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文 《采.写.编》2021,(6):131-132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数据和日常信息的渴望,借助可穿戴设备进行量化自我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笔者以可穿戴设备受众为研究对象,探究可穿戴设备下受众身体的媒介呈现、可穿戴设备对受众身体的规训影响以及受众使用可穿戴设备的忧思,阐释可穿戴设备与作为媒介的受众身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希望对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发展、人作为媒介的探讨提供些许思考启发.  相似文献   

2.
数字身体涉及人在计算空间中的主体形态之演变,是个体日常生活实践的数据化存在之表征。数据主体则是在数据环境结构中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意志的传播主体,并内化为人的主体性及个体经验的一部分。作为嵌入数字化社会机制的机器装置,数字身体是物质身体与液态监视在具身实践中的产物,而物质身体是数据主体的本源,数据与身体在日常实践场域的互动中构建的具身关系生成数据主体。虽然学界普遍认为,液态监视环境下算法等媒介的侵入与身体的数据化引发人的身体权利危机乃至生存权危机,但数据建构的空间图式,也使数字身体在数字计算结构中的延伸彰显着能动的自我意志。量化自我等数据化书写作为自我技术的实践路径,使我们对于媒介的认知不再限于关注物质实体的媒介以及媒介的传播性,而是拓展到诸如数据、社交机器人等由具身性关系联结的数码物,在液态流动的数字空间中发现生产性、存储性的媒介,以及数字交往形态的演化。  相似文献   

3.
智能穿戴设备其实已经成为继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三块“屏”,联结了身体和世界的交流,成为了一种新媒介。人与世界、人与自身的信息交换方式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更新换代,也将面临全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8,(7):18-24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可穿戴设备、VR、AR、移动互联、全息影像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入一个高度智能化、网络化与泛媒介化的沉浸传播时代。这一新生语境再次激起"技术与身体"的哲学思考。本文认为,"身体在场"是理解当下人与媒介关系的关键,身体应当被指认为现象学意义上的"知觉身体",而技术则应是先在于人的存在的"座架",它形成了特定的空间场域。人机交互的具体过程则呈现出双向"驯化"的特征,我们应警惕技术的无限扩张,维护人的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张孟杰 《视听》2023,(4):94-97
随着社交媒体的泛化,各种新鲜事物以媒介为中介最大程度地充斥着现代人的感官系统,刺激和形塑着人们的身体感知方式,使其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嗅觉都得到了极大满足。坐在电脑前的“机器人”与在赛博广场中肆意表演的“人”镶嵌在同一个身体中,展现出身心隔离的现实景观。而当广场中的戏剧落幕时,原本隐匿在幕后的孤独感会被无限放大,在此身体和媒介的互动场景下,触发了人们的自我规训机制,但似乎收效甚微,用户在浅层赛博空间和真实生活场景的夹击下逐渐呈现出异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当前火爆的网络直播现象是新媒体技术发展后出现的,究其本质,网络直播就是主播身体的展演,以及观众对其所进行的"凝视".本文提出在主播与观众的身体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身体成为主播自我呈现的媒介,也成为观众在文字符号后潜在的主体对象.直播中呈现身体并进行一种面对面交流,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身体是网络直播的基础.同时,在网络直播间中,可以说是建构了一处虚拟的场景,该场景提供了主播与观众之间交流互动的虚拟空间,也是伴随着身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7.
人们总希望借助媒介留存时间、收纳记忆、探究自我,这一愿望在面对自己的肖像照时尤为凸显。自拍作为视觉信息记录工具,似乎是对个体生活的忠实记录,但实质上,自拍实践是一个隐蔽地植入其固有价值偏向的过程。本文基于媒介环境学理论,聚焦日常生活的自拍实践,以技术发展视角探索自拍对场景构建、自我认知的影响。自拍以其媒介偏向与媒介特征,构建静止而割裂的时空环境,重塑“此时”的定义;创建虚实交织的赛博空间,改变“此地”场景;塑造美颜幻像使人高度卷入,重塑“此身”认知。始于人们探索“存在”目的的自拍,终究难以使人照入自我。我们不能落入技术决定论的悲观情绪,但身处自拍构建的“充满魔力”的环境中,人们必须认识其固有的技术偏向性及其对我们日常生活尤其是社交环境的影响,牢牢把握使用者的主体地位,自觉抵抗“技术反噬”,以避免落入媒介技术的支配之中。  相似文献   

8.
冯悦 《传媒》2021,(20)
电子媒介的出现打破了物理空间和社会场景之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亲临其境"参与社会事件的重要程度.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以及电子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反思电视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孙玮 《新闻记者》2018,(6):4-11
本文综合存在现象学、主体理论、后人类思想等理论,结合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提出,在经历了技术融合、场景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社会形态融合等阶段,媒介融合正在迈向主体层面的融合——技术与人的融合,这造就了新型主体"赛博人"。作为交流系统的城市,正是赛博人的传播实践最为活跃的场域。移动网络的节点主体之赛博人,将人与技术的双重逻辑交织互嵌,成为后人类时代的元媒介,重造了社会系统,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杨娟 《东南传播》2022,(11):13-16
伴随移动数字设备的发展,位置媒介正日趋介入和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自我追踪与移动技术深度耦合,不同的媒介技术会生成不同的特定数据实践。基于此,本文聚焦于自我追踪的运动健身软件,以Keep这一代表性App为例,立足于技术、空间与身体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上的交互,探析基于位置媒介技术所生成的相应的数据实践。Keep作为一种位置媒介,在身体与技术的耦合下形塑了一种虚实融合的复合空间。通过keep这一位置媒介,人与非人的因素互相联结,促成了一种相应的数据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9,(1):71-78
传播的非物质性是传播学研究的主导性本体论基础,即认为传播是建立在人类认知、思想、语言和象征等基础上的文本性的、精神性的、非物质性的活动。近年来,随着数字时代技术、空间、身体等问题不断受到传播学界的重视,传播的物质性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其中,媒介理论以一种区别于主流传播学研究的视角审视和讨论传播的物质性问题,试图扭转传播学的文本中心主义倾向。在媒介理论的视野中,媒介并非只是指向内容、机构以及形塑这些的社会力量,而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和中介物,在技术条件上提供了跨越时空的联结性,开启了人类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意识,建构了人的主体性意识,并成为形塑日常生活场景与文化实践形式的物质性动力源。  相似文献   

12.
媒介产业发展首先要对自己的媒介市场有准确定位.时尚杂志因定位在人类社会日常生活层面上,表现出对时尚生活的展现与顺应,以符合其媒介特质与人类社会生活结合处的最佳表达,而能在纸质媒介"寒冬"期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3.
随着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智能手机、可穿戴媒介设备的出现和普及,媒介技术与人的身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技术驱动下身体在传播领域里呈现出的融合、延展、共生、共情等是其部分特点.本文对融合转型中主流媒体的相关探索进行思考,借具身传播的实践价值助力主流媒体融合转型.  相似文献   

14.
覃若琰 《当代传播》2021,(5):97-101
移动互联时代,以媒介技术为中介的城市空间实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个体与城市对话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抖音网红城市青年群体的打卡实践作为观察人与城市的互动方式,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田野调查的质化研究方法,探寻网红城市不同群体的地方想象.研究发现,网红城市中的外部群体通过媒介朝觐与"偶然性相遇"实现新刻板城市意象的再生产.小众打卡成为内部群体应对家乡网红语境的空间实践方式,最终内部群体形成小众共同体,产生与外部群体的文化边界.移动媒介使用者基于地方参与式的媒介书写实践,生成兼具互文、流动与独一无二的数字地方感.这种松散的媒介实践让人们在快速移动的当下,凝视过去传统媒介语境被忽视的微观场景,引发人与城市不可预测的自发交往.  相似文献   

15.
媒介场景以人的交往实践为前提,以特定的媒介系统、媒介符号、媒体形态等为依托。视频书是媒体融合场域下出版创新融合的新样态,推动了传统阅读模式的升级,实现了纸质图书平台、智能硬件终端、人机交互中介的全面联通,单一的纸质图书转化为综合的媒介平台,形成从纸质媒介到数字媒体的复合式裂变。其产业场景生态发生重要转型,平台、内容、硬件与终端等主体构成了视频书产业的场景新生态,视频书进入全场景发展新阶段。媒介系统的全面联通、媒介符号的全面融合以及媒体形态的有机统一,构成视频书的全场景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16.
赵春华 《青年记者》2016,(27):81-82
可穿戴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和入口,人的身体既可以成为像手机一样的智能终端,也同时兼具媒介信息的通道与载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安家》《都挺好》《小别离》《小敏家》等为代表的都市题材剧叙述了普通人的群像生活,引发社会话题,有的甚至成为现象级“出圈”作品。本文以社会认同理论为研究视角,回答都市题材剧“出圈”的宏观和微观原因。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微观层面上,普通大众由于对自我身份的心理认同,产生新的媒介期待;而宏观层面的群体生活差距以及网络话语权的重心下移使都市类的题材剧更受欢迎。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对影视媒介的现代转型进行一些思考,为理解都市剧“出圈”等网络现象提供了一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沈悦 《中国编辑》2021,(5):39-43
当前以5G技术赋能的智能传播,架构了社会空间语境的新框架.实体书店通过媒介建构拟态场景,使其在虚拟网络与实体空间的融合中打造新阅读场景成为可能.媒介化背景下的实体书店,呈现场景转向、场景叠化、场景仪式、场景游戏等多模态空间建构,以实现用户向书友转化的媒介动力.实体书店特有的物理空间属性与传播技术带来的媒介场景,将共同建...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可穿戴智能产品已逐步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2013年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一炮打响,火速串红,并在2014年发展成为了最火爆的行业之一,可穿戴智能产品也成为了产品设计师所关注的焦点。在此社会背景下,笔者将从可穿戴智能产品设计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对当前市面上的可穿戴智能产品进行分类,从中发现设计中所存在的空缺,并对可穿戴智智能产品的设计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新媒介技术侵入“日常生活”,破坏了“日常与非常”、“公共与私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边界.这一现象要求彻底修改“日常生活”的理论.媒介化的“日常生活”成为建构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道德的与社会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