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有《怀沙》全文,后世学者也多以此为依据,认为《怀沙》实为屈原的绝命辞,由此提高了《怀沙》在《九章》中的地位。汉代快速转变的大一统政治结构同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汉代文人尚未调整过来的心态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在此背景下,《怀沙》所表现出来的"仗节死义"便成为汉代文人在面对"屈原困境"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屈原自沉原因与屈原卒年的争论有密切关系。《哀郢》、《涉江》、《怀沙》是屈原自己树立的走向自沉的三根标杆。楚顷襄王二十二年,秦兵攻楚,郢都失陷,屈原才悲愤自杀,以身殉国。吴郁芳、章培恒、潘啸龙等先生否认屈原的死是殉国难,是缺乏根据的。  相似文献   

3.
据《史记·屈原列传》,知《怀沙》为诗人的绝笔(“怀沙”不必解释为“怀石”,而《惜往日》显系伪作)。《怀沙》  相似文献   

4.
《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三年第二期上发表了路百占同志《屈原〈怀沙〉题旨新解》一文(以下简称《新解》),对前人释《怀沙》题旨的两种意见均有疑义,认为“怀沙”本作“怀没”是屈  相似文献   

5.
《哀郢》是屈原晚年的一篇重要作品,对研究屈原的生平经历至关重要。诗中“忽若不信兮(一本在“若”之后有“去”字),至今九年而不复”两句,历来为楚辞研究者所重视,往往据此来推断《哀郢》之作年,并由此上推屈原始放之年,下推屈原之卒年。但因对屈原的生平经历各有先入之见,故而得出的结论往往彼此大相径庭。明黄文焕说屈原之放非顷襄元年即次年,后推九年,即顷襄九年,又越孟夏,故怀沙自沉,“固属之十年矣。”(黄文焕《楚辞听直》)林云铭谓屈原于顷襄二年再度被放于江南,越九年,作《哀郢》,于顷襄十一年作《怀沙》,并自沉于汨罗。(林云铭《楚辞灯》)今人林庚则谓屈原于怀王二十四年被放,越九年,于顷襄二年作《哀郢》,于顷襄三年自沉于汨罗。(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版)姜亮夫则认为屈原之放当在顷襄七年秦楚和亲之后,越九年作《哀郢》,明年作《怀沙》,其自沉汨罗“当在顷襄十六七年间。(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汤炳正则集林云铭、蒋骥、游国恩三家之说,关于屈原始放之年取林说:关于屈原在江南的行踪取蒋说,认为屈原被放陵阳九年,《哀郢》即作于被放陵阳的第九年:关于屈原之卒年,又取游说,认为是在“(顷襄)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  相似文献   

6.
《怀沙》是屈原的"绝笔",在题意和内容上学者们多乐于探究。运用文献法和诠释法解读《怀沙》,再一次从屈原的诗作中触摸他真实的感人的呼吸,拥抱他美玉的无瑕的心灵,旨在唤起人们对这位爱国诗人倾心的仰慕和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7.
学者们对“怀沙”二字含义的解释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怀念长沙”、“怀沙石自沉”两说。“长沙”作为地名出现在汉代,故“怀念长沙”说实误。本文探讨“怀沙”作为标题的来源,认为《怀沙》标题不是屈原自己所加,而是后来《楚辞》的编辑者根据屈原怀沙石自沉的历史传统说所加。因此,“怀沙”的含义应是怀抱沙石自沉。探讨“怀沙”主旨,应题避开。  相似文献   

8.
《怀沙》是屈原诗歌的标题.对它的注释理解,历来诸家各异,为了辨义方便,略举如下:一种说法认为《怀沙》即怀沙石自沉。有几位楚辞研究者持这种观点:朱熹《楚辞集注·怀沙》题解:“言抱沙石以自沉也.”王夫之《楚辞通释·怀沙》:“怀沙者,自述其沉湘而陈尸于沙碛之怀.”  相似文献   

9.
一太史公《屈原列传》云: “(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其辞日:“……。於是怀石,遂自投(沈)汨罗以死。”揆史公之意,“怀沙”即怀石,《怀沙》乃屈原沈尸前之作,而“怀石”则为沈渊之术。所以有此说者,或史公游沅、湘时有所闻而云然。东方朔《七谏、沈江》亦云: “怀沙砾而自沉兮,不忍见君之壅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屈原辞作的全面考察和对《橘颂》文本的深入解读,并着重对《橘颂》乃屈原二十岁行冠礼时仿《士冠辞》而抒怀的说法进行了分析、驳难,认为《橘颂》实当为屈原生命的最后阶段所作,其作时大约与《怀沙》、《惜往日》相后、先.  相似文献   

11.
《怀沙》是屈原诗歌的标题。对它的注释理解,历来诸家各异,为了辨义方便,略举如下:  相似文献   

12.
《九章》诸篇充分展现了屈原后半生的遭际和思想情怀,它和《离骚》 一样,同是考察屈原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的重要文献。其中诸篇在情绪变化上有着内在的连 贯性与逻辑性,《惜诵》、《思美人》、《抽思》仍含期盼之情,《哀郢》、《涉江》是承上 启下之作;而《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是表达了作者"欲不死而不得不死"的 绝望心绪。  相似文献   

13.
《屈原》写于一九四二年一月,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关于《屈原》的创作,作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屈原的悲剧身世太长。在楚怀王时代做左徒时未满三十,在楚襄王二十一年郢都陷落而殉国时,年已六十有二。三十多年的悲剧历史,怎样可以使它搬上舞台呢?我为这问题考虑了相当长的时间,因不易解决使我不能执笔者有三个星期之久。”后  相似文献   

14.
《楚辞》的体例和《招魂》的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楚辞》的体例,不宜以颇有附会之辞的王逸序言为依据,而应考察《楚辞》各篇的实际情况。由于《楚辞》成书不同阶段所收屈原作品有“疑不能明”的误传因素,增辑者所附己作的主旨和体式亦有不同,故《楚辞》并无所谓“非屈原作品,均代屈原设言”、“以屈原为第一人称口气抒写”的统一体例。因此,用这种“体例”去推断宋玉《招魂》必为“代屈原自招其魂”,是不科学的。宋玉《招魂》的创作背景,当与楚襄王射猎云梦、惊兕失魂有关,其所招应为楚襄王之生魂。但宋玉只是借此作为创作这篇瑰玮辞章的由头,《招魂》本身并不是巫师实际招魂的咒文。  相似文献   

15.
《怀沙》是屈原肯定地作出了死的决定以后的作品,它表达了诗人四个方面的感情:(1)表示决不改变初衷。(2)伤痛不为时人理解。(3)感叹明主贤臣不能并世相遇。(4)决心以一死为后世树立榜样。全文思想悲痛深沉,感情低徊往复,再没有提及对君王的希冀,没有愤激之词,没有恼怒与慌乱。艺术上的思考也绵密精细,臻于完善。但屈原为什么要将这样一篇作品标名为《怀沙》,怀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6.
<正> “怀沙千古恨,弥节吊灵均。眇眇思公子,依依问楚人。招魂龙贝阙,遗恨虎狼秦。愁绝涔阳浦,年年杜若春。”每读清朝王士祯这首《题三闾庙诗》时,就不禁使我想起诗人屈原被流放来湖南的悲惨遭遇。 屈原,名平,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的浪漫主义诗人。据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以及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等书的记载,他出生于秭归县北的乐平里,即现在湖北省秭归县的三闾公社屈原大队的香炉平。其生年,据近人考证,是在楚级王三十年,即公元前三四○年。他仪表端庄,身体颀长高大,眉清目秀,炯炯有神,堪称一个  相似文献   

17.
要考察屈原晚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要以《九章》为主要依据。《九章》是一组分篇独立的诗作,大部分可以确定为屈原晚期所作,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期的思想情绪。当然,《九章》并不完全是屈原晚期放逐江南时的作品,其中的《橘颂》是其青年得意时的咏物抒情之作,格调清新明快,不同于屈原其他篇章的沉郁顿挫,并且文中有“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等句子,就可证明这一点。另外,《抽思》和《思美人》两篇都是屈原居于汉北时所作,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和《离骚》十分相近,同《离骚》有明显的连续性,故写作时代与《离骚》相距不远。除掉以上三篇外,其他六篇可以说是屈原晚期的作品,按顺序便是:《惜诵》、《哀郢》、《涉江》、《怀沙》、《悲回风》和《惜往日》。这里所说的《九章》主要指这几篇。  相似文献   

18.
从屈原投江自沉前的最后一篇作品《怀沙》出发,分析诗人之死的心理及行为,对其死亡恐惧及其消解进行思考,以期在人类死亡问题的探索上有所收益。  相似文献   

19.
《怀沙》是屈原肯定地作出了死的决定以后的作品,它表达了诗人四个方面的感情:(1)表示决不改变初衷。(2)伤痛不为时人理解。(3)感叹明主贤臣不能并世相遇。(4)决心以一死为后世树立榜样。全文思想悲痛深沉,感情低徊往复,再没有提及对君王的希冀,没有愤激之词,没有恼怒与慌乱。艺术上的思考也绵密精细,臻于完善。但屈原为什么要将这样一篇作品标名为《怀沙》,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20.
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通常在阳历的六月份。这个节日有着众多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340-278 BC)。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和中国早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面对强秦的压迫,倡导举贤任能,富国强兵,但他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怀王去职,后被流放。他在流放中,仍心系他的祖国,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在他听到秦军攻破楚国京城的消息时,于农历的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