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行政行为公定力的缺陷中,我国现有的无效理论对严重且明显违法行政行为是否应当具有公定力给予了否定回答,但在解决公定力的其它缺陷时,尚无法从容应对,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行政行为的无效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范畴,其存在的理论依据是行政行为公定力的有限性,并以公民权利抵制行政权力为其价值归依。本文在探讨行政行为无效的原因及其后果的基础之上,对建立我国的行政行为无效制度提出了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3.
行政行为公定力的理论基础是建立行政行为公定力制度的理论支撑。既往的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基础学说没有把握住公定力的实质。要解释行政行为的公定力问题,必须从行政权的产生、运作以及对其的救济控制这一整个过程来分析。据此,行政权的正当性、社会对行政权的尊重和行政权的救济控制组成了行政行为公定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行政行为公定力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行为的公定力作为一个基本的行政法原理,是行政行为效力等级中的基础和前提,在行政行为效力理论的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理论界对行政行为公定力的研究虽然存在争论,但对公定力的重要作用还是具有共识的。认真并深入地研究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是行政行为效力的一部分。传统行政法学认为,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即具有公定力,应当被推定为合法有效,对行政相对人、行政相关人和有关行政主体均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但随着民主、正义理念的深入及行政法治和理论的发展,行政行为公定力的传统理论依据和制度构建逻辑的不完善之处逐渐显现,因而需要对行政行为公定力重新认识。对行政行为公定力予以完全否定甚至抛弃的选择不可取。合理的认定是,行政行为的公定力不是绝对的,而是有一定限度的,即行政行为公定力具有有限性。  相似文献   

6.
对行政行为公定力存在的正当性和“无限公定力说”进行了分析.认为行政行为公定力存在的理论根据并不是单一的,一概承认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或允许任何人否定其公定力,都是极端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附属证据性行政问题的实质是具体行政行为公定力与证据效力的关系问题。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中认定的事实仅具有相对公定力,其直接确定的法律关系具有绝对公定力,据此,可简便、公正地解决该附属问题,但还应兼顾与我国当前行政救济制度相衔接。  相似文献   

8.
行政法中的抵抗权,是公民对无效行政行为的直接的不服从,是基于公民的认知和法律的制度保障所产生的基本权利。在我国,抵抗权的设立尤为必要,不仅包括行政相对人的抵抗权,也应该顾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这一切还需要在制度上加以努力和完善,尤其是在行政程序法中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对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认识不一,文章认为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应当包括先定力、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先定力是其他所有效力的前提,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是行政行为效力内容的四个方面,五方面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0.
李娟 《华章》2007,(11):95-96
本文对行政处分无效、撤销和补正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这些理论包括行政处分公定力之有限性即用无效行政处分对公定力进行限制、以公民权利抵抗行政权力即公民对重大且明显瑕疵的行政处分享有合法的抵抗权、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即保护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行政程序的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的冲突即既要追求程序价值又要追求实体价值.文章阐述了国外有关行政处分无效、撤销和补正的规定,为建立我国相关制度提供了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1.
行政行为的效力通常是指行政行为具备合法要件后.对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权利义务所发生的影响.行政行为的效力一般可分为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四个方面.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行政行为的效力却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这时我国的行政执法工作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不利于我国和谐法制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一、无效行政行为防卫权的涵义与价值分析(一)无效行政行为防卫权的涵义近些年随着无效行政行为理论的盛行,无效行政行为防卫权日益受到行政法学界的广泛关注。所谓无效行政行为防卫权,是指行政相对人对无效行政行为所设置义务享有的抵抗和不服从的权利,也有学者称其为抵抗权、抵制权、拒绝权。该权是私权对抗公权的重要机制,也是行政救济的主要方式。在传统的行政法学理论上,公定力被认为行政行为效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行政行为一经成立,不论是否合法都推定为合法有效且有拘束力。正如日本行政法学者田中二郎所言:“行政行为最重要的特色就…  相似文献   

13.
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抵抗权是行政相对人应享有的一种程序性权利,这一观点在学界基本形成共识。然而,相对人的抵抗权却并未在我国的制定法和制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从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出发,在立法层面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如完善无效行政行为理论及其确认标准,在立法中作出相应规定;引进正当程序理念,规范各种行政行为;拓宽司法审查的范围;明确行政主体违反"法定程序"行为的责任;在即将制定的《行政程序法》中明确相对人的程序抵抗权及其内容等。  相似文献   

14.
论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和补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和补正是追究违法行政行为补救性法律责任的三种方式。国外许多国家及我国台湾和澳门地区行政程序法都确立了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和补正制度。我国目前尚没有明确规定行政行为无效制度和补正制度,对撤销制度的规定也不完善。我们应参考国外的立法经验,确立绝对无效行政行为自始无效,相对无效行政行为可撤销;限制撤销适用情形和补偿制度;规定补正的适用条件和效力。  相似文献   

15.
行政登记是行政机关依法对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或关系进行确认的一种制度,它也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它与行政许可、行政确权是有区别的.国家介入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的原因和目的在于确立、保护和鼓励建立某种社会秩序.登记产生一系列重要的效果.如公示性、公定力、公信力、权利生效、确定力等.  相似文献   

16.
行政相对人的抵抗权作为公民宪法权利的延伸,其行使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就行政相对人抵抗权行使的条件、方式、效果及风险几个方面勾勒出行政相对人抵抗权制度冰山之一角,以期对完善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无效理论延伸出来的无效行政行为防卫权,对防止行政权滥用、坚守行政行为“实质正当性”要求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我国应建立无效行政行为防卫权制度,在防卫权标准、无效行为确认以及防卫权矫正机制等方面进行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行政机关做出的明显重大违法行为,如乱摊派、罚款不出示收据等,在行政法学中被称为无效行政行为,我国个别法律、法规对此规定了行政抵抗权。然而,由于对行政抵抗权法理学基础认识不充分,行政相对人心存疑虑,行政机关心怀抵触,影响了权利的实现。行政抵抗权的三个法理学基础是:人民主权理论、基本人权理论和权利救济理论。我国应借鉴法治发达国家经验,在正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程序法》中规定行政抵抗权。  相似文献   

19.
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公定性,不仅为社会公众认可,也一直为行政法学界所认可,但随着法学研究的深入和法治意识的逐步加强,人们开始向这种公定性效力提出了质疑,行政行为效力内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我国的行政法对此也作出了“可撤销和无效”的规定,但内容简单、操作困难。文章对我国法律关于行政效力内容规定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我国行政行为成立、有效、可撤销、无效规则,并对不同效力行政行为的内容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20.
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法律制度它们的区别除了表现在内涵、特征上的差异外,还主要表现为行政权力运行上的不同、行为拘义和效果归属不同,行为的性质不同、行为的直接后果不同、主体不同和客体不同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