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空间智能理论是多元智能理论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一种源自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地理学的思想。它的理论特征是“位置感”。运用空间智能理论找准“位置感”可以发挥社区教育施教的终身性,办学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内容的适应性,模式的多元性的优势,使社区成员得到全面发展,使终身教育伴随社区成员一生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村改居”社区作为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过渡的特殊样态,因其“亦城亦乡”的独特性而为学界所广泛关注。在“村改居”社区这一过渡型社会形态中,受文化延续性、稳定性的影响,社区意义空间、交往空间、权力空间的重构远滞后于生存空间(物质空间)样态的变化。从空间变革的视角审视“村改居”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现状,可以发现社区居民面临着文化记忆断裂、文化归属感消解、社区情结转化艰涩、主体意识薄弱等多重瓶颈。有鉴于此,基于物质空间、意义空间、交往空间和权力空间之界分,重塑公共景观这一空间之“基”、深挖符号资源、完善社会关系网络、推行网格化管理等则是纾解“村改居”社区居民文化认同困境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历史城镇是物质和精神空间的复合体,记忆作为历史城镇文化空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记忆的延续和空间的生产是历史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此,以贵州省织金古城为案例地,通过深度访谈收集文本数据,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文化记忆与文化空间的关联视角下古城非遗活化的理论框架。结果表明:文化记忆代表了时间维度上的文化积淀与演变,作为文化空间形成的根基,是物质空间通过记忆媒介对精神层面的一种客观映射,塑造地方认同与依恋;文化空间衡量着空间维度上的文化生产,依托空间实践触发“回忆地方”的集体和个人行为,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和地方感的寄托;地方感增强延续古城文化记忆发展的情感力量,深刻影响着古城的文化空间构建,赋予古城新的地方意义。文化记忆、空间实践、地方感共同构成历史城镇非遗活化的多维动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文化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是城市社区文化兴起的重要背景,反过来社区文化对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又具有重要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社区文化对“城市人”的塑造以及对“城市人”的社会交往、自由创造、自我发展等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满足上,在城市化发展中必须摆正社区文化建设的位置,力求城市化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5.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理论形式。将“和合文化”应用于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旨在为读者获取文献信息创造一个亲切、温馨、便利的空间,使图书馆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傣族园“公司主导的社区参与”和巴厘岛“社区自主参与”是两种典型的社区参与旅游的模式.从民族文化和民族主体的角度来审视社区参与旅游,发现社区居民对其文化的保护过程存在“文化自在空间”和“民族自觉空间”.“文化自在空间”会受到社区居民、游客、政府、外地商等行为的影响;“民族自觉空间”包含族群认同感、对文化的认知理解和“文化自觉”等居民的自身族性因素.上述两个空间的大小将决定民族文化的存在状态,通过其合力大小构建出相应的矩阵模型.  相似文献   

7.
社区教育是指面向社区内全体居民的,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一种组织教育的形式,是综合利用社区内的各类资源,面向社区进行服务的一种手段。开展社区教育,是以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提高社区成员思想道德水平、职业技能和文化生活质量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社区内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创建和形成“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村镇”等各类学习型组织,营造社区内“人人皆学”的良好环境。社区学院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办学实体,为社区成员提供教育服务。一、建立社区学…  相似文献   

8.
王蓬书写蜀道和丝绸之路的文化游记散文具有丰富的空间感.分析其空间可以揭示这种感性内容所具有的表意作用.通过运用文化表征理论以及空间叙事学知识分析王蓬文化游记散文的空间状态以及借助于空间的处理表达的意义,认为空间的位置和大小的处理实现了作者对“文化西部”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9.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含义大学生寝室文化是一种以寝室成员为主体,以大学生寝室为空间,以寝室成员的课余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校园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相对稳定的群体文化。它是在校园这个宏观大环境中,在寝室成员共同生活和学习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包括以寝室为单位进行的一切文化活动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主要包括寝室内的整体布局、规章制度、卫生状况、审美情趣、道德标准、人际关系、学识智能、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开发社区教育的个性化和提升社区教育的品位,关键在于社区成员的基本素质,而社区成员的高素质根本上离不开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平台。因此,建构以人的素质建设为中心的社区文化范式,逐步形成持续、健康、个性化的社区文化发展势头,是保证社区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文化工业”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工业”理论是西方当代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理论。这一理论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 ,“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构成了一个事物的两面 :相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 ,它表现为“文化工业”;而相对于大众的日常生活 ,它又表现为大众文化。在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看来 ,“文化工业”实质上是启蒙走向自我毁灭的现代悲剧。“文化工业”理论在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期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马尔库塞、甚至美国左翼著名学者杰姆逊 ,都对“文化工业”理论有所借鉴和阐发。  相似文献   

12.
布朗族传统社区具有构建新时期文化环境的现实基础,其中就包含布朗族文化中的“和”文化成分。我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布朗族传统社区进行精神成果总和的构建,就必须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尤其是本土现实文化中的和谐文化,善用“和”文化以构建社区“和”文化环境,为人才的精神创造活动提供和谐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贺民 《继续教育研究》2008,42(4):111-11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是社区教育的应有之意.“人本”社区教育应当做到体现人文关怀、强化服务职能、尊重社区成员主体意识以及优化社区文化环境等.  相似文献   

14.
社区音乐教育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东南地区社区音乐教育扎根于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土壤中,与当地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把该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作为该地社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树立社区成员的民族认同感,从而自觉地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是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空间具有社会属性,可以以空间为视角探讨文化互动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可以把空间分为国家、区域、社区、村落和学校五个层面。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来看,五层空间关系的本质是文化互动;五层空间的每个层面都存在六维度文化互动。以民族和谐、社区发展为轴心,以五层空间的每一层空间为面,以六维度的每一个维度为边,层与层、边与边相互衔接,构成五层空间文化互动理论的分析框架——“玲珑塔”模型。基于五层空间文化互动理论的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云南边疆呈现出五层空间文化互动关系从松散走向紧密和六维度文化互动从局部走向整体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五层空间文化互动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和六维度文化互动整合模式缺乏等问题。推动云南边疆文化互动的内部动力包括多元文化的接触、人类交往的需要和民族群体的生存和内在发展需求三方面,外部动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当前云南边疆文化互动内外部动力机制显现出协同驱动的状态,但也存在内生动力不足、外部动力欠佳的问题。为促进云南边疆文化互动,应在深化文化互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五层空间和六维度文化互动的有效模式和路径,健全文化互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并不能仅作为是社区文化的建设目标,而应该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从社会学角度讲,社区是一定区域人群的共同生活体;从文化角度讲,社区文化是社区成员精神活动、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社区文化有着地域性和趋同性的特点。这种特点是社区成员文化背景存异斗争后求同的结果,所以,它明显带有主观人为色彩。我们知道,文化的产生有赖于人的行为活动,人们活动的审美层次的高低决定文化层次的高低,  相似文献   

17.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外,至少还有其他7种智能,如“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并且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多的使各种智能得到开发,从而促使问题解决更富有效率.而根据笔者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一般认为: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否能将教师所讲的中心内容及时记下,即动脑的同时积极动手,也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三喻文化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提出的理论,即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使三喻文化与社区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在三喻文化视野下,为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应从观念、内容、机构和方法等层面采取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家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领带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称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立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1月5日,一篇“学校文化的构建与思考”应邀发表在南昌日报理论文萃版。时至今日,似有意犹未尽之感。于是,以“是常春藤还是塑料花”为续篇而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