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舒习龙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2):58-60,81
典志体史书是历史编撰学研究的十分重要的史书体裁,是中国古典文献中专门分类汇辑与论述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典章制度的书籍,在历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晚清是典志体史书大放异彩的非常重要的时期,文章试图着重对晚清典志体史书的历史观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论述,以期对这一时期的典志体史书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有个宏观的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东晋史学家袁宏所撰写的编年体史书《后汉纪》,是在纪传体史书兴起后、编年体史书地位下降的形势下出现的 ,它在结构安排、记时方法、叙事方法、史论的形式到内容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编撰特色 ,从而更加完备了编年体史书的体例和规模 ,使其成为一种和纪传体并驾齐驱的史书体裁 ,为促进汉隋之间编年体史书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在中国编年体史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史书有史书的价值,文学有文学的魅力。优秀史书不仅具备深刻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其魅力从何而来?笔者认为,作为史书,其首要条件是真实,秉笔直书,才能受到后人的尊重与喜爱;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起源与小说独立文体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小说的起源和形成,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小说发生学模式,即:故障-史书-小说。从叙事意义上说小说起源于故事,而从小说的孕育母体上看也可以说小说起源于史书。从早期小说的类型、题材来分析,作为小说叙事源头的故事大体可以概括为五大类,即神话传说、地理博物传说、宗教迷信故事、历史遗闻,人物逸事。从故事到小说,中间存在着史书这一过渡五。这是和史书的分化密切相关的。故事向小说独立文体的过渡,存在于史书的分流过程中,当史书分离出一种合乎小说文体的独立文本时,那便意味着小说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正>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学宝库里,各种体裁的史书异彩纷呈,其中,会要体史书自成佳构,是我们今天不可忽视的史学瑰宝。它作为典志体史书的一支,以断代史的形式,总结一代法度典章,起到编年、纪传体史书所不能起的作用。清代学者俞樾曾指出:“观一人之始终,莫如纪传,而甲与乙不相联系;考一时之治乱,莫如编年,而前与后不相贯穿,于是后人又有会要之作。”他认为,会要体史书“盖编年、纪传外,不可少之书也。”(俞樾:《春秋会要》序)  相似文献   

6.
后汉史书有12家之多,但除晋袁宏的《后汉纪》和范晔《后汉书》完整流传至今外,其他10家均已亡佚。迄今为止,除刘义庆、萧子显所著二书已无从考见,暂置不论外,还有吴谢承的《后汉书》、晋薛莹的《后汉记》、晋司马彪的《续汉书》等8家后汉史书还可从相关文史之注,以及种种类书中,略窥一斑。只有建立在查考大量征引已佚后汉史书文字的原始文献、参考其他相关史料,并在先贤们已取得的诸多成就的基础上,对各家后汉史书继续进行辑录,才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已佚古书的原貌。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方略,虽仍属纪事本末体,但已不同于传统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在采撰取材上不同;是一种官修纪事本末体史书;是清朝的军事战争专史,“一事一书”是它的一个鲜明特点;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倾向更突出。方略是纪事本末体史书发展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8.
萧梁时代虽开实录体先河,只有《唐实录》代代相修,蔚然成风,完善并定型了实录体这种新的史书体裁。《唐实录》在保持编年体的时间顺序的同时,又在适当的时机插入重要人物的传记,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最终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实录体也成为仅次于纪传、编年之后的第三大史书体裁。  相似文献   

9.
本查考了大量征引已佚后汉史书字的原始献,并参考其他相关史料。对《八家后汉书辑注》进行校点,内容涉及字、官职、标点等方面。旨在尽最大努力恢复诸家已佚史书的原貌。  相似文献   

10.
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九边”设于何时?史书记载不一。在纷杂的史料中,作为明朝官修史书的《明实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比较可靠的线索。以此为基础,再结合其它史料,基本可以确定“九边”设置的准确时间:初设于明成祖时期,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到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  相似文献   

11.
从《旧唐书》看史书语料在辞书编纂中的地位和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书语料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面,从理论上说,它是辞书编纂的重要资料。在《汉语大词典》的编写中,大量使用《旧唐书》中的用语作为始见例证或是唯一例证,就充分体现出史书语料的重要价值。《旧唐书》中还有不少词语,可以用来替换辞书举例中时代偏晚的例证,可以用来增补淆收的词条和义项,可以为没有例证的词语提供例证。深入研究史书语料,有助于辞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8.三复四温。毛泽东不仅在青年时期就熟读《史记》、《汉书》等著名古籍,到了老年仍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读了一遍又一遍,常读常新。他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上划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保留在故居的不少史书封面上,都留下他读过两遍、三遍的图记,有些书上还明确写着阅读的时间,士。某年某月间,某年某月再阅等。打开这些史书,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图划批注纷呈,这是他在不同时期多次阅读后留下的明显印记。9.“挤”和“钻”。毛泽东身负党和国家重任,日理万机,他和人们一样,一天只有24’J’时,他…  相似文献   

13.
杜牧熟读史书,多年为官,积极探求治国安邦之道,形成了以史为鉴的鉴戒意识、“征诸人事、将施有政”的资政思维、提倡华夷之辩的民族忧患意识。杜牧经世之言相继被《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采纳,杜牧的经世思想为我们了解中晚唐时期历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朝“丝稠之路”辨考(下)彭作禄二、中朝“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其特点在东方“丝绸之路”中的中朝“丝绸之路”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笔者有以下拙见。在中华史书上确实记载过箕子入朝之时,就把中华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传授给朝鲜当地居民了。这一史实,首见于中国史书...  相似文献   

15.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它善于用简明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并力求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运用传主的童年小事和生活逸事来神话人物,从而既拓展了史书纪传人物的学笔法,又大大丰富了《宋书》的学性。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大型中国史书的编纂与史体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书是新时期史学变革诸内容的载体,尤其是大型史书的编撰,史体必须创新。以白寿彝等为代表的史学家在深厚学养基础上,自觉整合多种史书体裁的长处,创造了“新综合体”、“新编年体”与“新纪事本末体”,走出了中国史书编纂的一条新路,显示出中国史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生机。  相似文献   

17.
探讨和分析了三篇元代中书省架阁库文献及其相关背景,并以文献内容与史书结合,阐述了元代中书省架阁库的建立、人员设置及其性质,以及一次重大的档案整理和编纂活动,同时纠正了史书中的一些错误,最后分析了这三篇文献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清代方略馆与官修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略,是清代的战争专史,属于官修史书的范畴。其史学价值,一方面表现在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表现在它在历史编纂学上的意义。作为反映清朝重大军事活动的记录,方略又较多涉及到边疆和民族问题,对于研究清代的军事史、边疆史与边疆政策、民族史与民族政策,以及宗教、结社问题,自然是十分珍贵的史料。方略属于当代史,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偏重于宣扬王朝武功,保存历史史事,着眼于政治借鉴;这样的特点,又表明方略不同于传统的纪事本末体史书,而是这种史书体裁一种新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唐代史学的通史撰述——兼论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刘知几提出的问题自司马迁、班固以下,至唐初刘知几止,大约六、七百年间,我国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历史编纂来看,这个发展有两点是很突出的:一是史书种类的增多,一是断代史书的撰述风靡一时。这从《隋书·经籍志》史部所著录的十三类史书中,看得很清楚。而在这几  相似文献   

20.
重视史书叙事,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的优良传统。清代乾嘉考史学派的中坚人物王鸣盛,在其史学代表作《十七史商榷》中衡评历代史书的叙事得失,阐述了他对史书叙事感染力的思考,品评了史书文字的繁简和叙事内容的详略之间的关系,还探讨了史书叙事中的用例、明晰和醒目的问题。这些评论,既呈现出王鸣盛个人关于历史叙事的见解和理论,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史书叙事的一次有意义的批判与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