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国改革》新闻官司胜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度有多大,这个社会的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明、民主、进步的社会,就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广州市天河区法院主审法官脉络明晰、观点鲜明的审判思路,使《中国改革》杂志被告侵权、索赔590万元的案件,以被告方胜诉而告终。  相似文献   

2.
尹超  尹增刚 《青年记者》2006,3(9):59-6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明的进步,法治在社会生活中也逐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勿庸置疑,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监督手段,新闻舆论监督在我国政治与法治建设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闻舆论监督以其特殊的社会功能,在推动立法、监督执法、促进司法改革(甚至司法公正)、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等等方面,对我国的法治建设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近年来有关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事件也日益增加,“新闻官司”(新闻侵权诉讼)时常出现,“媒介审判”①对司法审判也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3.
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李鹏委员长接见外国记者时说,中国的《新闻法》即将出台。传媒闻讯,莫不欢欣。长期以来,新闻从业人员履行舆论监督,屡屡受阻。恶意诉讼名誉侵权,动辄得咎,官司缠身。究其根由,无法可依也。任何一部法律的基石,均源于实践,新闻和司法共同关注的课题是“舆论监督与社会公正”的关系。由此引申出“舆论监督与名誉侵权”、“舆论监督与司法腐败”……等等,拓出广阔的议论空间。因此,本刊开辟专栏,特请专家学者,对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本期推出参与“《工人日报》深圳官司”四年的曾晓明先生的《舆论监督与名誉侵权》一文,以飨读者。欢迎关注舆论监督和《新闻法》的人士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4.
新闻名誉侵权中"真实性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名誉侵权是新闻侵权最常见的形式,而在新闻名誉侵权诉讼中,新闻媒体要想胜诉,往往要求助于对自己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证明",因此"真实性证明"成为许多国家解决新闻名誉侵权诉讼的基本抗辩理由.但对于"真实性证明"问题的认识和司法实践,各国的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通过新闻报道进行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明确肯定和支持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新闻媒介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建设性的立场,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揭露和批评,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意向和途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在舆论监督触及社会现实的过程中,新闻媒介因刊发批评性报道而招致诉讼官司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自1998年“刘兴中诉《工人日报》名誉侵权案”和“陆俊诉《羊城体育》名誉侵权案”一审判决以来,有关单位抗诉、上诉的余波至今未平,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闻侵权案件时有发生。新闻侵权案件的发生,对新闻媒体来说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有损自身的形象。媒体和记者有必要认真探讨防止新闻侵权的问题。一、最容易发生新闻侵权的几种情况1、报道的内容直接违法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进行舆论监督,媒体本身也要受到法律的监督和制约。目前我国法制日益健全,除了国家的法律法令外,各个领域和地方性的具体法规不断出台;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法人的名誉和信誉也是一种无形资产,会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利益,因此人们对此更为重视。在开展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7.
新闻侵权的形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杰 《新闻界》2004,(2):67-68
近年来,我国状告新闻媒体的官司急剧增多。以广州市为例.近5年来,全市两级人民法院受理新闻侵权诉讼案件共计160件,受案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仅2002年就受理67件新闻侵权案件,被告新闻单位从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到电视台、互联网站都有。不仅如此.该市新闻单位败诉的比例也有所上升。2000年媒体败诉5件.占29.4%;2001年媒体败诉14件.占34.1%;2002年媒体败诉24件,占35.8%。这些情况与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权利意识增强有一定关系.但也反映出新闻单位在报道过程中的瑕疵是新闻侵权案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媒体的舆论监督已经被视作一种捍卫社会公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随之而来的是,新闻媒体屡屡为诉讼所累.从目前来看,媒体和受众的冲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舆论监督与公民名誉权的冲突,二是采访权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这两个方面基本可归纳为新闻侵权与隐私权保护.  相似文献   

9.
新闻侵权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直接决定诉讼各方的法律风险,因而十分重要.司法实践中对有关司法解释理解的不尽统一也对判决的公正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借鉴外国学者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新闻侵权的现实情况和现行法律规范,认为"过错推定"原则应当成为我国新闻侵权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0.
崔松旺 《新闻世界》2014,(9):211-212
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闻媒介竞争的加剧,以及新闻法律规范的不健全,新闻侵权诉讼骤升,特别是隐私权诉讼层出不穷,不但可能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也可能对受害人或者原告造成严重损失。本文探讨了新闻媒体如何免于新闻侵权诉讼及在诉讼中如何减少损失,以为司法和新闻活动提供些许可资参考的视角,最终实现公民隐私权得到保护和新闻媒体健康发展的双赢或者多赢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科学与民主的进步,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新闻事业的自身成熟壮大,舆论监督将更加有力,因而,正确把握舆论监督,避免新闻侵权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侵权即是新闻单位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对他人作了过失报道,侵害了他人的人格权的行为。人格权是最易受伤害的,人格权包括人格尊严、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信用权等等。  相似文献   

12.
新闻侵权诉讼中的能动司法不可避免,这使新闻媒体难以预测自身行为的合法性。从司法实践来看,新闻侵权诉讼中的能动司法,主要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目的解释方法、类推解释方法以及区分原则。新闻媒体了解和掌握能动司法的原则与方法,将有利于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也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论新闻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甲禄 《新闻记者》2004,(12):35-38
据学者统计分析,我国新闻侵权诉讼中媒体败诉率高达70%,而美国近30年来媒体遭名誉侵权诉讼时败诉率约为8%。以美国新闻的无孔不入和我国新闻报道的谨小慎微相比较,我国媒体畸高的败诉率显得很不正常。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媒体在诉讼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而败诉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法律对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与名誉权两种都是很重要的权利保护不平  相似文献   

14.
近日,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对广东新快报社诉文新集团新闻记者杂志《2009年十大假新闻》侵权案做出一审判决,依法驳回原告广东新快报社的诉讼请求。我们认为,此案及天河区法院的判决对研究新闻侵权等问题,具有一定的业务研究和学术探讨价值,因此,在这里将《判决书》全文刊出。另外,新闻法学专家魏永征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李琴副教授围绕此案进行了学术研讨,也在这里一并刊出。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新闻侵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学术界对新闻侵权的研究依然热烈,新闻侵权仍是新闻法研究的重点,研究的内容还是主要涉及新闻侵害名誉权研究、新闻侵权预防及应对研究、新闻侵权诉讼研究、新闻侵害肖像权研究、新闻侵害隐私研究等方面。新闻侵害名誉权研究自1985年以来,我国已经发生过上千起新闻官司,在这些新闻官司中,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名誉权的纠纷而展开的。2005年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陈家镛院士因被误报逝世状告《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一案,法院最终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十日内向陈家镛赔偿精神抚慰金3万元,驳回陈家镛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  相似文献   

16.
张志新  张哲 《记者摇篮》2004,(10):44-45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公民法制意识的增强。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不时会遇到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新闻侵权。有关资料显示.自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以来,全国各级法院通过法律途径了结的新闻官司已超过1000起.其中新闻侵权诉讼案占80%。因此.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法律的高度正确认识并努力规避新闻侵权。是新闻传播尤其是舆论监督正当合法进行的一项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一)2002年12月28日,著名球星范志毅诉上海《东方体育日报》名誉侵权案有了结局。经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范志毅败诉。据称,这是十多年来因体育新闻引发的官司中媒体首次胜诉。自1985年以来,此类官司国内曾有十几起,无一例外均以媒体败诉而告终。不管二审是否维持原判,它都将对新闻侵权案的审理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新闻侵权的客体包括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公民的肖像权、隐私权、姓名权、法人的名称权或商号权、公民与法人的荣誉权和著作权。)与判决结果相比,法官的判词更有意义:“即使原告认为争议的报道点名道姓称其涉嫌赌球有损…  相似文献   

18.
2000年 4月份,读者桂运波以《知音》杂志刊登虚假报道,损害了他作为消费者的权益为由提出诉讼,要求《知音》赔偿 89元的损失。 8月,受理此案的法院以桂运波不具备当事人的条件而驳回诉讼。  以往针对媒体的诉讼案件原告都是“直接的受害方”,牵涉到的无非是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著作权等。桂运波诉《知音》一案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层面,这可能是国内首次以消费者身份对媒体提出的侵权诉讼,是读者维权意识增强的一个标志,与消费者权益有关的新闻诉讼之门随之开启,读者的消费者权益应该受到保护。  提出读者的消费者权益还…  相似文献   

19.
梁静 《记者摇篮》2010,(1):40-41
现代社会中,新闻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因新闻侵权引发的诉讼屡有发生,各种通过新闻媒体传播而引发的名誉侵权、肖像侵权、隐私侵权等新闻侵权案件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20.
从舆论监督到新闻侵权 舆论监督是新闻自由的一种表现形式。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和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和法人的人格权的行为。舆论监督是新闻传播的固有职能。新闻侵权则是新闻媒体在报道中的负面派生物。不可否认的是,新闻侵权事件的数量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理清在舆论监督中新闻侵权的内涵,把握新闻侵权的构成及应对之策,避免舆论监督中的新闻侵权事件的发生,就成为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