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从两份未刊残稿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从两份未刊残稿谈起王■森傅斯年在五四前後将近一年间,曾断断续续地讨论到"社会",而且他在这个时期提到社会时,常加引号,以表示他不是在表达一种泛泛的概念。但是由于傅斯年"社会"方面的文字或是未收入全集,或是仍属手稿,故未被充...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的忠孝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孝”意即忠君孝亲 ,它本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论语·八佾》谓“臣事君以忠” ,要求臣下对国君效忠。《孝经》说 :“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孝的初始含义是孝敬父母 ,这是子女在家庭中必须履行的义务 ,推而广之 ,每个社会成员对于社会也应承担“尽孝”的责任。这样 ,儒家就以忠孝为纽带 ,把个人、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 ,给每个社会成员规定了立身行事、居家做人的基本准则。孙中山自幼飘泊海外 ,深受西洋文化熏陶 ,儒学根底并不扎实 ,用他自己的话说 ,《四书》、《五经》还是从洋文中学到的。他曾竭尽全力宣传西洋文化…  相似文献   

3.
司汤达曾说:"爱情之于我始终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说是我唯一的大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由不断地陷入爱情而又失去爱情的一连串的事件构成的。"可是,"司汤达又说",  相似文献   

4.
时代与曙光与危机傅斯年"时代是一个甚麽东西?"真是一句很难回答的话。想解决这个答案,不免牵动了许多方面,从形上学的见解,到常识。现在姑且以我这不曾学问的见识──因为我不曾学过社会学──下个解说,权当为这篇文章而作的设想罢了。一个民族,或一团互相接触而...  相似文献   

5.
谈《三国演义》中“忠义智勇”的道德观念王志武我是搞《三国演义》教学与研究的,所以许多大学生及读者、观众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后,向我提出不少问题,要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其中提得最多的是如何看待作品中所宣扬的"忠、义、智、勇"这些道德观念的问题。诚然,在...  相似文献   

6.
2002年,一个消息曾让苏州人震惊——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古城即将建造一座现代化的新博物馆。即将落成的新博物馆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狮子林和太平天国忠王府之间,毗邻楼台亭榭、花窗长廊,面对鱼戏莲叶、遍地蕉荫——这个选址予设计的难贝聿铭始终以苏州人自称,儿时的记忆如影随形,苏州的气韵深入骨髓,熔铸成他对故乡难以割舍的亲情,伴其走过大半人生。就某种程度而言,苏州新博物馆的设计,是贝聿铭的荣锦还乡之旅。  相似文献   

7.
唐君毅的人文反思杜维明我感到非常高兴能有这个难得的机缘参加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香港法住文化书院和宜宾地区行政公署合办的第二届唐君毅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我有幸在中学时代便曾亲聆唐先生的教诲。50年代,他曾应台湾"东方人文学会"的邀请到台北来讲学。有一次...  相似文献   

8.
杨东方 《寻根》2006,(5):57-61
明清之际获得秀才资格的好处,学人谈了很多,如吴晗在《明代的科举情况和绅士特权》中就指出可以享受免役等特权(收入《灯下集》,三联书店,1960年版)。但获得秀才的投资却鲜见人研究,学人不得已涉及这个问题时,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泛泛而谈。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史料有很大关系。前者的资料在史学典籍中保存较多,研究起来不成问题;后者在史学典籍中保存较少,  相似文献   

9.
移孝为忠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东汉以前,儒学多主孝而从忠,认为孝优于忠,孝重于忠。提出居家若孝悌,在朝必公忠。《孝经》把孝提升为先王的至德要道,提升为天经地义的做人准则。其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故以孝事君则忠,  相似文献   

10.
天人之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线龚杰汉代著名思想家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本传)这里,以穷究天人之学作为在学术上成家立派的最基本的条件。在司马迁看来,天人之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究天人之际","际",就是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寿麻之国”今何在胡远鹏在千古"奇书"《山海经》中,曾提到一个名叫"寿麻"的国家。《大荒西经》有云:"有寿麻之国。……寿麻立正无景,疾呼无响。爱有大暑,不可以往。"这"寿麻之国"是今何处,数十年来,一直众说纷坛。"寿麻",郭沫若在《驳实庵字说》认为指...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法的指导思想──中谢德萍"中"即是道,道是客观真理,这是哲学范畴内的问题。"中"是人们正确看待世界的方式方法,在方法艺术上,"中"就是"善处",就是恰到好处,或者说适度,这个"度"就是指导方法的思想。一、"中"是中国优秀传统的思想文化孔子在《论...  相似文献   

13.
自成立之日起便是共和制国家的美国,在19世纪中期确实出现过一位鲜为人知的"皇帝",而且这位皇帝的身份也得到了美国政府某种形式上的认可。这位人称"诺顿一世"的美国皇帝曾下令解散美国国会,还曾提议建立“国联”。他生前大起大落、饱受嘲弄,死后却备受礼遇、极尽哀荣。那么,这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美国皇帝”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相似文献   

14.
论杨朱思想及其与先秦诸子的关系黄海德杨朱是先秦时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主要思想及其学派,在战国前期和中期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据《孟子》记载,当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思想,孟子曾大声疾呼"距杨、墨"。《庄子·徐无鬼》亦言,...  相似文献   

15.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我所理解的实践的“爱国主义”王靖华"爱国主义"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有国家存在,就会有、也一定需要"爱国主义"。从古到今,各国各民族的爱国主义诗篇光彩夺目。如今在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  相似文献   

16.
“先立乎其大者”钱逊人生途中,有多方面的需求,有种种问题,区分其轻重大小,摆对其位置,是建立健全人生的一大问题。中国古人对此十分重视,有许多好意见,可资借鉴。孟子曾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他所说的"大者",是指道德心性修养和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竹与中国文化葛山竹,挺拔多姿,秀逸清雅,自古以来,它倍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的赞美诗;清代书法家李也咏道:"有竹人不俗,无兰室自馨。"我国人民对竹有着特殊感情,其养竹、用竹的历史极为悠...  相似文献   

18.
宋之问告变考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之问告变考补张锡厚唐代诗人宋之问以其"研练精切,稳顺声势"的"律诗"①著称於世,在唐初诗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幸的是,他在政治上攀附权贵,谄事显要,曾两遭贬谪,特别是神龙二年(706)发生的驸马都尉王同皎、张仲之等密谋诛杀武三思的事件,两《唐书》...  相似文献   

19.
西晋之"清议"呼籲简析及推论阎步克一西晋之"清议"呼吁西晋初年社会进入短暂统一,似有小康景象;但这仍如业师田馀庆先生所论,这个统一只是个"低层次的统一"。魏晋以来,官僚帝国体制开始呈现衰败和变态,西晋时权贵奢华,士族放诞,法纪松弛,政治萎靡。对此古人...  相似文献   

20.
漫谈东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漫谈东西文化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中国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两句话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既然同是人,当然会有其共同之处。但又不完全正确。这里要说明几句,主要说明东西方是不完全相同的。什么叫"心"呢?这个字的含义比较复杂,一般可以理解为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