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熟读、精思、多看、勤写,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之精髓。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封建社会,以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产生了程式化的作文教学方式。唐代“以诗赋取士,作应举诗”,有“破题”“颌  相似文献   

2.
诗赋取士和经义取士因具有不同性质特点和功能而受到各个历史朝代不同程度的重视。唐朝重视诗赋取士,宋代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并用,元明清则采用经义取士,进士科考试内容从诗赋取士走向经义取士的过程是考试的外部功能与考试自身发展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诗歌到唐代空前兴盛。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又因唐代采用诗赋取士的科学制度选拔贤良,促使读书人把聪明才智大量用到诗歌文赋方面,诗歌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必修科目。经过几度发展创新,产生了近体的绝句、律诗及长短句、排律等诸多形式,这些形式广泛流传,使诗歌成为整个民族的广泛爱好,从而使我国赢得了“诗歌王国”的美誉。  相似文献   

4.
进士科考试内容历史演变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赋取士和经义取士因具有不同性质特点和功能而受到各个历史朝代不同程度的重视。唐朝重视诗赋取士,宋代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并用,元明清则采用经义取士,进士科考试内容从诗赋取士走向经义取士的过程是考试的外部功能与考试自身发展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另一些学者认为“诗赋取士”对唐诗的发展起了消极影响;还有一些学者承认有积极影响但同时也有消极作用。本文认为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概念的理解不一。本文在梳理了上述概念之后,认为“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是互为因果的,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唐初科举考试中“识文律”的评分标准促进了律诗的形成与定型,加速了有唐一代诗歌审美规范的转换;在后一阶段,则是唐诗的发展使“诗赋取士”成为定式,并最终形成后代无法企及的诗国高峰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金榜题名”乃古人所说人生四大喜事之一,考中状元更是不得了,看古代小说、戏曲,很容易强化这种印象。唐代以诗赋取士,不像明清举子那样要背很多枯燥的经书,听起来好像对诗人非常有利。可是有唐三百年间,考取状元的有名文人也不过王维、柳公权,白敏中(白居易的堂弟)等有限的几个。  相似文献   

7.
西汉政府便开始以辞赋取士,但大规模以辞赋取士现象却出现于东汉后期灵帝时期。灵帝时期以书画、辞赋等大规模取士的鸿都门学,是非定期性的,亦是无遴选性的,故鸿都门学以辞赋取士是非制度性的。但对后期科举以赋取士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视为后代诗赋取士制度的滥觞。汉代试赋对汉赋创作的影响,是一个由刺激创作消费到阻碍创作消费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项丽 《华章》2007,(6):79-79
作为唐代诗赋取士问题的延续,宋初诗赋策论之争反映了赵宋王朝在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上的不断探索,是宋中期诗赋与经义白热化争论的前奏.科举考试内容是教育的基础,诗赋与策论孰先孰后实际反映了教育是培养文化型人才还是实用型人才的权衡,何种人才适应宋朝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从考试学的角度来考察诗赋与策论之争,以期对现代考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诗歌到唐代空前兴盛。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又因唐代采用诗赋取士的科学制度选拔贤良,促使读书人把聪明才智大量用到诗歌文赋方面,诗歌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必修科目。经过几度发展创新,产生了近体的绝句、律诗及长短句、排律等诸多形式,这些形式广泛流传,使诗歌成为整个民族的广泛爱好,从而使我国赢得了“诗歌王国”的美誉。古代诗歌格律声韵的形式是诗人精神智慧以及艺术技巧充分发挥的成功例证。我国古代诗歌能拥有辉煌的成就,除历史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诗人的天赋外,诗歌先天的特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具备巧妙艺术…  相似文献   

10.
唐代重视诗赋取士,宋代取士凭经义策论,唐诗宋文因此繁荣。《全唐诗》收录唐代诗歌近五万首,较之有《诗经》以来到隋朝的一千六七百年间的诗歌总量还多几倍,唐诗在内容上的广泛、丰富,风格、流派的多姿势彩,社会历史影响之深远都是绝无仅有的。中唐之际,韩愈、柳宗元首倡“古文运动”,到北宋嘉祜年间,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及三苏父子更使这场以复古为革新的文学运动发展到高潮,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优良传统而又有新发展的“古文’取代绮丽华艳的文风,使敦朴求实、平易畅达的清新文风占领文坛。北宋一朝,人才鼎盛,前所未有,是政治…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当时只设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凡读书人均可参加考试,从此科举取士渐渐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唐代不仅继承了隋制,而且还将其进一步完善,唐代科举在整个科举制度史上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整个唐代社会影响之深可从方方面面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印证。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最盛的时代。这与国家的提倡有很大关系。史载 ,唐高宗永隆二年 (公元 6 81年 )起 ,规定凡考进士 ,要“先试杂文二篇 ,通文律者然后试策”。这里的杂文指的是诗与赋 ,这就是说 ,如果诗、赋通不过 ,就失去了参加其他考试的资格 ,可见写诗作赋是如何的重要。诗赋取士的办法 ,也曾有人反对 ,但没有能反掉。《新唐书·选举志》载 :“文宗时 ,郑覃以经术为宰相 ,深嫉进士浮薄 ,屡请罢之。”文宗曰 :“敦厚浮薄 ,色色有之 ,进士科取人二百年矣 ,不可遽废。”可见以诗赋取士 ,乃是唐代选拔干部的国家政策。这项政策的得失如何 ?…  相似文献   

13.
<正>古语说"歌言情,诗言志",古人也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在唐代,对士子们来说,诗最重要的作用,恐怕不是用来抒发感情什么的,而是用作考公务员的敲门砖。唐代以诗赋取士,诗作得好,就有可能考中进士做官,一下子改变身份地位,光宗耀祖,  相似文献   

14.
诗歌在唐代得以繁荣,有赖于繁荣的社会经济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助长了封建人的诗歌风气,基于建功立业的理想,唐朝诗人批判地继承了我国诗歌传统。不断推陈出新,构成唐诗繁荣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北宋时期,围绕科举是否采用诗赋取士的问题,以王安石为代表的贬诗赋人士和以苏轼为代表的褒诗赋人士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争议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各自的政治观点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八股文     
《现代语文》2006,(6):105-105
中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体,又称时、制义或制艺,八股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  相似文献   

17.
唐代安史之乱后,科举改革者对当时仕进文人的素质提出质疑。礼官杨绾彻底废除科举制度的动议,引发了整个思想领域的重整。尽管之后科举试诗赋取士仍时有反复,但经义取士的趋势在中唐明显强化。中唐礼官的科举革废之争对中唐文人的政治情感、政治价值取向、政治行为模式的冲击是巨大的,促成了中唐文人由文词空言治道向文学与政治结合的素质转型。  相似文献   

18.
高宗永隆二年,杂文正式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士科随后不久即进入“诗赋取士”的阶段。诗赋进入初唐科举,是一个逐渐渗入的过程。最初出于统治者个人对诗赋文辞的喜好,后来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尚文”风气,促使进士科加试杂文成为必然的改革。进士科沦为“辞科”,与其科目性质有关。一大批文坛巨擘由进士科出身,科举进士科间接地促进了律诗的形成。“应制唱和”是唐代科举省试诗的本质特征,省试诗与唱和诗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19.
唐代开元年间,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武后时兴起的重视文词的进士科,进一步演变成“以诗赋取士”,为各地有才华的寒俊文士敞开了人士的希望之门,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奇斗妍取代了过去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孟浩然就是在这种“诗坛”环境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著名的求荐诗人。  相似文献   

20.
朱熹是我国古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在肯定当时科举取士功用的同时,还对科举时弊有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时人对于参加科考获得功名过于热衷,加之科举考试取士重诗赋轻德艺,导致人们道德素质下降,德业衰败。针对此现象,他提出要确立经学在科举考试当中的核心地位,弘扬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并在其书院办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对当时的科举考试产生很大了影响。其思想迄今仍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