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广告自古有之,但广告理论却起源于西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西方广告理论追随着西方商品涌进中国,渐成滥觞之势。广告理论起源于西方,学广告便是学西方的“西方中心论”观念一度笼罩了中国广告界,成了中国广告理论超越发展挥之不去的负重。中国广告理论何去何从?无疑,从中国现存的经济体制出发,构筑与中国市场、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广告理论是中  相似文献   

2.
技术理性时代的“泛文学化”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化社会的文学呈现出与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文学十分相似的“泛文学”现象,这种“回归”的背后隐藏着实质性差异。通过当下“泛文学”与古代“大文学”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认当代汉语文学的文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董文颖 《现代语文》2005,(11):45-45
虽然“广告”一词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我大喊大叫”),但广告诗在我国却流传已久。古人创造的广告诗不仅起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如:三国时期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唐朝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米琥珀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为两大参照系,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为切入点和主要论域,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主体品格,以及主体思维和运思方式这三个问题。作者认为:就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而言,其主体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它律性的自律”和“互约中的自由”。20世纪中国文学虽然在主体精神方面开始了“从自律到自由”的世纪性转折,但其发展路径和本质,则可表述为“自由与它由间一种摇摆不定和奇怪的混合”。与之有关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在基本品格方面所表现出几个较普遍明显的特点,即“忧患情结”、“否定意识”、“悲剧色彩”。此外,在思维类型尤其是方式方面,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一方面承续着中国民族思维和文化的“象本位”传统,同时又受染于西方“符本位”的科学和理性精神,在审美“观照-读解-判断-表述”诸环节表现出以“符象互补、符象合一”为特征的思维和运思方式的转型趋势  相似文献   

5.
有关中国文学走出去,从来褒贬不一。肯定的评价多从体量角度出发,否定的评价一般质疑实际的传播效应。其实,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愈发复杂的国际形势,主动讲述、主动译出是必然的。只是“译什么?如何译?”从不简单。但是,可以借鉴成功的译入案例与路径,反哺译出。1980年前西班牙语世界体认中国文学,结合自身需求、本土化翻译,产生数个经典译本,通过译者的“名人效应”实现译文学的深广传播,译入路径可供资鉴。  相似文献   

6.
“学习”广告是指在广告中出现直接教育消费者如何使用商品以及与商品相关的一些科普知识的广告,通过媒体上常见的广告案例探讨了“学习”广告的含义、“学习”广告起作用的机制以及“学习”广告的适用范围,为更好地应用这类广告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撰写本文,旨在提出与中国文学再生相关的文化因素,并加以一定的描述和解释。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都是昙花一现,即永远地成为辉煌的过去,而后不见有来者。与此相反,中国的文学在历经了上古神话和“诗三百”后,继而有春秋散文、战国秦汉辞赋、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四”文学。客观地说,中国文学也曾“死”过,上所罗列各种体式文学的互相替代即是它死过的明证,然而不同的是每当中国文学刚刚衰死,紧接着便有它的再生,上所罗列那个系列中各种文学体裁的相互替代在证明着中国文学死过…  相似文献   

8.
论文学研究会对"文学为人生"的自主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会倡导“文学为人生”,是为了对抗具有整体性的中国旧文艺观,为中国文学的整体转型奠定基础.而不单单是为了树立一种局部的文艺思潮观念。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争主要是围绕着新文学建设思想的差异展开的。文学研究会不仅对“为人生”的文艺思潮语义进行了一系列的自主转换.而且试图通过倡导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为中国文学引进一种理性认知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教化论是贯穿于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的一条主线,它以“诗言志”、“美刺”说、“文以明道”为核心范畴,形成具有教化特色的文学本质论,功能论,作家论,创伤论及风格论,从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文学教化论体现出中国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其实质上蕴着强烈的古代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广告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广告的文化批评也日益丰富。由于目前我国尚缺乏完善的广告批评体系,因此这些批评通常套用国外的现成理论体系,先入为主地将中国广告置于“消费”、“欲望”等语境下进行批评。这些批评,言说着广告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广告导致了消费主义、广告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文化批评者毫不犹豫地对广告抡起了大棒,一声“棒喝”到底是为了“敲醒”还是为了“打倒”,诸多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广告进行批判,其目的性似乎不言自明。学者对中国现时广告的思考和批评实践值得赞赏,但如果脱离广告这一以实现经济价值为目的的经济学范畴,则略显武断和偏执。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广告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广告的文化批评也日益丰富。由于目前我国尚缺乏完善的广告批评体系,因此这些批评通常套用国外的现成理论体系,先入为主地将中国广告置于“消费”、“欲望”等语境下进行批评。这些批评,言说着广告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广告导致了消费主义、广告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文化批评者毫不犹豫地对广告抡起了大棒,一声“棒喝”到底是为了“敲醒”还是为了“打倒”,诸多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广告进行批判,其目的性似乎不言自明。学者对中国现时广告的思考和批评实践值得赞赏,但如果脱离广告这一以实现经济价值为目的的经济学范畴,则略显武断和偏执。  相似文献   

12.
电影植入式广告又称“隐性广告”、“嵌入式广告”.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广告营销方式,植入式广告自90年代随着美国商业大片进入中国,随即以蓬勃之势迅速发展起来.一时间出现许多与广告“联姻”的中国电影,其中以冯氏的“非诚”、徐峥“泰囧”为翘楚.在电影、广告携手繁荣的表象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发展之危机.如何让广告与电影这对半路“夫妻”能和谐地一路走下去,电影《小时代》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以文化学的眼光分析《荷塘月色》文本,会发现其间深藏着中国现代文学家在五四“断裂”之后的内心隐秘,体现出现代中国人心灵中的“古典踪迹”。百年中国文学反复证明了“人格重建时散文最兴盛”的命题,阅读现当代文学中唯一存活的“古典”文体——散文,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分析和选择现代人格中的古典因子,是文化重建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意象所隐含的感伤情愫杜道群在浩翰如海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无数次地重复闪现着一个朦胧而美丽的意象──月亮。“月亮”这个意象无数次地在古代诗(词)人的笔下出现,以致于有人说“我们的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还有人说,“西方文学是...  相似文献   

15.
图文并茂话说广告史伴随着“老照片”、“话说中国”等出版物的热销,所谓的“读图时代”、“眼球经济”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然而,作为历史教科书,赵琛先生的《中国广告史》一改传统上板着面孔说教的特点,配插大量的图片,以图辅文、讲图解史,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广告史,填补了广告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空白。其丰富的图片很符合现代学生的读图需求。《中国广告史》一书有1000余幅制作精美的彩色图片,部分图片还有详细的图注。这样,图片、图注和正文文字三者组合别出心裁,经纬交织,相辅相成。以“上古时期的广告现象——黄帝的旗帜…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学就注重“文道统一”的原则。荀子在《王制》篇中曾说:“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于卿相大夫。”在《大略》篇中又云:“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当然,荀子所讲的“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带有历史性的特征,他的“礼义”是符合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观念,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文学所具有的造化人心的作用却是历时性的。20世纪中国文学是从古代旧文学中拼杀出来的,在陶养中学生的文化品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五四”文学开始,在文化…  相似文献   

17.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所需要的历史叙述与文学观念,成为学术的基本权力,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和案头。纵览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史学进程: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再向世界末“现代主义理论”的嬗变演进,决定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整体走向,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清晰地暴露出来,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8.
1949年之后的四、五年间,新中国存在着以赵树理、茅盾和胡风为代表和三 种现实主义;文革前的17年 ,新中国文学取得了五方面巨大成就,其教训是未能实现从战争年代的思维模式到建设时期思维模式的转变;文革期间,四人帮的“四论”统治了中国文坛,造成中国文坛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好作品;1987-1989年,是新中国文学收获最丰富、创作最繁荣的13年;1990年代的中国文学,出于了“五四”变化,存在7个问题,有5个经验;21世纪的中国文学将产生7种“位移”。  相似文献   

19.
中苏文学中毛泽东形象作品与列宁题材作品在领袖形象塑造上有着极为相似的审美需求,二者同样被框定在“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改造劳动人民”的创作意识之下,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列宁形象经历了“理想人物”、“英雄人物”到“普通人”的转换,毛泽东形象经历了从神到人的平民化过程,显示着“解冻”文学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渗透。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文学“组织化”的历史趋势。从“延安文学”到“十七年文学”,再到“文革文学”,这种文学“组织化”趋势日益强大和严密,直至在“文革”中走到了历史的反面。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的文学“组织化”本质上属于制度化权力的表现,其中隐含了中国革命文学的政治经济学,它主要通过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对创作主体的生存方式、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诸领域进行组织化规约,并最终确立了新中国行政指令性的计划型文学生产体制。但在文学组织化的历史趋势中始终伴随着消解它的历史潜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