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振宇 《考试周刊》2013,(88):35-36
大卫·雷·格里芬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他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不同于以往的后现代主义学说,它有三个明显特征:强调人的贡献性,提倡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倡导重建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本文主要探究这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态文明的崛起,现代工业文明因着它的不可持续性而日渐式微,相应地,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以"为艺术而艺术"为特征的现代艺术也暴露出它的局限进而陷入困境,最终失去方向感,导致艺术的终结。作为对现代工业文明及其现代艺术的反叛,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美学艺术不乏宝贵的洞见。但其对"解构"的迷恋使其滑向虚无主义,最终走向自毁。无论是现代主义也好,还是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也好,都是拒绝担荷意识,拒绝美的,大自然与生态之美也通通是在它们的视野之外的。这样一种艺术显然是与正在来临的生态文明格格不入的,因此时代呼唤新的美学,新的艺术——一种能够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美学艺术。当代西方日益兴起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显示的新取向,特别是她对建设性与创新的强调,对美和自然美的高扬,对意义和归属感的追求,对艺术家社会-生态责任的担荷意识的标举以及对重建人与自然亲合关系的不懈努力,对于我们立足中国现实构建这样一种新的美学艺术,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科学和理性为标示的现代主义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由于其弊病的不断显现,也遭受到脱胎于其自身的后现代主义的无情批判.基于对现代性的态度的异同,后现代主义内部出现了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两种面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现代性的解构和超越,完成了从"机器"到"花园",从"他人是地狱"到"关系中的自我",从"同质"到"异质"、"多元"的观念转换,使其自身具有了内在生成力和积极的建设性,彰显出丰厚的现实维度.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困境在中国具有双重意蕴,一方面是现代性不足,另一方面是现代性问题凸显.这就需要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结合起来.教育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古人讲究教育艺术,现代人推崇教育科学;古代人运用智慧,现代人追求知识;理想的教育是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动之于情,晓之于理"是教育艺术的精髓;"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是教育艺术的途径;积极引导、宽松环境是教育艺术的条件;提升境界、和谐发展是教育艺术的目的.只有把教育科学升华为教育艺术,才能创造人间奇迹.教育是崇高的事业,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审视人类的精神处境,将教育看作现代化的动力,并成为现代性的思考者和批判者.重视和发展教育艺术应该成为帮助人类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5.
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作者概括和整理了2008年10月在美国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召开的"走向生态文明--来自马克思主义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小约翰·B·科布、迪恩·弗罗伊登博格、玛丽·伊夫林·塔克、克里福·科布等人关于生态文明的发言内容,以便人们从中更好地了解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6.
小说观念是文人在小说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小说的理解和认识。"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小说观是文学研究会所提倡的"为人生"的小说观,它要求小说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内含着对启蒙现代性的诉求。创造社所信奉的"为艺术"小说观注重艺术的"美"和"真",追求艺术的主体性和自律性,显示了小说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鸳鸯蝴蝶派"所主张的"游戏消遣"小说观则重视小说"大众化"和"平民化"的审美品位,表达了小说对世俗现代性的追求。三者既互制又互补,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三边对峙,才相对完整地构筑起"五四"小说的现代性空间,彰显了"五四"时期小说对现代性的多维度诉求。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试图反省和超越现代性.作为一股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潮,后现代主义往往被视为解构的、破坏的、摧枯拉朽的,其实它也有建设性的一面:为我们反思现代生活提供了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尝试以后现代主义的新视角来认识学前课程及其变革.  相似文献   

8.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明确提出要超越消费主义,批判蕴于现代性中的消费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消费主义使自然"祛魅",导致人的异化,并且使发展方式不合理。提出只有人类必须在价值观上颠覆由个人主义导致的人类中心主义,同时还认为必须实行"稳态经济"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9.
装饰艺术是一种精神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相对稳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现代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归属,而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思潮曾影响了中国现代的装饰设计师,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又给我们的装饰语言带来了新生。所以,中国目前的环境装饰语言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追求"现代"审美观念,现代风格的装饰艺术对社会文化思潮产生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强调中国风格中的和谐,"中国风格"的形成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其和谐、优雅、平衡、有序,从精神内核上与当代人追求的审美观不谋而合;三是对怀旧情致的眷恋,反映出国人对朴素理念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代派文学高举反传统的旗帜,反思现代人的生存困惑与精神危机,贯穿着深刻的社会批判主题;艺术上又以锐意创新的姿态追求现代性的艺术魅力。文艺的审美现代性为现代派文学树立艺术丰碑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割裂了文艺与日常现实和普通民众的传统联系,艺术转向了虚构的、荒诞的、神秘新奇的"个人化"的主观精神世界。艺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对抗,弱化了文艺的基本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其总体特征是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解构现代主体性,强调内在关系;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主张多元论等,这些基本观点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知识观对当今课程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后现代主义是当今世界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思潮,其中利奥塔所提出的后现代知识观对当今我国的课程研究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知识的形式、性质、传递方式和价值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对旨在传递知识的学校课程来说必定也是变革性的。从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实现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四个方面阐述了后现代知识观对璀课程研究提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张謇与近代博览事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謇系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开拓人之一,但过去对张謇在这方面的贡献论述不多。本从张謇对1903年日本大阪博览会、1906年意大利米兰渔业赛会、1910年南洋劝业会的参观和参与,以及创办南通博物苑等活动,具体说明张謇在推动中国近代博览事业方面的巨大贡献及其对举办近代博览事业的思想主张。本认为,张謇所从事的近代博览事业,不仅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观察张謇之近代“绅商”、“儒商”性格的一个绝佳视点。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流行于欧美学术界的一种反传统的文化现象。近些年来,我国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关注日益增强,但研究成果不多。本文主要考察了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史学的发展过程,探析了后现代史学对现代史学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儿童观的后现代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理论认可世界的多样性,提倡对儿童与儿童期作多样化的理解。后现代理论分析了传统儿童观的缺陷,主张用新的视角了解儿童,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质量标准。后现代理论认为,儿童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关注当前的现实问题,努力探寻世界的意义。儿童通过填空的方式创造理论,依赖情境赋予事物意义。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儿童将事物组合成一个个“故事”,强调整体的优先性,用自己的奇思妙想认识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下半期世界化的独特流派,它的基本特征是反传统性、荒诞性、不确定性和颓废性。它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化潮流传入中国,使中国化和学汇入世界潮流之中。我们应该用清醒的学术批判眼光去系统、深入地辨析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使其更好地服务中国学的当代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学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是当今西方盛行的一股综合性的哲学与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对我国当代青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系列正负交织的影响。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采取对策,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培养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追忆"作为美学概念是本雅明的首创,其在本雅明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汉语世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却略显苍白。本雅明认为,拯救异化的现代人,不是寄希望于未来,而是寄希望于"追忆",追求过去那种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人紧密联系的美好关系。  相似文献   

19.
建立在对现代理性主义批判和反思基础上的后现代主义,为完善我国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课程设计主体所表现的价值取向、课程设计对象所涉及的人性观、课程设计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知识观均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于是重新从这三个层面诠释课程设计的后现代转向就有着深远意蕴。  相似文献   

20.
重庆作家王雨的力作《水龙》问世后,颇受读者的欢迎和媒体的好评。这是一部极富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的长篇小说,无异于巴渝大地上的清明上河图,可读性很强,耐人寻味。本文从巴渝景观、建筑曲艺、宴饮婚丧和号子民谣四个大的方面,分析了小说中蕴含的丰富而多元的地域民俗文化意蕴。以小说文本来看地域文化,越是地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乡土的越是世界的,这在《水龙》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