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女性诗歌的粗浅研究,探索当代妇女文学诞生、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80年代后期以来 ,中国诗歌元文学倾向渐渐显现 :对诗之为诗的本体性追索 ,悄悄溶解于对写作自身、操作技巧和语言的重新考量 ,一些诗歌成了“文本中的文本”。对这种元文学倾向的内在动因、特征、表现形式及其潜在意义进行探讨 ,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代诗歌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倘若说80年代诗歌值得重新回望、审视和探讨,那么只要将作为当时"在场"的校园诗群体,放置于80年代的文化背景下加以聚光和考察,就可发现校园诗歌作品意蕴辐射绝非各自孤立、纯粹偶然的一般现象。当我们重返80年代时,只有将目光的关注点延伸到校园诗歌的创作,才能更加立体、全面、客观地重返历史"现场",还原80年代诗歌的整体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并寻找80年代校园诗(群体)的经验、演变过程、价值意义及其文化影响力尤为弥足珍贵。无论是触及社会环境对诗歌发展,还是诗歌发展有利于社会环境,都能为我们带来丰富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伴随着"名诗人当教授"这一重要文学现象的出现,以大学师生为主体的校园诗歌写作--"学院诗歌"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诗歌力量,潜在地影响和改变着当代中国诗歌的格局与走向;然而,与之相乖违的是,"学院诗歌"却常常被很多人等同于带有贬义色彩的"学院派"诗歌而遭受轻慢的误读与贬损.这些现象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学院诗歌"这一命名的意味及其与1980年代"大学生诗派"之类称呼的语境差异?文章结合近现代以来中国"学院诗歌"所处身的特殊的大学文化及其现代历史语境,对这些问题作出深入的探讨,从而揭示人们在理解与把握当代中国诗歌方面存在的既有误区,以有助于对中国当代"学院诗歌"历史性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5.
郝琳 《外国语文》2022,(1):28-34
由宇文所安引发的"世界诗歌"之辩本应开启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翻译研究的序幕,然而在这场论争中,却少有学者真正去阐述语言本身.本文寻根溯源,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在这场论争中学者们有意或无意忽视的翻译论题,揭示中国当代诗歌在世界文学空间中的真实境遇.同时,中国当代诗歌的译文远未如宇文所安所形容的由于自身的"可译性"而趋向完美,...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诗人的底层书写中,王学忠是位对党和人民充满了深厚感情的业余诗人,他的诗歌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反映民生疾苦的人民性、跳动着时代脉搏的时代性和发自内心情感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谈消费主义文化与大学生的文学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以营利为目的消费主义文化传入中国,极大地影响着文学创作,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阅读产生了消极影响,造成大学生文学阅读的水准下降,阅读审美的严重缺失.为此,要从学校教育教学做起,为扭转这种局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初期声名鹊起的朦胧诗已经被认可为新时期文学的标志性产品,当它的光影渐渐淡去之后,中国当代诗坛尤其是当代先锋诗歌阵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呢?这恐怕是所有瞻望中国新诗前途与命运的人们都很关心的问题。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罗振亚先生的新著《脓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2005年6月版)。在全面搜集整理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先锋诗歌发展的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美学的探寻与历史的追问,对上述那些人们极为关心的问题作了初步回答,为我们准确理解世纪之交中国新诗的现实样态、审美特征和流变轨迹提供了非常直接、非常重要的认识路径和诗学启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内涵因整个社会的急剧“转型”而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理性启蒙为核心动力的文学话语开始逐渐被以欲望叙事为旨趣的文学话语所侵蚀和替换。作为时代敏感神经的诗歌,感知、承受并见证了这一当代社会的精神震荡与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写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诗歌与政治、经济、化、教育、社会诸问题联系紧密,其基本走向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至70年代末是“以政治为本”的诗歌;80年代至90年代是“以语言为本”的诗歌;进入21世纪以来转向“以人为本”的诗歌。多元共存、兼容自由、关注人性和生态环境,已日渐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1.
顾况是中唐的杰出诗人,而且精通绘画,是新画法泼墨山水的传人.其诗歌常常以画家的眼光来取境,融画理于诗歌,诗画交融,自由挥洒其非凡才情,表现其狂狷的个性,并且以取境奇特、色彩艳丽、意韵丰满之杰特诗艺,给贞元、元和文学以强烈的影响.在李贺尚未出世、韩愈尚未独具风格成名成家之时,顾况就已经创造出了如此风格相近、成就巨大的诗歌艺术,对韩、孟一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他的讽喻现实之作又是白居易等新乐府运动的先导.此外,他学习民歌未能完全消融吸收所造成的古体、乐府诗歌中粗率、放肆的不良倾向,也同样存在于元、白的同类诗歌中.顾况这一长寿而成就卓著的诗人,以他奇特的经历以及颇具个性特色的人品、诗风,在其时文坛上无异于一股清新之风,既清爽其时诗人的耳目,也湛溉了正在成长的元和文人,可以说是元和“尚怪”风气的先导.  相似文献   

12.
七夕诗属于节令诗,以牵牛织女传说和七夕节日为主要描写对象。唐前七夕诗的最大特点是直咏本事,诗歌的审美意向深受当时社会思想与文学风尚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由程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而对织女形象的刻画,则表现为由神性向人性的过渡,可以看出神女赋与宫体诗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代词宗,是抒写愁情的高手,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 典,涵蕴丰厚,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清朝乾隆时期,中原王朝三次征伐缅甸,从征的文人学者不少,留下了一批璀璨的边塞诗歌,其中又以大清乾隆皇帝的诗歌犹有特色,他的诗歌以诗载史,平淡自然,对我们今天研究云南古代军事、历史和诗歌艺术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诗歌的基本表现内容,但是普通情感并不是具有艺术所需要的审美表现性,也不等于审美情感。诗学阐释应该说明普通情感在创作中是怎样转化为审美情感的,本在总结评述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转化的关键是情感的形式化、秩序化和节制化。  相似文献   

16.
诗歌语言是艺术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语言.它凭借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优美动人的意境,去叩动读者的心弦,唤起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情感共鸣.诗歌语言形式的非直观性和间接性,是它比其他艺术更能提供广阔的再创造天地的长处.  相似文献   

17.
诗歌翻译由于文学意象的独特性、修辞手段的丰富性、节奏韵律的制约性而难度较大,从而导致诗歌 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形成这些因素的原因有文字形式、语言形式、文化因素的差异性。因此,应当在追求原作的 意蕴和情境的基础上在目的语的平台上进行再创造,最大可能地再现原诗的结构和风格。  相似文献   

18.
钟嵘<诗品>是古代文论的名篇力作,其中蕴含着他的审美思想.他提出的"即目"所见"等美学范畴和"陈诗展义,长歌骋情"等美学命题对古代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语文教育中的诗歌教学在人的素质养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巨大作用。在当前的形势下探索让诗歌进入人心灵的方式与途径,即如何进行诗歌教学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近三十年来,古代小说卷中诗词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总论小说卷中诗词的价值、源头等相关问题;二、研究某部小说的卷中诗词;三、研究某类小说的卷中诗词;四、研究小说卷中诗词的学术意义。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亟待拓展的研究层面,这样有利于进一步理清小说与诗词之间的离合关系,为文体交叉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