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观事物永远处于一种发展变化中。为了反映这种状态.苏童的小说采用了两种叙事手法。一是流动的视角,一是叙事结构中的换位。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叙事方法采用的是“流动视角法”。他的《烧伤》、《我的帝王生涯》等小说则采用的是“换位法”。但过于追求换位的新奇,使事情变得为了非理性的,失去了可信度。  相似文献   

2.
苏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童论王海燕苏童,原名童中贵,他属笔名大噪而淹没了正名的作家。普通的中国人常常误以为苏童是“一作定乾坤”,成名于他的《妻妾成群》被拍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人们还很看重该片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的荣誉。评论界关注苏童显然要早于此,然开始并没有对他...  相似文献   

3.
苏童的《妻妾成群》问世于1989年。它的出现预示了“先锋派”文学在创作上的变迁,给当代文坛带来了一些生机和亮色。在这部中篇小说中,苏童表现出一种与其年龄、阅历不相符合的老成持重,将目光投向人类的命运和人性的弱点上,显示出卓然超群的力度和深度。但是,《妻妾成群》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其再度张扬了人性被扼杀、被摧残的主题。“纳妾”是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社会里并不鲜见的畸形、病态的社会现象,它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而表现大家庭妻妾成群的现象并非苏童首创,这一题材可追溯到《红楼梦》、《金瓶梅》。早在30年代,巴…  相似文献   

4.
郑艳 《文学教育(上)》2009,(22):144-145
苏童的作品往往有着强烈的色彩感,其中以红色尤为引人注目。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妻妾成群》)将苏童的小说搬上荧幕,很多观众对电影中点亮的红灯笼印象深刻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祭奠红马》和《红粉》等代表作中,读者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复杂的“红粉意象”。很多评论家认为,苏童的小说有着强烈的“红粉情节”,  相似文献   

5.
作为先锋小说和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作家,苏童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语言魅力.细细品味苏童小说的语言,你可以在诗意与梦魇相交织的感受中体会到一种神秘诡异的力量.无论是“枫杨树”系列、“香椿树”系列,还是后来的“红粉”系列,苏童以轻盈细腻的诗意性语言为经,以诡谲怪异的梦魇式语言为纬,在家族、历史故事中穿凿,为自己织就了如蛛网般错杂斑斓的“纸上故乡”,为读者呈现出别样的南方风景.  相似文献   

6.
苏童的新历史小说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红粉》与《米》是苏童的两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童在创作新历史小说时的精神求索与创作旨向,以及它们独特的表现形态与其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苏童在进行历史叙述时,一方面将基于元话语的“大写的”、“完整的”历史拆解成“小写的”、“碎片化的”历史,另一方面又以其深刻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重新建构了一部以个人和人性为主导的“新历史”,从而在虚构中使读者感受到了另外一种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7.
解读苏童     
标题上用“解读”,就意味着苏童的作品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见到底,或者说,稍微想想就能发现主题内涵之类的。而且十分奇怪,你越是仔细阅读、认真品味,你越是会发现,苏童的作品真是难捉摸呀。无疑,给苏童带来相当名声的还是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当张艺谋将它搬上银幕而改名为《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后,苏童几乎走进了千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以张爱玲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荒凉”主题为参照对象重新研读苏童的小说《红粉》,并从人物同历史的关系以及比喻和隐喻的运用两个大的方面分析苏童在这篇小说中对荒凉主题的继承、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苏童,籍贯江苏苏州,曾荣登“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有文学评论家将其归入先锋派小说家行列。苏童姓童,本名童忠贵。笔名“苏童”之意大概是苏州的童忠贵,他十分欣赏自己这个笔名,甚而有点迷信“命与名随”。那抑或是他早期的作品屡遭厄运,某日更名改姓,启用“苏童”这个名字后,凑巧一炮打响,继之百发百中。白他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银幕后,苏童就有了不少崇拜者。《三棵树》这篇作品的标题,在文中具有多重含义。它是地名“三棵树”;也是作者一生曾经拥有的三棵树,即苦楝、石榴和枇杷。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一种怅惘之情。所以作者说“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0.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我国的长篇小说创作依然保持了向上突进的势头,全年的出版量是1200部左右。从作者的构成来看,名家出现比较集中;从质量上看,有关专家认为:“不是丰年,也不是歉年,而可以说是一个大年。”2006年底前,由《当代》杂志社和新浪网联合举办的“长篇小说2006年度最佳”推荐活动揭晓,铁凝的《笨花》荣获“年代最佳专家提名”,王海翎的《新结婚时代》荣获“年度最佳读者提名”。此外,获得“年度入围专家提名”的是:莫言《生死疲劳》、苏童《碧奴》、都梁《狼烟北平》、严歌苓《第九个寡妇》;获得“年度入围读者提名”的是:苏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苏童《蛇为什么会飞》中“蛇”与欲望的异质同构关系入手,诠释了“蛇”意象的象征意义,并解构欲望肆虐的城市生存图景,以及城市人内心的隐秘和焦虑.同时,本文试图将苏童的书写置于传统和现代文本中“蛇”意象的欲望化象征内涵系统之中,质疑苏童缺乏超越的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12.
记忆之门     
苏童的《母校》读来让人感到“莫名的震动”。这正如苏童自己所说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深藏于记忆深处的关于童年、母校、老师的记忆在现实生活中被一次次唤醒。现实成为记忆之门。  相似文献   

13.
苏童小说中的时间意识和霍金的《时间简史》中的“时间箭头”有着不约而同的吻合,其对于三个时间箭头的表现蕴藏在小说的景物变化或是人物刻画之中。从“时间箭头”入手,剖析苏童小说蕴含的时间意识及其所带来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陈丰 《家教世界》2014,(7):57-63
“我们小时候”丛书共六册,分别为王安忆《放大的时间》(王明明插图)、苏童《自行车之歌》、迟子建《会唱歌的火炉》、张梅溪《林中小屋》(黄永玉插图)、郁雨君《当时实在年纪小》和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这是一套大作家写给小读者的儿时记忆,也是一套文字优美至极的名家文集,读来趣味盎然,齿颊噙香。王安忆、苏童、迟子建、张梅溪、郁雨君、毕飞宇……作家们没有美化自己的童年,没有渲染贫困,更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从童年记忆中汲取养分,把童年时的心灵感受诉诸笔端。  相似文献   

15.
苏童的《米》是作者建构审丑艺术的一个典型。《米》是对人及人的命运黑暗一面的认真思索,是对人性丑恶的拷问。在拷问的同时折射出尖锐的批判与否定的锋芒。通过对各种丑陋的透视,最终追寻的是一个充满阳光与月光的精神世界。苏童在作品的审丑过程中揭露了美的极致,在“审丑”的文学长廊中,他标榜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16.
汪晴 《学语文》2013,(6):68-69
“妓女”这一形象历来成为众多作家笔下的主角形象。无论是古代的诗词歌赋还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都涉及到各色妓女形象。老舍的《月牙儿》与苏童的《红粉》分别从不同的文学主题来剖析妓女的生存状态与悲惨命运。老舍重在表现黑暗的时代对社会底层妓女的压迫;而苏童则描绘一个新的社会对妓女“改造”的失败以至于成为一场时代的闹剧。将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不仅能更好的把握“妓女”这一文学形象,更有助于在历史的洪流与个人的抉择中参悟人性。丰富对文学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代文学中颇具个人特色的作家,苏童塑造了无数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构建了一个个具有独特视角的故事情节,无论是"枫杨树乡"系列、"香椿树街"系列,亦或是苏童的代表作《妻妾成群》,读来都有一种不可避免的阴郁颓废气息。苏童一直对人性一元论持强烈的反对态度,拒绝用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或者反面的、消极的意义去囊括整个人性。人性是复杂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苏童有意无意地在作品中更多地展现人性阴暗的一面,并叙写阴暗人性所带来的悲剧结局。本文针对苏童八九十年代中短篇小说,分析其中共同包含的阴暗人性和悲剧宿命元素。  相似文献   

18.
苏童不仅是先锋文学的主将,而且是江南文化风韵的继承者。在他笔 下,“枫扬树故乡”里暗香涌动,就是一个暖昧甚至诡异的小天地。随着小 说《米》《红粉》先后被搬上银幕,《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 高高挂》并获得威尼新电影节大奖后,苏童逐渐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 (编者)  相似文献   

19.
众多当代作家中,苏童是比较超验的一位,其小说致力于故事与叙述技巧的和谐,以较为诗性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使得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本身,并以其独特叙述方式建立起苏童的叙事王国。短篇小说可谓是苏童叙事美学一大功臣,这里仅选取2008年出版的“苏童短篇小说编年”第五卷《垂杨柳》中几个短篇为例试做分析,借以感味苏童短篇小说唯美精湛的叙事智慧。  相似文献   

20.
我们如何叙述文革——以苏童新作《河岸》的解读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岸》是苏童新近的一部“文革”题材小说。苏童真诚地直面大时代,借助一条河流的故事,铺衍了一段悲剧性的文革往事,从革命政治与日常生活、父子关系的隐喻表征、寻找与逃离等几个角度,把一段老故事讲得新意叠见,隽永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