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的确证进路诉诸“指导-道义论”的内在主义原则,将知识视为具有内在可及性证据的真信念,然而该理论无法应对记忆问题和证言知识的挑战,因此被可靠主义知识论取代。可靠主义的知识论以可靠性为出发点,建立了一种外在主义和后果主义的知识理论,使认知主体成为知识论研究的重心,成功区分了知识和真信念,将价值问题引入了知识论研究中。知识论中的可靠主义转向可以为科学哲学的研究提供借鉴,科学实践哲学和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的流行,都蕴含着科学哲学研究的可靠主义转向。这一转向有助于科学哲学回归实践和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知识论中,一个未曾被完善回答的重要理论问题是:知识论史上存在着知识三元分析的柏拉图传统吗?柏拉图首先提出了真信念加上第三要素构成知识这一问题;休谟认为恰当的信念构成了知识;康德则主张知识是有着客观充分性的信念;罗素强调知识与信念是种属关系,他更早地给出了葛梯尔型反例,并针对知识三元分析模式的缺陷提出了可能主义的解决方案。文章将分析知识论历史上溯到了柏拉图时期,沟通了知识的发生学研究与结构学研究之间的所谓"转变",实现了知识论与认识论的统一,奠定了葛梯尔问题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盖梯尔反例的提出,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这个经典知识定义受到强烈的冲击。如果知识不再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那么辩护为知识带来的额外价值就会受到质疑,“淹没难题”引发了对知识价值问题的重新思考。文章梳理了当代知识论中的“淹没难题”,重点论述索萨从德性知识论的维度,以表现规范性为基地对“淹没难题”的回应,由此揭示知识相对于真信念的规范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中分析了三个关于"知识"的定义,其中第二个定义称"知识就是真信念"。我们想要分析的201a-c一节反驳了这一定义。照理说,无论是从文本本身,还是从文中苏格拉底的态度上讲,这一反驳都应该是简洁明了的。但是,现有对此的阐释不仅相当复杂,而且还引发了诸多困难,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柏拉图知识论的理解。实际上,这一部分论证的核心不是对比知识和真信念,而是直截了当地指出,"真信念"并不涉及知识性的"真",因而也就不可能是知识,从而反驳了"知识就是真信念"。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知识论那里,信念的辩护一直处于核心地位。然而,基础信念的倒退似乎排除了我们具有任何知识的可能性。取消信念的辩护而诉诸知识与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成功地避免倒退问题和葛梯尔反例,但它将使我们陷入非理性的境地。导致这一两难困境的原因在于知识论所蕴含的"信念假设",即一个认知者的信念的可辩护性仅仅是由他所持的信念决定的。事实上,所谓的基本信念并不基于自我辩护,而是由其他非信念的内在状态来予以辩护的。之所以能够提供这种辩护,是因为非信念的内在状态是我们"可直接访问的"东西。尽管如此,由于认知主体本身使得知识成为有存在意义的东西,因而我们的所知仍然无法摆脱我们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葛梯尔问题的不可解性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一个共识。分离说主张,在知识三元分析模式中,信念成真项与信念辩护之间的分离是葛梯尔问题产生的原因。共变主义与同一主义致力于弥合信念成真项与信念辩护之间的分离,但它们自身也存在着缺陷。知识的信念假设是分离说的理论预设,它从根本上造成了信念成真项与信念辩护之间的分离是不可弥合的。信念知识论无法避免葛梯尔问题。无信念的知识论主张摆脱知识的信念假设,“知识优先”知识论与理解知识论是其两种主流进路。  相似文献   

7.
知识论领域长久以来广泛讨论的主题是,是否存在像"所与"这样的东西。刘易斯等基础主义者都认为存在"所与"这样的东西,而且它在基础知识论中起重要作用。尽管在基础主义内部关于"所与"的表述形式各异,但核心思想都是把基础信念看做是作为材料"所与"我们的,因此我们一般把基础主义的这一理论称为"所与论"。然而,我们的重点不在所与论的差异而在于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为此,我们要先阐明一些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关于所与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所与在经验主义知识论中究竟有何作用。  相似文献   

8.
可靠论是知识确证理论中的一条很有创见的研究进路。可靠论集中讨论信念形成机制中的可靠性理论,尤其是过程可靠论。作为一种展望,可靠论的研究若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似可较好地补充可靠论在论证中的薄弱和模糊之处。  相似文献   

9.
彩票悖论是一个关于信念合理接受的重要归纳悖论。它的所谓标准解决方案是用弱演绎闭合条件取代演绎闭合条件。但这一策略不仅不符合日常实践和科学实践,而且违反了RZH解悖标准中的非特设性要求。近来流行的融贯论路径方案认为如果一个信念属于一个不融贯的或自毁的信念集,那么它是不能被合理接受的。显然,这一类型的方案会陷入知识论的保守主义窠臼。在批判和吸收这些方案合理之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强贝耶斯方案。该方案强调认知情境对信念接受的重要影响,在情境语义学的构架下对彩票悖论作了新的解决,并使之得到了有力的哲学辩护。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论领域,有两种相互竞争的信念确证理论。一种是基础论,另一种是一致论。基础论认为存在少数的基础信念,其余的知识和确证都是基于这些基础信念之上。一致论声称,基础论所说的情况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信念只是在与其他信念的相互关系中得到确证。作为竞争的理论,一致论和基础论都有相对于对方的优缺点。而语境的一致基础论,也许能兼容二者在解决知识确证问题中的优点,为“回溯问题”的解决提供另类方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大多数英美认识论者们将研究中心放在信念辩护的条件之上。阿尔斯顿的新书《超越“辩护”——知识评价的维度》则是在知识理论领域扭转这种长期争论的大胆尝试。他认为,知识论者们长达世纪之久的探索知识辩护、为其本性与条件寻求正确解释的努力,其实迷失了要义。因而他们对假定的信念客观属性的努力寻求如同对不老泉唐吉诃德式充满幻想的追寻。他呼吁知识论的信赖主义者、恰当功能主义者、证据主义者等等悬置各自所持有的知识辩护理论,放弃对知识辩护的寻求,停止有关知识辩护的谈论,在他全新多元主义的知识框架内重新构思,采取一条新的路径——对有可能被信念所认可的多样“知识欲求”的评价.走向知识信念。早在十多年前.阿尔斯顿就在一篇名为《知识欲求》的文章中主张应该放弃传统知识论对辩护核心解释的寻求,转而建构旨在试图理解知识欲求的全新多元的知识论。这本精致且重要的著作可以说是对他主张的详尽清楚的论述。此书既是对传统知识论的有力挑战.也反映了向早期哲学经典问题的回归。阿尔斯顿对认识论中许多基本问题有着独特见解.如运用信念的知识欲求重新诠释自己为批判和辩护不同的知识确证所做的论断等等。书中还涵盖了认识论中的许多重要主题,如;信念形成,解释,知识基础,智慧美德,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感知.可靠性,怀疑主义,等等。  相似文献   

12.
在作为言语行动的断言视角下,摩尔悖论是断言悖论.通过对有关断言的预设进行批判,断言的知道规范、真规范以及辩护规范相继被提出,它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处理摩尔悖论,但都有各自的缺陷.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断言规范,即真信念规范,它不仅能消解摩尔悖论而且还能为其他知识论疑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作为社会知识论的一大流派,戈德曼的求真社会知识论以可靠主义为基础,寻求产生真知的社会实践条件。本文以求真社会知识论为基础,评述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定义及其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本质是一种效用性知识,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两大纬度。  相似文献   

14.
绝对不可错论和可错论是西方知识论中的两种主要的理论。绝对不可错论主张,知识是不可错的;可错论主张,知识是可错的。绝对不可错论必然导致否认人们有知识的全面的怀疑论。为了拯救知识,避免怀疑论,反怀疑论者倡导可错论,主张用可错论来批驳怀疑论。虽然可错论可以避免怀疑论,但笔者认为拯救知识论的最佳策略不是可错论,而是语境不可错论,语境不可错论是知识论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15.
教学论,既究教学事实之理,也求教学价值之理,是事实之学与价值之学的统一。价值负载的研究态度.数学方法在教学论研究中应用程度不高,教学论知识可靠性有待提高,教学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对立,是目前困扰教学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提高教学论研究者的科学素养,完善学术规范,树立学术信念.加强教学论史研究,提高教学论知识的科学性,加强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的基础研究,把握人与社会之间价值关系的历史发展动向,研究和确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价值关系,是教学论研究的脱困之路。  相似文献   

16.
Testimony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Testimony信念的确证是testimony知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知识论学者们长期争论不休,主要分为还原论和非还原论两种主张,但这两种主张都面临难着以解决的困难。不过,近十年来出现了两个很有创见的新理论,即詹妮弗·拉基(Jennifer Lackey)和保罗·福克纳(Paul Faulkner)分别所提出的testimony信念确证的理论。这两个理论是对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片面性的超越,这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此外,针对这两种新理论,文本给出了一个补充,即认为语境在testimony信念确证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强德性知识论主张知识是一种成就,一种来自能力(德性)的成功,即“知识成就论题”。这个论题很好地解释了知识的价值及其根源。然而,它也让强德性知识论遭遇了两难困境:一方面,它太弱,会遭遇假谷仓等环境运气反例,表明有些成就不是知识;另一方面,它太强,会遭遇芝加哥等证言知识反例,表明有些知识不算成就。这个困境之所以成立依赖两个预设:1.知识与运气不相容;2.强德性知识论是一种个体主义知识论。文章采取“破立结合”的策略:对于运气问题,以破为主,否定知识与运气不相容。对于个体主义问题,以立为主,构建一种共同体主义的联合成就观。根据这种观点,与知觉知识不同,证言知识的认知成就主要体现在促进共同体的理智繁荣。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里德是一度被哲学史所遗忘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其知识论的重新发现是当代知识论的一个重要事件。里德的知识论包含了数个维度:首先,它是一种基础主义,即把知识建立的常识原理之上;其次,它是一种自然主义,积极引入心理学的方法,尤其强调对人类心灵与理智能力的探究对于知识的奠基作用;最后,它包含了一个先验论证,为基础知识或常识原理提供终极辩护。里德的知识论对于当代知识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人所追求的幸福、正义、美德三大价值之间应有怎样的价值秩序?有别于生存价值哲学和心性价值哲学的社会价值哲学意义上正义优先于美德价值,超出社会价值哲学界域则可另当别论。正义主要是指"不损害他人",是自由平等价值的社会规范性表征,美德主要是指出于善良意志的"帮助他人"。优先有知识论和道德论等不同涵义。此即正义规范优先于美德的根据。价值就是人本身,正义规范优先的最终根据和意义在于人本身,正义规范展现和成全着作为价值的人本身。  相似文献   

20.
从知识正统三元定义出发,知识和信念之间的蕴涵关系似乎为当代绝大多数的知识论学家所接受.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蕴涵论题与反蕴涵论者之间进行了影响深远的争论.笔者认为,反蕴涵的两种路径都不构成对蕴涵论题的反驳,问题的关键在于误解了语用学在当代知识论中的运用.语言哲学的反蕴涵路径混淆了蕴涵关系的语义学与语用学差异;"不自信考生案例"路径所揭示的是辩护视角的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分歧,本质上是知识论归因者语境主义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