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古诗文异读包括通假异读、破音异读和特殊读音。本文仅就中学古诗文破音异读谈些意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破音异读问题是一个十分麻烦十分棘手的问题,尽管有的同志对这个问题发表过一些很好的意见,但是实际上却始终存在着一种令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因而在处理上十分混乱的状况。一、中学语文教材在破音异读处理上没有明确的标准,很不严谨。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有的字现在出版的工具书和古籍注释读物多数不注破读了,教材却坚持注破读。例如初中第  相似文献   

2.
王德山 《学语文》2004,(2):46-46
在古代汉语中,破读又叫读破、破音或破音异读,是三种异读情况之一。它是通过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区别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语法现象。具体说来,又分三种类型。一、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破读例如“王”字,在古文中通常是作名词用,读阳平w偄ng,表“帝王”“国王”之义。如果当动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一册单元知识给异读字所下的定义是: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按这个定义讲,不能区别异读字和多音多义字,因为多音多义字也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按课本的定义去做练习,果然发现许多学生将异读字中的破音异读和多音多义字混淆了。  相似文献   

4.
了解文言文异读的三种类型。文言文的异读有三种情况。1.破音异读,即通过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字的不同词性和意义。2.通假异读,即甲字通假乙字时。读乙字的音。3.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保留古音,应按传统或习惯的音去读。(有人把多音字称为多音多义异读) 掌握文言文诵读的要领。包括读准字音。即读准破音、通假和古音三类异读;读清句读,即需特别注意句子中无标点处的停顿;读出语气,即诵读时要特别注意词的感情色彩、句的构造、修辞手法的运用,要诵读出它们特定的作用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部分异读字的考释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得到异读字的来源主要有读音来源和材料来源两种情况。在分类方面,通过分类目的和分类原则的确定,得出异读字可以分为文字现象和语言现象两类:反映文字现象的有形体借用、声符类推、声符讹读三类;反映语言现象的有规律音变、例外音变、构词音变三类。  相似文献   

6.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互注”异音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的互注,是多音字的异读在不同处的加圈异注,即又音互见。该书为1419个多音字头共加3048圈,这些异读主要有同义异音、专名音变、音变构词三大内容。该书作为科考用书具有简明、通用的特点,对《广韵》、《经典释文》等的异读有传承也有取舍和发展,运用了加圈互注的音义分析方法来辨音明义并考词定字,反映了音变构词批量生成古今字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在文言文教学中,一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表现为枯燥无味的学习,这种情况下要实现教学目标较困难。本文重点对文言文教学中字、词、句教学思路进行分析与归纳,为文言文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一、字音准确,读音与古相通读文言文一般应用普通话来朗读,要读正确,必须抓住古文的破音异读、通假异读与古音异读三方面,这也是学生学习中的最薄弱环节。1.破音异读。它是指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尤其是一些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而在古汉语中作动词的词,如“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衣”本应读“yī”名…  相似文献   

8.
高邮话的音变现象在江淮方言中极具代表性。其共时音变表现在语流音变、轻声与合音现象上;其历时音变则体现在文白异读与中古部分入声字及非入声字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9.
穷尽式考察敦煌《文选音》残卷音注中切上下字与被注字重复的反切,发现这种反切是专门用于标记多音字异读的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切上字重,则以切下字凸显异读的声调差异;切下字重,则以切上字凸显异读的清浊变换。所注异读多与汉语音变构词相关,注音方式是以常读注异读,常读音义不出注。随着中古时期反切结构的改变,重字反切逐渐式微,文献中留存较少,后人遂以为讹误。  相似文献   

10.
以安徽屯溪的船上话为例,介绍皖南地区九姓渔民方言的音系,归纳其声韵调特点及方言中的文白异读、连读变调和小称音变等语音特点。发现皖南船上话的文白异读现象不太丰富;两字组前后字都发生变调;小称现象比较丰富,主要语音手段是在原音节的韵母后面加上鼻尾[n],有时还伴随变调。  相似文献   

11.
某种特定语言现象的形成往往有多种原因,其中包括历史、地理、人口迁移、经济文化等.文白异读是学者们较为重视的一种关于方言字音分歧的语言现象.其中徐通锵的"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理论"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为研究其他汉语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语言的变化是必然的,语言现象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我们要开拓研究视野,坚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教学中,运用异读材料既可以诠释音变规则,也可以解释有关“对转”、“旁转”的概念,还可以说明“全浊声母清化”的问题。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对于课堂教学的改进与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和参考价值。文章主要讨论了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异读材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群经音辨》(以下简称《音辨》)收录了1124个异读字,是我国第一部多音多义词典。这些多音多义字,发展到现代汉语,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将《音辨》与《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比较,发现中古音发展到现代汉语异读字的变化原因主要有:1.入声韵尾与入声的消亡;2.韵的合并;3.全浊声母的清化;4.浊上变去;5.旧的语法作用的消失;6.旧词义的消失。《音辨》对汉语单字音变构词的研究作了相对完备的疏理工作,通过与《现代汉语词典》的对比研究,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音变构词现象从中古发展到现代汉语演变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 滇南方言和它的母语北方方言一样,曾经大量使用过儿化韵。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滇南方言的儿化韵逐渐发生了音变,其主要特点是:丢去了儿化韵的卷舌动作,代之以另外的音素,从而变成新的读音。这种音变现象,经过较长时间的稳定,成了自己的方音(即一般说的土语)。现代滇南方言中,有不少与普通话同形异读的字、尚可看出它们从儿化韵演化到方音的主要过  相似文献   

15.
智慧邮筒     
编辑同志:我在语文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请给予解答。一、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的一篇课文《之战》。“殽”字课文注释是yāo,而新华字典却是xiào,孰是孰非?二、“他冒然地闯了进去”,一句中的冒然能否用“贸然”?三、阿房宫的阿房读什么音?四、有些名篇的内容分析是否不当,比如鲁迅的《药》中,华、夏两家,鲁迅当时是暗示“华夏”,是否为后人所揣测。五、握钢笔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此致敬礼郝广华郝广华同学:一、关于《殽之战》“”和《阿房宫》“房”的读音问题。这类字的读音属于所谓“异读”,古人称之为“读破”。异读有三种情形:一是破音异读,这是改变某字的通常读音以显示其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  相似文献   

16.
语言材料语体分化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材料进入类型化语境后因语体功能而分化,语音原式与修饰式、语流音变、文白异读,语体词、语体同义、语体词频,语法手段、范畴表达式、语法功能是值得关注的分化现象.语体分化的认定依据是功能.语言形式、表义特点与语体功能相印证,是语言材料语体分化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实际生活差距很大,文言文教学就成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较薄弱的环节。怎样才能让初中生对文言文学习不仅感兴趣,而且学得轻松愉快呢?一.引导学生把阅读放在首位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启蒙阶段,没有文言语感,对字词句都很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和读出语感。1、读准字音字音何谓"读准"?就是说不管是朗读,背诵,还是吟诵,咏诵,都应按现代汉语字典标音为准来读。除此以外,应特别注意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异读。(1)破音异读。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相似文献   

18.
北宋贾昌朝所撰《群经音辨》是有宋一代一部重要的小学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继《经典释文》之后又一部重要的音义著作。自宋迄清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备受学者们的肯定和重视。前一至六卷汇录了1100多个异读字头的2600多条音义资料,蕴含着丰富的直音、反切、词义、音变构词等语言研究资料,是研究先秦与汉魏六朝时期文献语言的语音、词义和音变构词法等的资料宝库,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语言本体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徐州方言的语音变化情况,分四个部分:一、轻声问题,二、声调转换,三、文白异读,四、特殊音变。至于儿化音变,已在拙作《徐州方言的儿化研究》(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一文中论及,此不重述。一、轻声问题 (一)徐州方言的轻声是一种轻而短的调子。例如“亲亲”(亲戚)、“服了”、“外奶奶”、“四下来”(四处),后一音节都是轻声。我们把它记作·1~3。但实际上轻声音节的音高并不是固定的,可分为半高、半低、中、低四种。这种变化取决于前一  相似文献   

20.
事物有体有用。名词表体,动词表用。周伯琦《六书正讹》:“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说文》“梳”字段注:“器曰梳,用之理发,因亦曰梳。凡字之体用伺称如此。”古人造字,一般是先从名词起,名词往往又用作动词。有的还破音异读。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凡字有体有用。如“枕”:上声,体也,实也;去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