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秦建筑是秦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发展与秦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秦穆公到秦始皇,从秦雍城到栎阳、咸阳,秦建筑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统一全国后出现了一个飞跃,规模巨大、豪华无比。这是皇权至上的产物,始皇求仙的需要,也是以雄厚的经济力量作支柱,吸收了原六国文化的结果。由于秦始皇及其继承者把增长有限的经济力量用在了无限度的大兴土木上,结果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的灭亡。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新秦"、"新秦中"作为两个地域范围名称,出现于秦汉时期,后代沿用。到了唐代,政府设立新秦郡,从此"新秦"成为一个有明确地理位置的行政区域名称。我国学者对"新秦"、"新秦中"所代表的地理位置、范围已经多有论述,但对于"新秦"与"新秦中"两个名称的来源、形成时间、区别却并未多加关注。文章从这几个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得出"新秦"、"新秦中"词义不同、来源不同、两个词的出现与使用的年代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有关秦族源的探讨,在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东来说和西来说两种不同的观点。本文主张东来说,主要通过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秦的西迁和秦之得名四个方面简要论证嬴秦民族来源于东方。首先,秦人卵生神话传说属于东夷民族鸟图腾崇拜范围,而且秦人所祀少昊神和句芒神属于东夷民族,进一步说明了秦来自东方,从秦人西迁的过程看也可证明秦来自东方,并非西方,再者西方秦地之得名盖因东方原有秦地。以此得出结论——秦的族源为东方。  相似文献   

4.
目前出土的铜带饰仅仅出现在渭河流域的秦墓中,其时空分布与秦国的发展史相吻合。从秦与戎狄的战争、秦的数次迁都、秦墓中所见的诸多戎狄文化因素来看,在秦与周边戎狄部族长期的互相影响下,这种具有强烈戎狄风格的饰品在秦国获得了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秦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立国之初,百废待兴,明政权面临许诸多政治难题。其中之一便是人才问题,它关系到明政权的巩固及国家的长治久安。立国之初人才供需矛盾、征召所得人才素质参差不齐难胜大任、实现明王朝长治久安的政治追求,构成了明代国子监创监的三大原因。朱元璋为了培养人才将学校与农桑并列,视为立国之首务。作为学校之首的国子监,其创建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秦农业法律制度包含土地所有制、农业税法、粮食生产与仓储管理、畜牧管理、农业人口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它体现的是国家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广泛而直接的干预。研究表明,主要地不是农民生产自觉性的提高而是专制主义强制在秦农业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秦农业立法的不成熟性又使其自身的功用性或有效性受到很大局限。  相似文献   

7.
论郑观应的近代化思想周景晓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思想象,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放弃科举,积极投身于实业,同时关心时政、热心西学,逐渐形成了以工商立国、改良政治体制两大内容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思想体系中蕴涵有丰富的近代化内容。一、以工商立国为核心的经...  相似文献   

8.
春秋至战国时代,以道德立国的文化传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春秋贵族的诚信之风到了战国变成了官僚诈伪而无信的道德沦丧。这种转变体现在道德主体面对社稷、职责以及他人之时,在立身行事上大相径庭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对水利建设比较重视,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兴建过数以万计的水利设施。这些水利设施涉及生活用水、农田灌溉、防洪排涝、漕运航运等诸多领域,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从大量资料来看,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在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尽管这些水利设施并不是持续发展的,有些设施甚至经历了由先进到落后的转变,但毋庸置疑,许多设施起源甚早,科技含量甚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秦早期都邑西垂,亦称西犬丘,是早期秦史研究中至今未曾破解的一大谜题。2004年以来,五方联合考古队对以礼县境内为中心的西汉水主流域及其支流区域进行了细致考察,发现了三个文化中心区,但仅从现有参与考察的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看,对西垂邑址的看法没有达成共识。从史籍记载、出土文物、地理环境推断,赵坪遗址为秦早期都邑西垂故址,战国时期曾称为"南都";相对于赵坪秦西垂故址的西汉水北面,应该还有一座"北都",极有可能为何家村遗址。  相似文献   

11.
秦人族出东夷,经夏末商初、商末和周公东征后三次西迁,终于由东方民族而定居于陇右天水一带.在商末至西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秦人完成了由边陲小族到重新兴起、崛起建国的历史进程.秦人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中原-天水-关中的运动轨迹,其文化也有一个华夏化-戎化-回归华夏文化的发展历程.秦人的早期文化产生和形成于天水地区,天水地区是秦人、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这一"源于东而兴于西"的秦人早期文化就是天水秦文化,它具有强烈的兼容性和博大的开放性,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和进取精神,也有典型的尚武精神和质朴无华的风格;它以华戎交汇、农牧并举为特征.天水秦文化既是秦人东向、一统天下的秦文化的活水源头和文化优势所在,也是天水地域文化形成的标志.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人们都对秦人在天水地区的早期发展及其文化持漠视态度,称秦人为"戎狄",将其文化与野蛮落后等同,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偏见.因此,有必要提出"天水秦文化"这一学术概念,以期推动对秦人早期历史及其真实文化面貌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秦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兴起的漫长过程和曲折的成长历史.在先秦史乃至中国古代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因此,考察秦人发展历史和文化演进的历历足迹.就不能忽视对秦人源头和早期历史的究本溯源和深入探究。探索秦人早期历史.可以揭示其开创统一王朝建立帝国的历史奥秘和文化基因;可以为探讨夏商周三代历史提供独特的视角:可以揭开先秦历史许多未解的谜团。对秦人起源与族属的追寻,是先秦时期民族发展与融合的一个活标本。秦早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是秦文化的原初形态和活水源头,也是秦民族再造和秦文化创始过程相交织的产物.它对于追溯中华民族文化源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先秦射礼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射箭礼俗到射箭礼仪制度建设,再到注重射箭道德修养的历史发展过程。兴盛于战国时期的投壶,既是对先秦射礼活动的扬弃,也标志着先秦射礼文化从此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4.
孙斯提 《职大学报》2013,(1):79-82,104
纵观《红楼梦》中秦可卿与宋学士秦观的种种联系,可以说是映射出秦观其人其创作对后世文人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对曹雪芹的影响,曹公之于秦观,可以说不止是追慕,更是对其诗词创作的接受,实证可谓遍布"红楼"、处处皆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的秦朝和隋朝相距八百余年,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经过长期战乱后、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封建专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令措施;都留下了伟大的历史工程;都是极其短暂的王朝.造成秦、隋速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统治者的急政暴虐;二是经过长期分裂局势以后的刚刚建立起来的新的王朝,缺乏政治经验.  相似文献   

16.
秦人原处于西陲,长期与戎狄为伍,政治、经济、文化远落后于东方中原各国。诸侯之间的会盟,也不邀请秦国参与。各国实际上将秦人当作戎狄看待,诸侯卑秦,可谓一语中的。秦孝公深以为耻,乃奋起改革,重用商鞅,变法图强,秦国面貌为之一新,遂崛起于西方。纵观秦人崛起的历程,是落后战胜先进,野蛮战胜文明的历史。以哲学的术语言之,是二律背反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书·秦誓》并非学术界一般所说的是秦穆公的“悔过书”或“罪己诏”,它反映的是秦穆公尊贤使能的用人思想。《秦誓》作于秦三帅在崤战败后被遣归来的秦穆公三十三年。此时秦军将士喧哗滋事,其真正原因应是秦国将士借秦三帅失败之机掀起了反对外来将帅及其卿大夫的事件。秦穆公便借机宣讲了他的人才思想。秦穆公的人才思想在春秋中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它为秦穆公称霸诸侯、战国时秦国能彻底变法而迅速强大以及最后统一天下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绍圣三年后秦观的迁贬行迹,徐培均先生在《秦少游年谱长编》中的叙述不甚详尽,仍有较多可补充和待考证之处。虽然秦观部分作品或已散佚,但仍可从宋代法律、地理和航运等多方面梳理出秦观人生最后四年的行迹:由处州取道钱塘江、信江、长江、湘江、耒水到达郴州;由郴州取道湘水、灵渠、漓水、浔江、郁江抵达横州;由横州至容州,沿古水道至合浦县走海运到达雷州治所海康县。  相似文献   

19.
秦兆阳是新中国第一代文学编辑家的杰出代表。主编《人民文学》时,他致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邵荃麟的信是他1958年被划为"右派"的关键原因;主编《当代》时,他终审否决张炜的《九月寓言》郑重其事却又耐人追问;临终前,他郑重提出他那一代编辑家的主体价值及其重要理论困惑,这些均为秦兆阳研究中的关键节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应以"书和人和我"为核心展开对编辑家的结构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秦代人权较之先秦人权又有了重大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执政者试图以法律的形式维护人权;二是文人士子著述中有着较强烈的人权精神;三是民间人权意识的觉醒。秦代的人权显示出诸如人权认识的主体范围的拓展、更加关注人的“原生权”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