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3年10月1日《无锡日报》3版以《普天同庆祖国华诞》为题刊出新华社9月30日发的由该社记者秦杰采写的一篇电讯稿,该稿劈头一句说:“普天同庆祖国华诞,众志成城高奏凯歌。”这标题和正文的“开场白”读来让人发懵。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新中国的“华诞”,怎会是祖国的“华诞”呢?显然,作者是将“祖国”与“新中国”这两个词“合二为一”了。  相似文献   

2.
标题,就像人的眼睛一样,对一篇文章来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在《总编辑手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抓精品首先要从标题抓起。”他还强调,做标题,一定要设法把“题眼”拎出来,加以强化,切忌用“官题”。文贵创新,标题亦然。要让标题“跳”出来,“活”起来,  相似文献   

3.
一个好的标题,常常会使一篇新闻增色添彩,令人过目不忘;而一个淡而无味的标题,常使人视而不见。可见,标题制作是新闻工作者“十八般武艺”中重要一环,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 目前,虽然县市台已逐步开始重视标题的制作,但整体效果却不尽人意。一是“套路式”标题多。如会议报道的标题,往往是《我市召开某某会议》;领导活动报道的标题也是《某某参加某某活动》;工作经验性消息常常是《某某局工作力度大效果好》等等。这样的标题尽管也揭示了新闻主题,但千篇一律,令人厌烦。二是“仿古式”标题多。如写医生就用  相似文献   

4.
兀立 《新闻三昧》2005,(2):27-27
2004年12月10日日本召开内阁会议通过了新的《防卫大纲》,声称要整备“多功能灵活机动的防卫力量”,对朝鲜和中国动向要保持警惕、关注等等。这是日本试图成为新军事大国而又向前迈进的一步。这样重要的变动,上海三大报在登此新闻时(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用的是新华社统发稿,汇报用的虽是该报记发自东京的报道,但内容基本相同),标题不一:  相似文献   

5.
刘阳 《军事记者》2006,(11):16-17
只要翻开报纸,我们就会发现多数通讯的标题比消息的标题灵活、丰富、形象、生动。有的是一句歌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叫我如何不想他》;有的是一句名言,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十年磨一剑》:有的是一句大白话,如:《就是要有这样一股劲》、《有话好好说》;有的是一句引语,如《“人到难处,要拉一把”》、《“解放军好”》;有的是一个问句,如:《为什么会把“令箭”当“鸡毛”?》、《“走麦城”的教训在哪里?》等等。这些标题看起来五花八门甚至有点随心所欲,事实上却形象生动、哲理丰富、意味无穷。细细品味你还会发现,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题大都具有这样两个特征:一是“活”、二是“实”。相反,凡是引不起读者兴趣的标题,要么是漫无边际、不知所云,要么是直白得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一个好的通讯标题,是“活”与“实”的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活是相对的,是新闻标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实是具体的,是新闻本质的要求。毛泽东同志说过,标题要有内容,“活”而无物,标题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实”而不活,就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在制作通讯的标题时,在实的基础上应尽量把标题做活一点。有的同志说你又要“活”又要“实”,哪那么容易?正因为不易,这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追求的境界。怎样才能把通讯的标题做得又“实”又“活”?认真研究分析一些优秀通讯的标题,我想大致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规律:一是抓住根本,贴近读者。这是把通讯的标题做活做实的基本要求。有关心理咨询的稿件很多,但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的是《给你一个好心情》这一标题。此稿刊出后,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广大读者无不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好。为什么?因为作者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本质。正如作者所说,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心情,心情好了一切都好。而以往的报道往往把焦点放在工作上,而没有将立足点放在人即官兵身上,落脚点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同。作者正是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根本,尽管炒的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贴近了读者自然也就打动了读者。“千斤难买好心情,谁都希望有个好心情。”《给你了一个好心情》看似轻松直白,却宛如平常一首歌,一下子唱到了官兵的心坎上,既鲜活又贴近实际,这难道不是活与实的最好体现吗?  相似文献   

6.
工会十四大是关系广大职工(包括民工)切身利益的大会。一些媒体可能觉得这样的新闻毫无“卖点”,于是对工会十四大的报道作了“力所能及”的淡化处理,有的干脆不做报道。一家媒体不知是否出于不得已而为之,勉强作了报道,但只作了一条标题新闻。主标题是《工会十四大在京开幕》副标题是《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到会祝  相似文献   

7.
新闻标题是置于各种媒介所刊(播)的各种体裁News之首或独立存在的,对所刊(播)News内容进行言简意赅概括的语句。正像范敬宜先生在为《通俗新闻标题学》所作的序里所讲的:“一条标题,少者只有几个字,多者也不过几十字,然而其中蕴藏着无穷的奥妙。制作标题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因此,新闻标题的制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和理论研究者所重视。然而,现在多数学者、媒体从业人员研究新闻标题制作还是从修辞手段利用、标题鉴赏等方面入手,分析新闻标题拟得好或拟不好的原因,不能给人一个好标题的完整标准。有必要确立优化新闻标题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新闻失真     
(一)请务必核实新闻源近段看报,竟闹出这样一个笑话。5月27日翻开解放日报体育新闻版被一醒目标题吸引住了,题为《冠军是个“中国姑爷”——施拉格妻子田元曾服役中青队》,报道刚结束的本届世乒赛男单冠军施拉格的妻子竟是中国人——田元,而且曾是中国青年乒乓球队一员!时过两天,5月29日文汇报登了一则报道《施拉格是‘中国姑爷’?——当事人闻言后拍案而起》,传递了最新消息,即当事人田媛听了上述信息后“气愤”、“辟谣”、“以正视听”,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她是“施拉格的妻子”这一事实,以致“施拉格目前也已联系他的律师,决定对此事进行了解和追究”。  相似文献   

9.
射箭必须对准“靶”,扎针注重找“穴位”,写文章讲究针对性。只有“对症下药”,才容易收到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国安全生产报》(2003.6.12)第6版头条的《安全管理中的种种表面文章》,就是巧用《安全生产法》之“矢”,射中现实生活中安全管理弊端之“的”的佳篇。一是标题比较“惹眼”。关于题目的重要性,早有所谓“题好一半文”的经验之谈。因为读者翻开报纸,首先映入其眼帘的是文章的标题。假如标题平平沓沓,不能吸引读者,内容再好也徒然。再说,精心拟个好标题,也是提高稿件见报率的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人所皆知。但具体到一篇报道,是否做到客观,有时看法就不一样了。《纽约时报》前总编罗森索说过这样一段对我们有所启发的话:“时报同仁深信,完全客观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所有的新闻,均系由人所写所编,错误与主观在所难免,但是时报的记者及编辑们却有责任,尽一切努力,做到尽可能客观的程度。”(引自李子坚:《纽约时报的风格》,长春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相似文献   

11.
“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解释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辞海》将之引申为“章的精要处”,故“新闻眼”即指一篇新闻的精要所在。它在新闻作品中,可以是一个词组、一句话或一个段落,也可以是标题或导语。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怎样制作才能生动、活泼?一位老编辑告诉我:“标题要想做得活,动词一定不可缺。”他还给我举出两个例子:一是《参考消息》报曾经登过一则标题,叫《中国鞋在德国“踩”住意大利》。你看,他不说中国鞋在德国多么畅销,已经超过意大利了。而是用了一个动词“踩”字,既形象,又贴切,对比鲜明,把意大利“踩”在下面了,映衬出中国鞋的畅销。二是《北京晚报》有过这样的标题:《记者盯上了中国入世》,一个“盯”字把记者们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注程度充分显现出来,“盯”住不放了。老编辑的经验对我很有启发,我便…  相似文献   

13.
最近,法国总统萨尔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吻”成为媒体、尤其是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海外媒体大多把它作为外交新闻加以报道,德国《世界报》照片的标题是:GipfelderHarmonie“达到和谐顶点”,意大利《晚邮报》照片标题是:“外交上的顶点”。国内媒体大都把它作为“娱乐新闻”加以传播,甚至标题制作都极具娱乐性:“法国总统狼吻德国总理”。文章说,2007年9月10日,两人在默茨堡进行非正式会晤期间,萨尔科齐对初次谋面的默克尔本该进行常规的“吻手礼”,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竞像多年好友一样将默克尔拥抱在怀中并亲吻其脸颊。文章对“故事情节”作了很“火辣”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一篇新闻在委求有一个详实快捷内容的同时,还必须要有一个醒目的标题,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请看最近众多媒体对重庆奉节旧城爆破和长江三峡二次截流新闻报道的标题制作:2002年11月5日,《工人日报》以《奉节大爆破昨日结束千年古城将长眠江底》为题报道了这一事件。标题将事件与时间浓缩于标题的第一部分,而标题的第二部分则点出了奉节的悠久历史及爆破产生的结果。尤其是题中一个“长眠”,使得奉节古城人性化了。11月7日,该报又以《长江之上竞风流(主题)写在三峡明渠截流之际(副题)》为题报道截流事件,该标题恰到好  相似文献   

15.
钟鸣 《新闻前哨》2005,(12):1-1
前不久,笔者读到了两则晚报上的新闻,第一篇新闻的标题是: 得手后去看失主表情(引) 笨贼“耍酷” 自投罗网(主) 第二篇新闻的标题是: 成色不好卖不动 回家途中人被捉(引) “倒霉”女毒贩获刑15年(主) 相信不少人会和我一样,“品”出其中变异、酸涩的味道。小偷、毒贩损人利益,危害社会,都是为道德和法治所不容的,是依法惩处和打击的对象。媒体对:于他们的“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果应该立场鲜明地给予揭露和报道。但透过上述两则新闻标题,看到的是作者心态扭曲,价值判断出现了严重偏差。字里行间,看不到作者对小偷、毒贩的憎厌、谴责和鞭笞,  相似文献   

16.
在某日报《都市周末》版上看到一篇题为《这斯俄买的》的文章,标题制作很醒目,可就是让人看不懂。“斯俄”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一个新造名词,还是某外来词汇或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让人如坠雾里。标题看不懂,只好看正文了。这是一篇介绍西安羊肉泡馍吃法的文章,直至读完正文最后一句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此文作者的一位同事到西安出差,在一家小店吃泡馍,误认为桌上的糖蒜是饭店免费提供的,拿起来就吃,结果坐在桌对面的顾客用方言告诉他:“这斯俄买的(这是我买的)!”这样的标题似乎很别致,却让许多不懂当地方言的读者“丈二…  相似文献   

17.
人们通常把使用语言的环境或说修辞行为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叫做语言环境,简称语境:说话和写章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大到社会化背景,小到具体场合,都对话语的建构和理解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新闻事实的发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新闻标题如果巧妙地利用新闻发生的环境与背景,就能使新闻事实与标题融为一体,贴切、自然、和谐,具有语境美。如新闻《广州反腐:赛马场老总落马》,“赛马场”与“落马”连得十分自然贴切,那么,新闻标题的语境美如何体现呢?  相似文献   

18.
1998年11月12日广州日报头版头条《推出更亲和水溶性安全套》,引起的争议至今未息。我认为人们之所以这样关注此事,不是因为报道本身,而是因为报道的标题;也不只是因为这一件报道的标题,更主要的是它代表的一种现象。首先,这篇文章报道的是广州留学回国人员创立的创业园。这在鼓励高科技发展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今天,具有比较重要的新闻价值,上党报的头版头条无可非议。但是报道的标题却突出了一个容易引人注目的名词“安全套”,由此引起人们对党报该不该如此标新立  相似文献   

19.
“看报先看题”已成为人们读报的规律性现象。这就是说,新闻争取读者,实质上标题是竞争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社会新闻的标题,必须借助得体的标题去吸引读者,诱发他们进一步细读内容的兴趣;反之,若标题平平,必然导致好新闻与读者失之交臂。作者、编辑的心血就可能付诸东流。那么,如何来精制、做精社会新闻的标题呢?我想谈几点自己尚不成熟的看法。一、标题应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的标题,就像一个长相标致、举止又得体的女子,让人一见倾心。《药价:站在高台不跳水》《(时代商报》)用了一个贴切的比喻,形象地概括出药价持高不下的现状。再如本报《(盘…  相似文献   

20.
一叶 《声屏世界》2014,(5):72-72
前不久,网上有这样一条新闻,看标题就令人瞩目:“病人因欠五万手术费,颅骨被取下一年多无人给装上”。这也太不把患者的健康当回事了吧!所以,好多人还没看文章。光一看题目,就已经义愤填膺了。然而,这篇由记者刘广超采写发在《大河报》上的报道.原本用的是一个很平实的标题。“颅骨取下一年多。谁能帮她装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