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该书共收回忆性散文10篇,均作于1926年。各篇在北京《莽原》半月刊陆续发表时,副题作《旧事重提》,依次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鲁迅当时可能设想日后出书就以《旧事重提》为书名,也符合以回忆往事为主要内容的实际。但《旧事重提》终究显得直白,因此在1927年5月间编集准备出版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一般认为散文成就最大,作家蜂起,佳作…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本中的长妈妈是鲁迅儿童时代的保姆,她帮鲁迅找到了“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山海经》,《山海经》给了少年鲁迅强烈的“震悚”并产生无比的“敬意“,因而也使鲁迅对长妈妈终生怀有感激和怀念之情。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阿长与〈山海经〉》形成了单一的阅读视角和解读——诠释者较多地注目于从政治角度和民粹立场来阐释,把阿长阐释为劳动人民美好品质的化身,而忽略了鲁迅内心的冲突与紧张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阿长与〈山海经〉》(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单元)是选自鲁迅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记叙了长妈妈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卑微的地位、一些不好的习惯、外形特征、背地里说人长短、懂得许多烦琐的礼节等令鲁迅厌烦的事情。这些事情的叙说无疑是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作铺挚、做衬托,以写出阿长的善良和对我的关爱,表达了我由憎恶、讨厌到最后极为感激的情怀,写出了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但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的一点是——文中三次出现的关于《山海经》内容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鲁迅通过叙述童年时与阿长有关七件事情,展现了自己对阿长的态度起伏的同时,也展现出阿长平凡却伟大,朴实与善良的鲜明人物形象。在回忆性散文特有的双重叙事视角下,展现出童年鲁迅的单纯天真与中年鲁迅对阿长的感恩怀念。两个鲁迅的跨时空相遇,将阿长的人物形象勾勒得更加真实、丰满,交织出阿长温暖的人性光辉,同时折射出鲁迅感激、怀念、怜悯、自责等多元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李超 《现代语文》2007,(2):116-116
《朝花夕拾》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充溢着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原始)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这里展现的是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思考。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着鲁迅心灵最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两者互为表里,构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正是由于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的思考,在长妈妈病逝多年之后,早已逝去孩童天真的鲁迅发出了他那特有的生命的祈祷与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朝花夕拾》是包括《阿长与〈山海经〉》在内的十篇回忆片断,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在鲁迅的作品中,《朝花夕拾》是最“个人化”的——散文这种文体如周作人所说,本就是“个人的文学之尖端”。  相似文献   

6.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是其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文本,它不仅记载了鲁迅的探索足迹,而且记述了鲁迅复杂的心态与幽深的情感历程。这部文集凝聚着鲁迅深沉的爱,是鲁迅“爱”的心灵史上的路碑。《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无常》、《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等等篇目都是鲁迅情与爱的记录。  相似文献   

7.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我”与长妈妈一起生活的一段经历.以自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表达“我”对长妈妈无限的怀念与同情之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我解读】《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大多是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温馨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是作者难得的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的再现,也是最纯美,最令人回味的情感的记录。《阿长与〈山海经〉》是其中笔调最为温情的一篇。淳朴的爱、真实的情、温馨的文字汇成了一股涓涓溪流,流淌到每一位读者的心田,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追随鲁迅...  相似文献   

9.
<正>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向来以冷峻犀利著称,文字大多凝练平实,但又顿挫蕴藉,辛辣生动。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鲁迅则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1]尤其是回忆童年的几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明快生动,又有苦涩沉重的意绪流淌其中,字里行间的温暖与深情、失落与惆怅、创伤与痛苦,令人感动而潸然。《朝花夕拾》是鲁迅人到中年之后,  相似文献   

10.
师: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一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写到的那位讲述美女蛇传说的故事高手--长妈妈,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鲁迅先生曾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她,有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即专门回忆作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而对一个普通的保姆却花了不少的笔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相似文献   

11.
【我解读:】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该书以写人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两篇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藤野先生》记的是老师,《范爱农》记的是朋友,而《阿长与<山海经>》记的则是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一个无名无姓、年轻守寡、淳朴善良、始终给儿时的鲁迅以深切关怀的农妇形象。对于阿长给自己买来《山海经》,鲁迅当时只道是寻常,有得到《山海经》的欣喜和欢愉,有对阿长的感激之情。而多年之后追忆那份逝去的爱,鲁迅更是感到了这位没有任何文化、没有任何地位的"阿长"对自己的那份浓浓的爱意,从而在字里行间也汩汩流淌出了对阿长的绵绵敬意。  相似文献   

12.
鲁迅创作的小说,最早的一篇不是《狂人日记》,而是一九一一年冬天写的文言小说《怀旧》,发表在一九一三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署名周逴,后来收在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中.这篇文言小说比《狂人日记》早写了七年.《怀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表面来看,是对于儿童生活的一段回忆,但它却并不是《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回忆文”,尽管其中的个别细节,鲁迅还写在他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阿长对他讲“长毛”的事情.可是这篇《怀旧》却有着许多虚构的人和事,应该说是一篇创作小说.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     
鲁迅著名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阿长与〈山海经〉》。这是一篇情思隽永的名作,作者用无比温情的笔调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深深敬意。作者一开始并不喜欢长妈妈,而当长妈妈给他买到一直想得到而得不到的《山海经》的时候,作者大喜过望,如获至宝。感激的心情油然而生,突然间觉得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了。  相似文献   

14.
不知道别的读者读《阿长与〈山海经〉》是怎样的感受,我每次读这篇文章,读到结尾那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时,心里总有一种被猛烈地突然震撼的感觉,这一方面是因为在读全文时,并没有感到阿长是怎样的不凡,何至于作者要在结尾发出如此深沉浓郁的感叹;一方面是这样充满浓烈情感的句子,在一向以冷峻而著称的鲁迅先生的笔下,并不多见。二者合在一起,总使我在读完全文后,忍不住要重新翻一翻,总觉得在字里行间,有着某种更为深刻丰富的内涵。《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所谓朝花夕拾,乃是人在…  相似文献   

15.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回忆少年生活的一篇记实散文 ,选编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二单元。这个单元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的详略与中心的关系。因此 ,教这篇课文 ,我本着这个要求去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比较长 ,它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 ,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因此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边读边归纳出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些事。同学们归纳总结出以下几件事 :(1)无名无姓的女工 ;(2 )日常的粗俗 ;(3)烦琐的规矩 ;(4)讲“长毛”的故事 ;(5 )谋害隐鼠 ;(6 )主动给“我”买来《山海经》…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集《呐喊》中,曾塑造了病态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形象,诸如收入中学课本的《孔乙已》中的孔乙己,《阿Q正传》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等,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这些小人物是病态社会中艰难挣扎着的不幸者,他们愚昧、麻木,在他们身上似乎找不到任何亮点。而收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小人物——保姆阿长,  相似文献   

17.
长妈妈多次出现鲁迅的作品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她那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在《狗猫鼠》里她踏死了鲁迅心爱的小隐鼠,印象中她会讲故事,她是个粗人,不太爱小动物。然鲁迅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后,写了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专门来回忆她,那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让鲁迅先生对她念念不忘?  相似文献   

18.
<正>通过对《背影》和《阿长与〈山海经〉》这两篇经典散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何为铺垫、铺垫有何作用、铺垫的常见形式。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尝试运用铺垫写法。何为铺垫从题目就能看出两篇散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关于“背影”“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朱自清在散文的开头提到“父亲的背影”,然后用近600字写其他内容,真正写“背影的故事”与末段对“背影”的追忆加起来不过700字;鲁迅用不到1200字写“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之前却用2000字写其他内容。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选入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原刊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后收入《朝花夕拾》。当时鲁迅先生在激烈的斗争中到厦门任教。深感社会之黑暗,人生之险恶,不由忆起人间的真善美,既自慰自疗,又自励自强。本文用真挚的感情,叙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运用双重叙事视角,向读者讲述作者与保姆阿长之间的往昔故事。童年感受与成年回述的情感差异是指幼年鲁迅与中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体验与态度评价是不同的。本文从琐碎小事、长毛故事和《山海经》绘本三个方面解码其中的情感差异。无论是童年感受还是成年回述,作者都是采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表达自己对阿长的敬重、感恩和无限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