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介绍了抗战初期在中英庚款董事会支持下,王文俊在西宁创办的湟川中学。湟川中学很快成为西宁乃至青海教育界的模范,这主要归功于王文俊的先进教育理念和雄厚的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2.
依据《中英庚款息金用途支配标准》的规定,1934年至1944年间,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拨款资助了边疆教育,虽然资助的时间较短,资助的文教机构相对较少,但在推动边疆地区义务教育、考察教育实际状况、培训西北地区师资、创办边疆中学及倡导科学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些举措直接推动了民国时期边疆省份的教育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教育发展的区域差距。当时的某些举措或做法,对今天发展西部地区的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1930年中英两国达成协议,将英国退还的庚款为基金投资兴办实业,再以其所得利息资助教育事业。举办九届留英考试,培养193名各学科的专业人才;资助高等教育基础建设,安顿战时流亡的教授及毕业生;配合国家政策致力于西北教育开发。中英庚款对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英庚款留学生,从1933年到1947年共有9届193人,主要是派往英国留学,留学生涯进其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庚款留英生一般都选择到了适合自己的大学。其中,理工科庚款留英生人才济济,留学生涯对他们的影响,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文科留英生也卓有成效,留学生活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西方,同时他们也在进行着中西文化的对比。中英庚款留学生学有专长,留学成绩斐然,奠定了归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陆续向中国政府退还从中国掠夺来的庚款余额。虽然英国民间很早就有向中国退还庚款余额的呼声,但是英国政府退还庚款余额的决定和退还行动却一波三折。这一期间英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如美国退还庚款的影响、日本退还庚款的压力和中国人民在退还庚款问题上的反抗斗争都对英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英国战后社会思潮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对政府的退还行动有影响,并影响着退还庚款的管理和使用权问题。  相似文献   

6.
庚子退款作为一笔特殊的款项,在我国早期科学教育的发轫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庚子退款不仅缓解了我国科学教育之初的经费短缺;而且大批庚款留学生成为我国早期科学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庚款兴学是推动我国早期科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16,(3):31-34
民国时期,围绕着庚款退赔,教育界与北洋政府展开了实业亦或兴学的博弈;在国民政府确立"庚款筑路,孽息兴学"的方针后,高等教育界内部对于优先发展公立高等教育还是私立高等教育又展开了教育近代化的选择权之争。民国私立高校积极争取庚款,并取得了相应资助。但由于缺乏政府的强力支持、受庚款分配原则的限制以及"政治的或友谊的因素"的影响,私立高校谋求庚款异常艰难。  相似文献   

8.
民初政局动荡,教育经费奇缺。列强各国有意退还庚款消息传出以后,教育界即意图根据美国退还庚款用于教育的先例督促政府以各国退还庚款专门用于办学,北京政府方面则因财政困难意欲将退还庚款用于其他用途,而列强各国对于退还庚款用途也举棋不定。以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为代表的教育界将列强迟迟不退还庚款的原因归咎于政府不肯将其用于兴学,由此引起了北京政府与教育界之间关于退还庚款用途的争论。  相似文献   

9.
《青海教育》2008,(12):17-17
10月9日,省政府副省长高云龙在省教育厅副厅长高海宾、西宁市政府副市长王绚及市教育局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深入到青海湟川中学、湟川中学一分校、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宁市第一中学进行调研。  相似文献   

10.
教育动态     
高云龙副省长调研西宁市教育工作10月9日,省政府副省长高云龙在省教育厅副厅长高海宾、西宁市政府副市长王绚及市教育局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深入到青海湟川中学、湟川中学一分校、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宁市第一中学进行调研。  相似文献   

11.
王鹏运是清末四大家的领袖,他的词论和创作都深刻影响了况周颐、朱孝臧和郑焯等人;以他为领袖的清末四大家对常州词派既有继承,也有开拓,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常州词派的藩篱;临桂词派更是在王鹏运的直接倡导和组织之下形成的。由王鹏运与清末三大词派的关系即已显示出王鹏运在晚清词坛无可争辩的影响、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作为楚墓典型丧葬用器的虎座飞鸟,其形象和功能引起学者们的种种猜测。对虎座飞鸟形象进行了分析,辨析了图腾说、尊凤贬虎说、研究了凤、虎、鹿三种动物形象的选择的意义;又对虎座飞鸟的功能进行了研究,认为虎座飞鸟被信巫淫祀的楚人用作巫师的法器,其目的是为了引魂归天。  相似文献   

13.
武昌文华中学是武汉近代史上久负盛名的基督教中学。民国初期,武昌文华中学经历了独立发展的十年。同时,受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影响,其不得不加快了"本土化"的步伐。在此复杂的背景之下,武昌文华中学形成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严格的学生管理、多彩的文体活动、规范的军事训练、丰富的社团活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朱剑凡是湖南现代著名革命教育家,他首创周南女学,将之发展成为湖南私立教育的翘楚,并为社会和革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他的教育思想颇具特色并有很强的生命力,对当前的教育事业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追求圣道与禅风的统一,心学的发展与禅宗的影响紧密相连,禅宗的“心性论”、“顿悟说”与心学联系相当紧密。文章从王阳明的“诚意说”,“致良知说”,“四句教”三个方面论述了阳明心学对禅学的改造与吸收,展示了阳明圣道内圣而外王,出世而入世,逍遥而拯救的中国人生美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留德教育发轫于19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高潮。留德学人多,成就突出。其成因既受国内人才需求、留学政策的推动,也与德国高等教育的学术影响、留德学生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这一时期留德教育具有学科专业集中、学历层次较高、留学生组织活跃、留学途径多样等特点。1920-1930年代的留德热潮,对中国社会政治、科学、教育、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留德学人英才辈出,涌现出周恩来、朱德、陈寅恪、季羡林、冯至、陈省身、朱家骅、王淦昌等一批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等。国内一些大学汇聚不少留德人才,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治学传统,以蔡元培、马君武、顾孟余、张君劢等人为代表,留德学者促进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与思想文化的变革和发展。民国时期的留德传统,对于当代中国的留德教育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朱熹和王阳明都非常重视蒙养教育,在蒙养教育观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体现在:重视德行教育、重视教学的刚性和规范性、读书贵在精熟、德育与日常生活融合。不同点体现在:朱、王的蒙养教育观分别体现了“道问学”和“致良知”的不同学术旨趣。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比较二者蒙养教育观的异同,认取传统教育价值,一是重视立德树人;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三是教育要与儿童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进行。  相似文献   

18.
清康熙朝大力表彰程朱理学,清初学界一时大有"由王返朱"之势。李光地作为理学大臣,其《读孟子劄记》却反映出"朱陆兼采"的思想趋向,并成为他此期学术的重点与特色。从李光地对孟子"工夫论"的阐释可见他试图用程朱所强调的"工夫论"来弥补陆王"空疏"的缺陷,以实现治学思想上的"本"、"末"两全。榕村之论带有调和朱陆或称"朱陆兼采"的色彩,强调为学工夫。当时,"弃虚蹈实"已成学术共识,李光地的"朱陆兼采"学风正是顺应了学术思潮在"虚"与"实"之间的转换,代表着清初学风必将弃"尊德性"之"虚"而走上"实而又实"的"道问学"路径,从而开启乾隆年间考据学风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各方面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坚决贯彻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新人"这一核心,大力推进中学教育快速发展。成都七中、成都树德中学和成都石室中学在学校党支部的带领下,在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发挥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江西具有朱学与陆学发源地的双重身份,故而王学在与朱学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在江西遇到的抵制与挫折要大大超过浙江。而王学在江西的遭遇。又主要集中在皖浙赣交界的新安地区。明正德中后期王学在新安地区首先遇到了以汪循、程瞳等为代表的新安理学集团的阻击。尤其是汪循。早在王学进入新安之初,他就已归乡讲学。培植势力,致使盛极一时的王学思潮在进入该地区后,几乎颗粒无收,遂使新安地区成了王学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孤岛”,这与王学在南方其他地区畅行无阻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照。尽管汪循等人的阻击与抵制可能只是王学难以顺利传入新安地区的原因之一,但把汪循为代表的新安理学集团的存在与活跃,视为王学在该地区传播的最大障碍之一,则是能够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