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曾这样写道:“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幸福,而幸福也应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幸福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蓬勃生长”。有人说,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都能遇到一个好老师,世界会更美好。一直以来,我都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希望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用心培育祖国的花朵。  相似文献   

2.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能够有“一官半职”,其目的是想让孩子平时多帮老师做做事,协助老师管理班级,锻炼孩子的能力。可班级的“官位”毕竟有限,由于僧多粥少,“跑官”就潜流涌动。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一是使有些孩子觉得不公平。如果班主任是为了锻炼所有孩子的能力,而采取轮流当班干部的做法,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接受的,大多数家长也能理解。但是,如果这中间因为某个学生的家长位高、权重,或者送的礼多,而当上班干部,哪怕是临时增设的并没有多大“权力”的虚职,也会让那些在“台上”的班干部感到不…  相似文献   

3.
学习不只是一个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的受教育的过程,更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一段生命历程。作为教师应该时刻为孩子的快乐着想,如果语文教学以及它所包含的作文教学能让学生从快乐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课堂教学将如鱼得水。  相似文献   

4.
学习不只是一个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的受教育的过程,更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一段生命历程.作为教师应该时刻为孩子的快乐着想,如果语文教学以及它所包含的作文教学能让学生从快乐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课堂教学将如鱼得水.  相似文献   

5.
“教师有三种境界: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点化生命。做主体教育的老师,就是要点化孩子的生命。当你点亮孩子生命的时候,也会有一束灿烂之光,照亮自己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6.
《学前教育》2020,(2):6-6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某种意义上讲,是养育孩子成就了父母。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督促父母把以前忽略的课程都补上,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也要不断修剪自己的生命枝叶,最终圆满自己的人生。试想,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又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呢?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感兴趣,又怎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呢?如果不是养育孩子遇到了困难,我们又怎会去探索,去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呢?如果我们的生命正在走向开阔,这难道不是孩子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吗?所有这些改变,都表明我们在成长。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段自我成长的旅程。  相似文献   

7.
王莺 《四川教育》2008,(6):13-13
很多老师都感觉,要真正和学生交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很难,让学生信任、亲近、敬佩自己更难。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是一块“磁石”,就会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在近距离的接触中让孩子喜欢上自已,让自己更好地认识孩子。而老师身上所固有的某些特质,就是产生磁力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成长日记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98年10月起,我校开展了省级课题“让每个孩子追求成功”的研究。其中的一项活动是让孩子写“成长日记”,及时记录自己成长的轨迹。老师们从中了解了孩子在家里、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表现,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师生之间及时进行了沟通,从而促进了孩子心理健康,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9.
花平 《教师》2013,(35):34-34
每个孩子都带着美好的梦想走进学校,期待老师能给自己一双飞翔的翅膀。可是,爱孩子的老师们总是急于指出孩子的错误之处而严厉地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害怕犯错,也渐渐失去自信,为什么爱孩子却变成了“害孩子”呢?如果把教育的方式、教育的习惯改变一下,或许孩子的生命会呈现不同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如果向已经做了父母的人问上一句:您爱自己的孩子吗?或许大家都认为这是多此一问。但是在笔者看来,“爱孩子”和“会爱孩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爱孩子”是一种连老母鸡都会的本能,而“会爱孩子”则是时代对现代父母提出的更高要求。特别是现在,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既要让他成人又得让他成才。所以,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不应该只是给予孩子爱,更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爱。一、爱孩子,要给他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美国的教育家黛安·E·帕普利和萨利·W·奥尔兹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生活…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们在北京的陶然亭小学、体育馆路小学、板厂小学与部分家长进行了座谈,搞了问卷调查,并恳请他们一定要实话实说——如果老师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怎么办?现把它整理出来发表。当然,每一条都是家长的个人之见,又都是毫无掩饰的心声,登出来,只是想使老师与家长能了解、沟通、理解、配合。家长谈——如果老师不喜欢我的孩子,我怎么办?△老师应该喜欢所有的孩子。如果遇到老师不喜欢我的孩子,可以找老师了解一下情况,分析一下原因。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自己喜欢自己,并且告诉他:“家里人都喜欢你!”△我会告诉我的孩子,要努…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如果有了情感的调动和参与,就会使一般兴趣转化为持久的积极情趣,从而使情趣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催化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动力源。在追求活力课堂的实践中,我们以情趣做媒,就能让每个孩子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每个教师洋溢教学的激情,让每堂课都能提升教学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老师如果任由自己的责任心做事,早晚会被‘责任’这两个字累死。我决不让我的儿子再当老师。"北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学老师告诉记者。记者发现,不少有孩子的教师正在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树立更为"远大"的理想,说什么也不让孩子再当老师了。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浦东新区一小学教师发现,学生还没放学,自己上课说的话就进了家长朋友圈.“玄机”是家长给孩子戴了有远程监控功能的手表,这让教师感觉头上有把倒悬的利剑. 对此,一些家长还振振有词——只是想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老师的教学方式等,防止孩子在校被“坏老师”或“坏孩子”欺负.虽然家长有权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孩子的在校情况,但却无权监听老师的一言一行,因为老师也有自己的隐私.这种不信任、不尊重,甚至抱着敌对找茬的行为只能让老师产生抗拒心理,伤害老师的尊严,加重老师的心理负担,影响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吴国华 《海南教育》2014,(22):89-90
成长,或许有烦恼、有艰辛,也有痛苦,但更多的是感恩,是欣喜,是幸福。作为老师——孩子人生路上的最初陪伴者之一的语文教师,应当借助于语文课程的优势,为每个孩子的生命灿烂奉献一份“多彩光谱”,让每个孩子拥有一个美好与幻想糅合的梦的童年。笔者引领孩子建立的“成长记录”正是缘于上述初衷。一、心心相印——让孩子在交流中打消“记”的难度这里说的“成长记录”,采取的形式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好一本“成长记录本”,在平时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6.
每当说到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要性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总觉得“老师”这个概念更适合学校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描述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也许“导师”这个概念更适合。在大学里,研究生往往有自己的导师。导师并不具体地管学生是不是按时上课,也不讲太具体的课程应当如何学,但是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导师又非常重要,关涉着学生一生的专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家教指南》2008,(6):33
一要让孩子走路回家。离开家人一整天,孩子见到家人往往会有“撒娇”的表现.小班的孩子尤其如此。家长在接到孩子时,可以给孩子温暖的拥抱以示爱意,但如果离家不是很远,家长要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走路回家的体力了,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也是给孩子“已经长大”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18.
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肖焱,十分庆幸自己一直都在学校。多年的校长经历,让她面对现实的“熙熙攘攘”,越发沉着和淡定。她称教育要“敬畏生命”,而非把生命当作面团来回揉搓。
  接手东郡小学五年来,用她自己的话说,便是“几乎屏蔽了外界”。“屏蔽”的是行政上的琐碎,而大力敞开的,却是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和国际教育的对接。
  “教育是可以美好的。美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在成长中发现美好的自己,享受美好的自己,成为美好的自己,即教育就是要成全每一个孩子。而能实施这样的教育,本身就是破茧化蝶般美好的过程。”她如是说。  相似文献   

19.
金秋十月,“首届全国少先队辅导员风采大赛”让我们相聚北京,共同欢庆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55周年华诞。紧张激烈的比赛、丰富多彩的项目,不但考验着辅导员们的综合素质,更透露出一个讯息:今天的辅导员不仅仅是一个会唱、会跳、会玩的“孩子王”,更应学会少先队活动的创意与策划、组织与开展,学会在少先队工作中交流与合作、反思与探究。辅导员要用“心”去做,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需要,与童心连线,与快乐相伴,既是引领队员们健康成长的“天下通”,也能成为治病疗伤的“万金油”、抗菌素。在大赛上,我们看到许多由辅导员自己创作、编排的校园歌舞、戏剧,并从中感受到了辅导员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反思,对社会热点、焦点的关注,更引起了我  相似文献   

20.
成长树是为了确定加入少先队的孩子而准备的。为了让孩子有努力的目标,我们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命名为“成长树”。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比较突出,他将会拥有一个用彩色卡纸剪成的水果,并且可以把自己的小照片贴到果子中间,然后把这个果子贴在“成长树“上。每个孩子都很努力,希望自己的果子能早一天结在成长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