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原是大兴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1986年调入《北京日报》郊区版当记者。我先后在报纸上发表各类批评稿件30余篇,其中影响较大的稿件有10篇。写批评稿件,自己吃过不少苦头,但也赢得了读者的好评和赞许。通过写批评报道,丰富了自己的采访经验,提高了写作水平,使自己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宁可“伤关系”说情不让步我在大兴县居住,并且负责大兴县的报道。因此,一些乡、村的农民常利用晚上时间来到家里告状、反映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感到很难办,因为  相似文献   

2.
“你写的批评稿我们已看到了,存在的问题,现已责成有关部门及精神病人亲属和监护人对其严加看管。欢迎你今后继续为我们揭‘疮疤’!”常听一些报道员说,批评难,写批评稿难乎其难!而我第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报纸上,批评稿件是个引人注意、比较敏感而又反响强烈的事物。因为这个,有的职工生怕看到它,有的通讯员甚至记者生怕写到它。其实,批评稿件就象带刺的玫瑰,它香馥扑鼻,逗人喜爱,是报坛这个大花园里的一支鲜花。今年来,我在采写表扬稿的同时,也写了几篇批评稿,其间也听到一些反批评。几番周折,算是尝到了“栽刺”的甘苦。那么,采写批评稿件需要注意什么呢?我的体会是: 一是要与人为善,词真意切。写批评稿件目的在于帮助被批评者认识错误,改过自新,推动工作。众所周知,批评稿件大多反映阴暗面,稍不注意,就容  相似文献   

4.
沉重的代价     
写了700多篇表扬稿的“乡村土记者”孙子超,因一篇批评稿被镇党委书记打瞎了眼,妻子离去,负债累累,冤情来伸…… 北风呼呼,雪花飘飘。 当年迈的父亲扯着我外出讨饭返回时,已过了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了。家里无钱置办年货,甚至连一棵葱也没有买。妹妹正含着热泪,焦急地等待着我们的归来…… 我的不幸缘于写了一篇为农民说话的批评稿。 批评稿惹来横祸 我今年26岁,家住安徽省涡阳县花沟镇曹庄村。同许多新闻爱好者一样,我也是在清贫的生活环境中自学成材的。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我连初中都没读完就被迫辍学口家帮助父…  相似文献   

5.
现在都觉得批评报道难搞,一听说写批评稿,心里先怵了,因为这几年记者为写批评稿扯皮、挨骂、上公堂的不少,可是正确的舆论监督是报纸不可缺少的部分,写批评稿是记者的责任,关键在《正确》两字上。根据前不久我采写的《民工血泪谁人知》的经过,谈一点自己写批评稿的感受。写批评报道而要爱憎分明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有一位报道员向我诉苦说,现在通讯员写批评稿很难,特别是写批评顶头上司的稿子更难。他说他们乡的领导每逢上级机关来人,必搞大吃大喝;自己满腔愤慨,就是不敢写,怕写了领导给穿小鞋或丢掉饭碗.此类事情我也曾遇到过,但也没敢去写。请问,对这类事情,我们通讯员应该怎么办?又该怎样写呢? 辽宁北镇县安春英安春英同志: 你反映的情况很实际,的确,通讯员对写批评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人和事的稿件。还愿意去写;但一遇上自己的“顶头上司”的劣迹或本单位的“家丑”,就不敢写了,这其中的苦衷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通讯员——人民事业的积极分子遇到该批评的而不  相似文献   

7.
在退休后的两年中,我写的批评稿件有14篇发表在《平顶山日报》“读者来信”栏目上,有人问我写批评稿的窍门,我说没有窍门,有的只是下面的几点体会:一是不怕得罪人,亦不怕报复。出以公心,每次都署上真名及详细通讯地址。二是注意收集写批评稿的素材,重点是针对城市在两个文明  相似文献   

8.
我与批评稿     
十多年来,我跟“新闻批评”结下了不解之缘。据粗略统计,从1980年至1992年这13年的时间,我除了采写一些正面的通讯、专访外,还精心编采“小品文”50~60篇,加上其他形式的批评稿,共有120多篇。采写批评稿,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生活”,这是同行们的“共识”。写表扬稿,被采访的对象及其单位领导个个眉开眼笑、皆大欢喜。眼下时兴“拎马夹袋”,还有种种实惠。采写批评稿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被采访的对象及其单位领导在感情上就跟记者很对立。认为记者是来找岔子的,故意跟他们过不去,因而大都紧绷着脸,抱不合作态度。尤其是被批评的对象,或是吹胡子瞪眼,或是拍桌子,或是胡搅蛮缠……什么样子的都有。当然人嘛,谁都喜欢表扬,只有傻瓜才愿意登报批评呢!所以很多同行都把写批评稿视为畏途。但是我想,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9.
写批评稿件是件极严肃的事情,它所揭露的问题,不但要让被批评者接受教训,还要教育大家引以为戒。我曾在报纸上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发表过七篇批评性稿件,稿中涉及的问题大多得到解决,起到一定的推动怍用。我认为写批评稿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前提下,采取恰如其分的方法,把握批评的尺度,注意批评范围,切不可凭个人好恶以及一  相似文献   

10.
搞新闻报道的常把写批评稿件形象地称作“揭烂疤疤”。从1985年1月至1986年5月,在教学之余,我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被采用了311篇,其中揭“烂疤疤”的就有83篇。写批评稿难,业余通讯员写更难。弄不好,还会给工作带来麻烦。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我认为写批评稿至少要注意四点: 一、出以公心。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始终坚持原则,不以个人好恶行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我所采写的83篇批评稿件,被批评者没有一个与我有“私仇”,反而有好些是我的同学同事、亲  相似文献   

11.
写批评稿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呼吁、督促有关部门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近年来写批评稿的最大愿望,同时在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88年7月,正是夏粮收购季节,我们这儿一些农民就是拖着不交公购粮。究其原因,是因为许多村民前些年交的粮款没有兑现。怎样才能写好这篇稿子呢?我边走访村民,边思索。终于有一天,村组干部同一位村民为交粮的事吵了架,我赶忙抓住这个时机写了一篇“现场短新闻”,记述了小组干部同村民吵架的“对  相似文献   

12.
和几位新闻界的同志在一起聊天。同行相聚,三句不离本行。一位同志叹苦经说:现在最难写的恐怕要算是批评报道了。被批评单位喜欢挑刺,分明写的是事实,也要和你搅个没完,这倒不怕;还有审稿人员,往往顾忌太多,怕得罪这个那个的,弄得人没有积极性。所以,记者对批评报道视为畏途。对同行所叹之苦,笔者自然也是深有同感的。现在,不少读者对报纸有这么个反映:批评太少且不够尖锐。原因恐怕就在于批评稿难写,不少记者避而远之吧! 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作为党的报纸,无疑要以激励、歌颂为主,但是,对于一些不良的现象,特别是对  相似文献   

13.
我业余时间喜欢写点豆腐干文章,尤其是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妥行为和不良现象,总爱对其曝光。在这里,我想以我写批评稿件的一点体会告诉通讯员朋友们:对一些欠妥的现象和行为,与其只挑剔指责或批评,倒不如帮助想些好的做法或建议,共同把事情办得更好。   1997年夏天,打通二矿在金鸡岩改造安装胶带输送机,下班时职工洗澡的人特多,但是却有人在淋浴管下慢条斯理地为宠犬“梳洗”,我目睹这一事情后,写了一篇批评职工澡塘管理不善的稿件,稿件见报后,很大一部分职工说曝光批评得好,但是,隔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澡塘管理工作并没有…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从事广播这一行的,对采写稿件都有这样的体会:七分采访三分写。在采访中,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今年1月13日上午,我在乡机关大院碰到了来乡党委开会的白石村党支部书记宋志发。他告诉我:顾编輯,有件事挺不错,我们白石村瘸子沟里有三户姓孙的农民,孙辉方,孙正德,孙洪英,都是老农民,但却知道注重供孩子念书,在1986、1987、1988这3年中,这三家的孩子都先后考上了大学本科、专科、中专和高中。宋书记又向我一一地进行了详细介绍。我说:“好,我明天去采访一下。”“不必了,你就尽管写吧,保准错不了。”下午,我又看到了乡文教助理,他又向我提供了这个素材,同宋书记讲的差不多。从手头掌握的材料上看,可以动笔写一篇很好的通讯。但,作为一名新  相似文献   

15.
批评稿是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及纪检部门等和广大读者都对批评稿极为关注。所以写批评稿害怕弄不好,不仅给本人造成损失,还会给新闻媒体带来麻烦。因此,写批评稿成了新闻界朋友慎之又慎的事。怎样做到既实现批评目的又不带来麻烦呢?下面结合我写的《朝阳地区二轻现两种难以预测的问题。一是二轻局长搞小动作,说已经把“救灾款”全部下拨给各县(市)区的二轻局企业了,不存在截留问题。事实上,二轻局长怕受处分,就以口头打电话方式告诉下边,给某县3万元,给某县2万元等。在写批评稿后,我就已经高度关注他们的动向,…  相似文献   

16.
写稿难,写批评稿更难!这是许多专业新闻工作者和业余通讯员经常谈到的问题。怎样写好批评稿,并在实践中经得起推敲?我的体会是:“打铁先要自身硬”,这一点是写好批评稿的关键。记得一九八五年四月,我县某乡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7,(9)
写批评稿要注意把握好三个环节文/李建宁常听一些同行的朋友们讲,批评报道难,弄不好就会引火烧身和给报社带来麻烦。笔者这几年在报社虽然主要从事的是文化报道,但也写过一些批评稿。其中以“见闻录”、“目击记”为形式的批评稿件占有相当数量。回想起来,这些批评报...  相似文献   

18.
批评与表扬     
一位年纪比我大的记者告诉我,说建国初期报纸上开展批评还不算难。他说他到一个单位去,发现那里浪费严重,回来就写了一件稿,指名道姓批评那个单位。他说他在采访中间就说出自己要写一件什么稿,那个单位并未因为写批评稿而拒绝采访,单位的领导也是如实介绍情况。我比那位前辈生得晚,是“文革”以后才当记者的,我记得80年代初报纸上开展批评大体上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19.
《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主笔储瑞耕,前不久在一篇稿中谈了他写舆论监督稿(他直言为写批评稿)的做法,读后很受启发,深感他的做法值得借鉴。储瑞耕将他写舆论监督稿总结为“三法”:一是“点名道姓法”。就是在文稿中直接点出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进而表明作者的态度: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褒奖什么,批评什么,旗帜鲜明地说得明白,毫不含糊。二是“敲山震虎法”。就是掌握了事实和政策,写出批评稿后,先给地方领导审阅,引起重视。如果问题得到解决了,批评稿就不再刊出,甚至刊出从正面写的稿子。有一次储瑞耕了解到河北省平山县一个镇卫生院与一户…  相似文献   

20.
我是基层的业余通讯员。由于本身所处环境的限制,不敢轻易动手写批评稿。遇到该批评的人或事,便在写作体裁上想办法以抒己见。前一时期,某县窃电严重。供电部门少数人利用手中处理窃电的权力谋私,不搞“公了”搞“私了”,暗地里收受贿赂。我如果采用“消息”体裁写批评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