先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后改授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谪居朗州近10年。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十二月,刘禹锡奉诏回京,见到了同时返京的难友柳宗元等人,彼此重逢,感慨万千。来年二月,这群满腹牢骚的文人,相约去京郊玄都观踏青赏…  相似文献   

3.
唐代中叶,柳宗元、刘禹锡曾经与韩愈进行过一场关于天人关系的大论战。这场论战起源于“永贞革新”。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由盛转衰,柳宗元、刘禹锡和韩愈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革新集团,柳宗元、刘禹锡是其中的骨干,他们反对保守势力包括宦官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公元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 人,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刘禹锡于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后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据史  相似文献   

5.
中师《文选与写作》(1986年版)第四册选录了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七言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关于“二十三年弃置身”中“二十三年”的注释是“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刘禹锡贬为连州刺吏至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前后近二十三年”。这一注释有些不妥,因按实际年限推算应该是22个年头。那么诗  相似文献   

6.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脍炙人口的《竹枝词》,作者是中唐的杰出诗人刘禹锡。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遭到失败,被贬到边远的朗州任职多年。被贬十年后,他和柳宗元等人由贬所奉召至京,时正值“花时”,他们便相约赏花,于是刘禹锡就写了一首题为《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诗——  相似文献   

7.
刘禹锡,字梦得,公元 772年生,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进步的改革家和有独特成就的诗人。   公元 793年,年仅 21岁的刘禹锡中了进士,以后又考中学宏词科,官至监察御史。这时的他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准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永贞元年 (公元 805年 )正月,忧国忧民的刘禹锡参加了以“内抑宦官,外制藩镇”为口号的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被称为“永贞革新”的政治革新活动,八月,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改贬为朗州司马。这一去就是 10年,直到元和十年 (公元 815年 )刘禹锡才被从边远的朗州召回长安。 10年的贬谪,并没有消磨刘…  相似文献   

8.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桔树鹧鸪声.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本文即借用刘禹锡的《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见怀之什,时守吴郡》的前四句作开篇,这虽是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写的,却十分精炼而又深为眷念地概括了前在朗州的十年贬谪生活。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祖籍洛阳,出生苏州,是中唐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和吏部取士科,  相似文献   

9.
刘禹锡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作为文学家,刘禹锡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诗作,赢得了“诗豪”的美誉;写下数百篇文章,柳宗元评其为“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也”。然而,刘禹锡却不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刘禹锡也不例外。他青年登科,一生致力于革新事业,但政治厄运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他。“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相似文献   

10.
<正>01人物简介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02人物生平青少年时期:1.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2.刘禹锡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3.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相似文献   

11.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石头城》一诗,是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第一首。它体现了诗人用图画说话的文学特点和美学特点,且诗人在用图画说话的同时,客观上自己亦已成画,这样,展现给读者的就是一幅内涵更为丰富背景更为广阔的图画。与白居易并称“刘白”的刘禹锡(公元772-842),是中唐的进步思想家和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豪门贵族  相似文献   

12.
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刘禹锡中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后迁连州刺史,其间还曾贬为和州通判。按照当时官员的生活待遇,即使被贬为和州通判,刘禹锡也应该享受住官署衙门三间三厦官邸的水准。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从高位贬到此职,认为他不被杀头就不错了,此生肯定不会再有出头之日,因此,对刘禹锡多方刁难,半年之间竟然叫刘禹锡搬三次家,而且房子越搬越小,使刘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字梦得,是中唐很有才华的杰出诗人,白居易“尝推为诗豪”①,称誉他的诗“其锋森然,少敢当者”,“文之神妙,莫先于诗”②。连在品行上贬抑他的刘昀也说:“贞元、大和之间,以文学动耸(扌晋)  相似文献   

14.
韩愈,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师,中唐古文动动的领导者,世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领导的中唐古文运动,继前代文体改革之二变而为之三,声浩势众,功果辉赫,一朝廓清风靡三百年的绮丽柔弱、“采丽竟繁”的齐梁遗风。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代新的散文传统,他的博大精深的古文,为中国文学和民族语言留下了光辉的遗产和不朽的楷范。韩愈同时代的刘禹锡,称韩“为文章盟主”,言其“手持文炳,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一字之价,  相似文献   

15.
提起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凡知书者是无人不晓的,至于《陋室铭》是怎样写出来的,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唐贞元年间,刘禹锡任监察御史时,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规定,刘禹锡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是,和州的策知县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刘不但毫无怨言,还根据住地景况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急辩”的对联贴在门上。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便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  相似文献   

16.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重别梦得》云:“二十年来万事同”,这句诗最能表达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列举事实以证明之: (一)“弱冠同怀长者忧”柳宗元二十一岁登进士科,刘禹锡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从刘禹锡《重答柳柳州》中“弱冠同怀长者忧”这句诗,看出他与柳宗元在登进士科之前已都具行“忧国不谋身”的胸怀。(二) 同登进士科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科。顾少连知  相似文献   

17.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七五一年),卒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作诗“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夜感自遣》),反对大历以来流连光景,粉饰太平的平庸诗风,标举“六义”、“风骨”的传统(《读张碧集》)。其诗不嗜藻饰,直抒胸臆,深挚动人。苏轼称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在用字造句上力避平庸,追求古拙奇险,韩愈称其“横空盘硬语,妥帖为排奡”。他是韩孟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这派诗人所追求的奇险冷僻的作风,正是与元白新乐府运动相对,  相似文献   

18.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两句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在实现“四海为家”的和平统一环境里,要看到在萧萧的芦荻中尚有“故垒”的存在,尚有变统一为分裂、变进步为倒退的危险,决不能掉以轻心;对分裂倒退的反动残余势力,必须坚决专政,才能保卫胜利果实。这就是刘禹锡的名诗《西塞山怀古》的最后两句给我们的启示。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江苏铜江)人,是唐代著名的法家和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杰出诗人,曾和柳宗元以骨干身份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西塞山怀古》这首诗是他在公元824年,调职赴和州任刺史,途经西塞山时所作的。全诗是这样:  相似文献   

19.
赵娟 《现代语文》2006,(1):22-22
刘禹锡是中唐名的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作为学家,刘禹锡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诗作,赢得了“诗豪”的美誉;作为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反映在其《天论》上、中、下三篇中,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重要观点,体现了一名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战斗精神。然而,刘禹锡却不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刘禹锡也不例外。他青年登科,一生致力于革新事业,但政治厄运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他。“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他一生悲惨命运的生动写照。但是刘禹锡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拿起学的如椽巨笔,凭借着坚毅的性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写下亮丽的一笔,因此他的诗歌自始至终都是洋溢着一种斗争精神,无怪乎明人胡震亨评价道:“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裴度)、香山(白居易)诸公优游诗酒问,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唐音癸签》)  相似文献   

20.
在群星灿烂的中唐后期诗坛,刘禹锡豪光四射,几经时代浪潮的磨洗,历尽人生风雨的砥砺,他被锤炼成“其锋森然”的一代“诗豪”(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一、豪放的一生,豪爽的性格1.“三枝仙桂一时芳”——三忝科第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学阮公体三首》).德宗“贞元中,三忝科第”(《夔州刺史谢上表》).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第,次年中博学宏辞科,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