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提高握竿点高度对撑竿跳高运动成绩的作用:撑竿跳高运动成绩的提高取决于握竿点的高度和利用撑竿的弹性腾起的高度。自从新的富有挠度和弹性的玻璃纤维撑竿取代了竹竿和  相似文献   

2.
撑竿跳高的创新与发展武汉水电大学区美珍撑竿跳高是运动员使用撑竿做一系列动作越过垂直障碍的跳跃运动。撑竿跳高技术由持竿助跑、插穴起跳、腾空过杆和落地组成,是人先给撑竿以作用力,撑竿再给人以作用力,使人体越过一定的高度,具有人竿合一、互相作用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3.
一、撑竿的革新撑竿跳高运动员所用的撑竿已经历了四个阶段——木竿、竹竿、金属竿、玻璃钢竿。 1962年国际田联总会正式决定承认玻璃钢竿以后,世界撑竿跳高进入了玻璃钢竿时代。撑竿的变革,带来了运动成绩的飞跃,仅在1963年的一年里,就刷新了17次世界纪录,并有5人冲破五米关。到1981年撑竿跳高已刷新了48次世界纪录,成为田径项目中刷新纪录次数之冠。目前的正式纪录为5.81米,是苏联年轻选手波利亚科夫于1981年创造的(同年同月苏联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撑竿跳高运动成绩提高迅速,其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加大撑竿的弯曲度,最大地储存弹性势能,使运动员在推离撑竿时获得足够的腾起初速度,以获得最大的腾起高度,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加大撑竿弯曲的摆体技术的重要性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研究表明,摆体使撑竿弯曲的量是总弯竿量的70.03%。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撑竿跳高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62年国际田联正式承认尼龙撑竿以来,撑竿跳高世界纪录由4.78米迅速提高到5.83米,提高了96厘米。在这期间,我国撑竿跳高运动成绩也由4.52米提高到5.45米,增长了93厘米,增长速度也相当快。近三年来,我国已有4名运动员越过了5.30米以上的横竿,五届全运会张成又以5.45米的新成绩刷新了国家纪录,运动成绩在不断提高。但与世界纪录相比较,  相似文献   

6.
自从1962年国际田联承认了使用尼龙竿创造的成绩以来,撑竿跳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成绩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但是使用尼龙竿技术在国内还没能得到普及。就我省来看,各体育院系的撑竿教学中尚无使用尼龙竿者,各大院校训练队中采用尼龙竿技术的运动员也是屈指可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两届大学生运动会撑竿跳高比赛中使用尼龙竿的运动员不足1/5(不包括专业队退役运  相似文献   

7.
对金属竿撑竿跳高插穴起跳技术教学方法的探讨张成功撑竿跳高运动的普及率在我国比较低,作为运动竞技比赛,尼龙竿以它本身的优势,已彻底淘汰了金属撑竿。但在我国由于受器材、场地条件、以及运动员专项素质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在基层中还不能普及尼龙竿技术,这就造成了...  相似文献   

8.
孙南 《中华武术》2006,(9):48-51
早在1948年就有人尝试使用玻璃钢撑竿,当时18岁的希腊人G·鲁巴尼斯曾用这种类型的撑竿跳过了4.57米。1961年国际田联正式承认玻璃钢撑竿,美国人戴维斯当年就用这种撑竿创造了4.83米的世界纪录,从此,撑竿跳高运动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截止于1994年乌克兰著名运动员布勃卡成功地越过6.14米,在玻璃钢撑竿时期男子室外世界纪录共改写了51次,较之金属竿时期,成绩提高了1.32米。  相似文献   

9.
<正> 一、概述男子撑竿跳高运动成绩在过去若干年内有了显著的提高,图1(略)揭示了这一趋势,1987年有10名撑竿跳高运动员越过5.80米以上的横竿。前三名运动员是布勃卡(6.03米),戴尔(5.96米)和卡达乌林(5.90米)。二、撑竿跳高的生物力学本报告是试图对撑竿跳高最近的生物力学研究的一些成果进行总结。结合了撑竿跳高的  相似文献   

10.
对布勃卡的撑竿跳高技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布勃卡是世界名的撑竿跳高运动员,其握竿点高、助跑速度快、水平速度损失率小、体重与撑竿磅级差额大是技术主要特点。另外,体操能力强是其多次的创造高水平运动成绩的又一因素。  相似文献   

11.
支撑阶段是撑竿跳高技术的重点部分,结合水平面、穴斗、横竿对运动员支撑部分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能更清楚地描述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对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比赛进行拍摄、数据分析、绘制图像,得出我国女子撑竿跳高部分运动员在支撑阶段身体重心和撑竿距离较远,运动员在推竿前身体重心过早离竿等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运用调查、访谈、测量、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及评价标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由综合能力因子、助跑起跳能力因子、力量因子、起跳控制效果能力因子4方面构成;(2)确立了握竿高度、重心腾起高度、跳远、卧推4个影响我国优秀女子撵竿跳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专项能力指标;(3)建立了运动成绩与专项能力各指标发展的预测模型;(4)制定了专项能力的综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在八十年代,随着撑竿跳高技术日新月异的演变,撑竿跳高的成绩取得了明显的提高,因此使得引入一种新的当代技术成为可能。那种相对低握竿技术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使用金属竿的技术虽然能提高成绩,但却不能象玻璃纤维竿那样充分利用其弹性势能。旧技术倾向于在竿后上手到地面所做的  相似文献   

14.
布勃卡撑竿跳高制胜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前苏联运动员布勃卡与加陶林及我国运动员梁学仁撑竿跳高技术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布勃卡具有握竿点高、助跑速度快、水平速度损失率小,体重与撑竿磅级差额大及体操能力强的明显优势。这就是布勃卡撑竿跳高制胜的主要因素,也是当今世界撑竿跳高技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关于撑竿跳高腾越高度的两个构成分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_2(推离撑竿瞬间上手握点与身体重心之间的高度)和H_3(推离撑竿后身体重心升起的高度)是撑竿跳高腾越高度的两个构成分量。本文主要采用摄影测量的方法,对我国12名优秀运动员在撑竿跳高力量作用时期技术动作的完成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影响H_2和H_3的一些技术要素。并发现在撑竿反弹过程上手握点垂直速度的变化曲线中普遍存在一凹陷现象;在拉引推竿阶段中后期运动员身体普遍明显前伸,进而揭示出我国优秀运动员在利用撑竿的弹性和控制身体的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采用运动学摄影测量等研究方法,对2017年天津全国运动会中男子撑竿跳高项目决赛前4名国际健将级运动员和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撑竿跳高项目前12名男子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基于能量转化过程,撑竿跳高的运动过程可简单的化分为能量获得(持竿助跑、插穴起跳)、能量储存(悬垂和摆体)以及能量释放(团身、伸展和过杆)三个阶段,该划分方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人"与"撑竿"相互作用的关系,各阶段对应的技术动作要求。(2)能量获得阶段,国内外运动员均呈现出"追竿式"的持竿助跑技术特征,但我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全程持竿助跑节奏偏慢,且后四步在举竿动作中速度损失较大。在插穴起跳过程中,未能表现出预先起跳的"自由起跳"技术特征,造成水平速度过早受到撑竿制约,影响了"人-竿"系统动能的获得。(3)能量储存阶段,我国运动员身体躯干拉开不够,造成摆体动作速度缓慢,躯干摆动和摆动的总幅度均小于国外运动员,这均会影响我国运动员撑竿的大幅度弯曲,不利于"人-竿"系统向弹性势能的转化。(4)能量释放阶段,相比于国外运动员,我国运动员团身动作不够充分,直接导致伸展偏离角较大,体现出我国运动员伸展动作不够向上,"人-竿"协同运用的效果不佳,影响了"人-竿"系统的弹性势能对人体向上动能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由于撑竿的改进,现代撑竿跳高成绩提高的幅度是很大的,随之技术和训练也都相应地得到完善。要获得好的成绩取决于合理的技术、良好的身体素质(速度、力量、灵敏、协调性、柔韧性)以及顽强的毅力。现代的撑竿跳高运动水平要求运动员在发展以上素质和掌握合理的技术下很大的功夫,没有好的身体训练要达到高水平是不可能的,反之,有了好的身体训练没有合理的技术来发挥它同样也是达不到高水平。由于撑竿跳高技术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正> “先跳”技术(或称“自由”起跳技术):指撑竿跳高运动员在起跳时,应该在撑竿未接触到插斗后壁时,就完成起跳动作离开地面(即为起跳→插竿顺序)。“先跳”技术具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撑竿跳高纪录是5.57米,比世界纪录相差49厘米,差距很大。本文通过对世界前三名优秀选手和我国三名优秀选手的一些技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证实主要差距在握竿高度上。而影响我们握竿高度的原因,是助跑速度不快,撑竿弯曲小。通过生物力学分析,指出提高助跑速度,起跳时左臂用力,起跳充分向前,加大撑竿的曲度,是提高握竿高度的关键。并从葛云的训练探讨提高握竿高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撑竿跳高腾越高度的主要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外运动员的分析,发现推离撑竿瞬间身体重心距上握点的高度(H1)是腾越高度的主要构成分量,使用玻璃钢撑竿后腾越高度得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H1的增加。讨论了影响H1的技术因素和我国运动员所存在的问题,阐明了金属竿和玻璃钢撑竿跳高技术在“拉引”方面的明显不同,并解释了玻璃钢撑竿的弹性作用对于腾越高度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