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周世忠、王家政二位老师说当年上海《新闻报》上的《丰子恺画画不要脸》一文的标题从思维角度看是逆向思维,从语言角度看是贬词褒用,并进一步认为逆向思维见诸语言表达常常采用贬词褒用或正话反说,即贬词褒用,正话反说就一定是逆向思维(《丰子恺画画不要脸——逆向思维与贬词褒用》,湖北《中学语文》1995年第1期)。这种看法是值得  相似文献   

2.
在运用词汇的过程中,我们往往用含褒义的词去描写好的人和事,表达赞许、肯定的感情色彩;而把贬义词用在不好的人或事物上,表达贬斥、否定的感情色彩。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却遇见了这种情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我们把贬义词用在好的人或事物上,表示肯定、喜爱、赞许等特定的含义,这种情况叫作贬词褒用。贬词褒用在修辞学上是一种修辞手段。例如: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日常说话或写作中,为了收到更好的效果,达到更高的境界,常常运用贬词褒用的手法,令人耳目一新。一、贬词褒用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1.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师》)“狡猾”一词本是贬义词,意为诡计多端,不可信任。此处则贬词褒用,既表现了顽皮而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又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诚挚的爱,可谓一举两得。2.……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社戏》)“撺掇”一词本是贬义词,是怂恿、…  相似文献   

4.
写文章离不开修辞,修辞就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手法,把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有力.本文就以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例解读特殊修辞的魅力. 鲁迅先生惯用的特殊修辞是反语.反语就是用褒义词表达贬意,或用贬义词表示褒意.这样的方法能增加说话或写文章的幽默感与讽刺性,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5.
“煽动”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鼓动”(别人去做坏事)”,无疑,“煽动”是作为贬义词看待的。如:(1)资产阶级煽动民族歧视,使我们彼此仇恨。(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五章)(2)在这股阴风的煽动下,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把吴吉昌当作斗争对象。(穆青等《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煽动”这样用就极鲜明地表现了某些人的险恶用心。但如果将“煽动”褒用的话,那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我们可以从巴金的作品中看到这个贬词褒用的例子。如:(3)他们聚精会神一字一字地读着,他们的灵魂也被那些带煽动性的文句吸引去了。(巴金《春》)(4)“我们的…  相似文献   

6.
《考试》2008,(9)
一、褒贬混用成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在使用中,如果不注意区别,就会出现贬词褒用、褒词贬用的现象。例如:例1:进入中学以来,张老师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例2:这个家伙深知罪恶深重,内心十分恐慌,却从容不迫地擦着桌子。  相似文献   

7.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感情色彩作临时变通,或褒义贬用,或贬义褒用,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这种用法,在修辞学上叫做“易色”。本义拟就词语褒义贬用和贬义褒用的几种情况来谈谈词语易色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8.
《道士塔》是一篇在平和中显现愤怒,在轻松中融入思考的散文。文章把贬词褒用和褒词贬用融近平缓的语调中,用正反互说显现出看似轻松但却是有力的讽刺,把心境与物境交融使情绪得到流露,在惯常的结构中作出不惯常的安排,在柔和的语言美和无言的结构美中显现出轻松中的重负和闲笔后的沉思。  相似文献   

9.
关于比况短语的几个问题江西星子中学陈林森一、贬词褒用。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贬义词用作褒义词,以表达褒扬的意义。用来写自己或己方时,用个贬义词,幽默一下,行文生动风趣,富于表现力,既能准确达意,又不会伤害他人。例如:①原来趁将军弯腰上肩的时候,小李偷...  相似文献   

10.
小题大做     
是贬词褒用,还是反语?上世纪20年代,上海“梁新记”生产的牙刷,广告语只用了四个字“一毛不拔”,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上海“刷坛”“霸主”。这是一条贬义成语,用以形容人极端吝啬自私。可衡量一把牙刷质量的好坏,主要是看刷毛耐用的程度,所以在这里,“一毛不拔”的贬义已经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1.
词汇的情感色彩指话语主体对待客观对象的态度、感觉、感情倾向等,包括褒义、中性和贬义三类。历时研究是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某一事物所进行的研究。词汇情感色彩的历时特点包括:1)有些词的情感色彩在其产生的时候就打上了历史、文学或神话的烙印,这类词的情感色彩通常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大的变化;2)有些词的情感色彩有时代的特征,这些词的情感色彩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从构词的角度和发展过程来看,Chinese一词的情感色彩是中性的,因为英语中几乎找不到与Chinese有关的贬义习语或表达方式。如果在具体的语境中,Chinese确实表现出贬义色彩,则跟话语主体,客体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有关,尤其是跟客观主体的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2.
李定广先生回护旧说,认为拙文<正诠>释"博徒"、"四异"为"褒美之词","观点虽新却失真","属断章取义的曲解",并认为刘勰在<楚辞>的评价上"存在深刻的矛盾".笔者立足于<辩骚篇>文本的精细解读,反省自己,参酌时贤,据理商榷,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论定"博徒"、"四异"仍是"褒词".刘勰将"博徒"与"英杰"对喻<楚辞>,正好体现了<楚辞>"四同"、"四异"思想与艺术的审美特征.此乃刘勰理想的创作原则与境界.故刘勰力荐<楚辞>为后世诗赋创作之典范.<辨骚篇>"博徒"、"四异"终究是"褒词".  相似文献   

13.
论汉语通感的范围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钱钟书先生指出通感修辞现象以来,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廓清了通感的范围;认为通感只能严格限制在感觉相通的范围内,且表达感官感觉的词只能使用原义不能使用转义,本在确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古今大量语言材料的归纳整理,认为按心理机制分类,通感可分四类:一、由心理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二、由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三、由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四、由对自身生理反应的内省产生的通感,本对四类通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细致,深入而系统地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4.
重新解读以《四书》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经典文本,对其中的修辞批评现象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先秦儒家在自身的话语共同体内无形中确立了“言说厚德”“修辞立诚”“言闻从礼”“言行及义”等言说规范,以及“察言观色”“听言现行”“知言及人”等修辞批评方法。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宣扬儒家思想的话语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儒家修辞批评观。  相似文献   

15.
褒贬搭配型网络词语是一种显性的"语义冲突型"表达形式,由表示褒义和贬义两个部分构成。大部分褒贬搭配型网络词语的整体意义偏向贬义,具有委婉的讽刺意味和一定的自嘲色彩。这些词语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对社会现象及文化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16.
This essay explores a word-based public art project. In its quotidian presence and its technical violation of historic district codes, the project enables varied interactions. The project requires us to revise our understanding of rhetorical situation, rhetorical space, and rhetorical ecology by understanding public art as a space for encounter: places and moments that enable engagement between and among humans and place that amplify the sense of the contingency of public space. They are important realms for activating a democratic ethos for the city. This concept attends to the intentionality and contingency of rhetorical interaction seeing space as contextual but not determinative, a place of convergence. Using oral history interviews with hosts of the word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of two historic district hearings, I read the hearings, and the words, as spaces that mobilize a convergence zone between the intimate and the public. Building on encounter and spatial theory, this essay offers a defense of the mid-level as a register of political practice that can be glimpsed in cultural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7.
话语意义的理解依赖于语境。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中的语境是动态的,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在于交际者在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语境对意义的理解有积极的作用,它能帮助消除歧义、理解话语的隐含意义、修辞意义以及具有文化含义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是德国语言学家赫尔曼·保罗首先提出来的,引起词语感情色彩变化的有客体世界、主体世界、语言世界三方面的原因.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丰富多彩,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有些褒义词以及中性词,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二、有些贬义词以及中性词,逐渐演变为褒义词.三、有些褒义词以及贬义词缓慢成为中性词.四、有的词语正处于两种感情色彩的反复出现难以确定的阶段.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是在渐进中完成的,中间往往有一个较长的不同色彩的交叉时期.掌握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情况,才能避免词语运用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19.
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从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两个方面对事件新闻语篇进行了人际功能分析,揭示了该语体人际意义的特点:情态动词、语气附加语、评论附加语、褒贬词语等使用较少,附加语以表示时间和程度的词语为主,体现了讲话者作为参加者的“意义潜势”。  相似文献   

20.
颜色词红色在英汉语言文化中含义极其丰富,有虚有实,有褒有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译出红色的真正内涵,不仅需要译者有着深厚的语言功底,更要求译者熟悉红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基本象征意义。试分析红色在汉英语言中的基本象征意义,探究其基本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