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县市报最贴近群众、接近生活,但并不等于报纸就真正面向群众。一个时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县市报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会议报道过多。从不少的县市报来看,逢会必报的情况时有发生,没有把县委、县政府的会议与部门的会议相区别;没有把重要的会议与一般性的会议相区别。一版的头条和报眼经常被会议新闻占领,一版上经常有好几条会议消息。近几年,县市报都提出改进会议报道,但收效不很明显。报道围着领导转。在会议报道中,领导的讲话和  相似文献   

2.
县市报最贴近群众、接近生活,但并不等于报纸就真正面向群众。一个时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县市报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会议报道过多。从不少的县市报来看,逢会必报的情况时有发生,没有把县委、县政府的会议与部门的会议相区别;没有把重要的会议与一般性的会议相区别。一版的头条和报眼经常被会议新闻占领,一版上经常有好几条会议消息。近几年,县市报都提出改进会议报道,但收效不很明显。报道围着领导转。在会议报道中,领导的讲话和活动占较大篇幅。一些一般性的长篇讲话,甚至也原封不动的见报,一占就是一两个版。有些领导下基层  相似文献   

3.
写好、写深农村报道,是县(市)报服务农村工作和农村读者的“重头戏”。但是,许多县(市)报的记者,感到到农村采访,听到的总是一堆“张家长,李家短”的小事,见诸报端的不是“四季歌”,就是“豆腐块”,完稿之余,时常抱怨自己的报纸小,写不出“大块头”、“有份量”的稿子。其实不然,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报也有小报的优势:县(市)报作为最基层的党报,她最贴近基层,最贴近实际,最贴近群众,最贴近农村。而且,县(市)一  相似文献   

4.
面对农村税费改革和报刊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特别是最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提出了对市州县区(含市州报地方版)实行限版、限量、限价出版发行的整改意见,这无疑对县市党委机关报怎样办报、怎样经营、怎样发行提出了必须再认识、再思考的新课题。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县市党报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改善结构、稳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另一方面也对县市报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紧迫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对此,县市报必须化压力为动力,倾心打造“贴近性”品牌,在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上下功夫,致力于把县市报办成一张领导满意、群众欢迎、读者喜爱的地方党报,为县市报的生存与发展打下牢固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如何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抓好新闻业务工作,是每家县(市)报都关注的话题。县(市)报办报时间短,编辑、记者都比较年轻,他们接受新事物快,适应性强,敢闯敢冒,进步也快。县(市)报在地方特色、贴近群众性上做文章,几年来获得了较快发展。但总的来说,县(市)报与上级党报相比,劣势也比较明显:办报历史短,采编  相似文献   

6.
和大报相比,小报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县(市)报的编采人员抬脚即可进入寻常百姓家,是上情下达、下情上递的信息员,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相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小报沉于基层,往往可以发挥出大报难以发挥的作用。近两年来,旬报立足贴近优势,力创乡土新闻多,经济新  相似文献   

7.
迟全华 《新闻实践》2005,(11):14-15
“让开大路 占领两厢” 自从九家县(市)报加盟浙报集团后,出现了新的一轮扩版热潮。九家县(市)报所在的区域都是大县,有些更有着百万人口。作为这个区域中最重要的报纸,如果每天只有对开四个版或四开八个版的话,确实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信息渴望。所以,扩版是有其必要性的。但在“扩版主要扩什么内容”的问题上,看法并不很一致。这个问题涉及到县(市)报在转型期的定位问题。县(市)报退出党报序列后应该朝什么方向转型,中央有关文件里虽然没有明确说,但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就是不能再用过去办县级党报那样的方式来办现在的县(市)报了。明确了这个方向,就能解决许多认识与观念上的问题。比如说报纸的读者定位问题,过去党报主要是办给各级干部看的,让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前辈赵超构有过这样一段精譬的论述:“本地人爱读本地的人与事,可亲可信。地方性是别的报纸拿不去的东西,是本地特有的,是独家新闻,是绝对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县(市)报说的是家乡人、家乡事。它与大报相比,在地域距离、时空距离、心理距离,同读者最接近。我们应当很好地发挥这个优势,烧好“家乡菜”,办出“特色宴”,把县(市)报办成一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纸。 结合《射阳报》的办报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9.
贴近性是县(市)报的优势;人才不足,则是县(市)报的劣势。 如何充分发挥贴近的优势,努力改变人才不足这一劣势,是县市报参与竞争,壮大自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998年2月,在山东省县市报研究会、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1997年山东省县市报新闻奖评选中,我与本报一位同志合写,本报总编辑、通讯员配照的通讯《“茄子王”石其富的故事》(刊于《肥城市报》)1997年12月18日一版头条),被评为一等奖;我采写的消息《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实力(肩题)、市商业系统举办“岗位技术练兵大比武”活动(主题)》(刊于《肥城市报》)1997年9月27日二版头条)获得三等奖。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中,这两篇作品能够获得殊荣,一个主要因素是,文章内容紧跟了时代发展的步伐,经济宣传在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1.
县报,是最基层的党报。它最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但搞得不好,就会“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领导批评报纸,在宣传上没有很好地体现他们的意图,围绕中心工作不紧;群众也批评报纸,认为官腔官调太重,没有解决他们的思想和实际问题。究竟如何发挥县报的优势,把县报办得领导、群众都满意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12.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三农”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县(市)报是最直接面对“三农”的报纸,担负着最直接服务“三农”的任务。因而,贴近“三农”,是县(市)报的基本立足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1989年度全国县(市)报好新闻评选于5月24日在我省宜兴市揭晓,共有94件作品获奖,其中15件获一等奖,29件获二等奖,47件获三等获,3个版面获好版面奖。这些获奖作品反映了县(市)报在去年的宣传报道工作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提高宣传艺术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反映了县(市)报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方面的特色和优势。获一等奖的作品为,消息:江苏省兴化报《桂刘村刘富高一家勤劳一年收入逾万》、江苏铜山报《萧县铜山三万余民工会战边界废黄河》、湖北省大冶报《退休教师吴炳才自办思想教育报展》、江苏省宜兴报《马志新赵介伟财大气粗违章违法建房》;通讯:山东省荷泽市报《化肥啊,你在那里?》江苏省淮  相似文献   

14.
任何事物都是凭借自身的优势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县报也毫不例外。县报最大的优势就是比其他任何一级党报都更能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而“三贴近”优势发挥得如何与总编意图是否明确关系很大。近两年来,我们《修水报》力求把总编意图——  相似文献   

15.
耐人思考的依据提出县市报在面向群众报道上值得思考,并非“乱放炮”,意在于促进县市报的新闻改革。笔者由于主编《县报信息》的关系,常与一些县市报的老总们交换看法,也经常拜读兄弟县市报。总的说来,在面向群众宣传报道方面,许多县市报是重视的。但是,也确有部分县市报对此有所忽视。笔者在翻阅华中、华东、华北三家办得较早的周二刊县市报发稿情况时,作了粗略统计。今年五月,这三家报纸一二版共发稿273篇,其中县里各种会议报道34  相似文献   

16.
笔者由于主编《县报信息》的关系,常与一些县市报的总编们交换意见,大家都有同感:办好县市报一定要面向群众,贴近基层。最近,笔者在翻阅华中、华东、华北三家办得较早的周二刊县市报用稿情况时,作了粗略统计。今年5月,这三家报纸一、二版共发稿273篇,其中有关村级以下基层单位以及群众个人的报道只有29篇,占10.6%。相比而言,会议报道和领导机关活动的报道,则显得多了些。当然,作为机关  相似文献   

17.
县(市)报具有贴近实际、面向基层、接近群众等优势,但因一些主客观原因,有时这种优势反会变成劣势,使舆论监督难以开展。这是因为县(市)报报道的主要对象和受众均为区域内的,舆论监督所针对的事件肯定涉及区域内的有关部门、单位或个人。由于地域小,被舆论监督的对象目标较为明确,会对它的知名度、美誉度及日常生产、  相似文献   

18.
衡量报纸宣传质量高低的尺码,贵在“精品”量占有的多少。这一点,新闻界已形成了共识。为了多出精品,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作为县(市)委机关报,在出“精品”上是不敢落后,也不甘落后,可谓煞费苦心。和大报比,县(市)报人才、信息、重大题材报道等远远不及大报。这是县(市)报的“短”。但和大报比,县(市)报贴近基层、贴  相似文献   

19.
去年12月中旬,江苏省无锡、常熟、江宁、兴化、淮安、南通、铜山,宜兴等八家县(市)报负责人,在宜兴报社开了首次协作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在全面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县报,开创新局面的问题。与会同志认为,县报虽小,但有自己的优势。它与广大基层单位和群众联系多,接触多,能够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生  相似文献   

20.
去年12月中旬,江苏省无锡、常熟、江宁、兴化、淮安、南通、铜山、宜兴等八家县(市)报负责人,在宜兴报社开了首次协作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在全面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县报,开创新局面的问题。与会同志认为,县报虽小,但有自己的优势。它与广大基层单位和群众联系多,接触多,能够从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