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家芸 《师道》2002,(10):20-21
一则故事:小外孙女在悉尼写“书”2001年,我到悉尼探亲,观察外孙女的学习,不时的有意无意询问一些她们学习的情况,引起我的思索,得到一些启发。一天,上小学六年级的外孙女放学回家,一脸正经地对我说:“姥姥,今天您给我一点时间,我要采访您。”“采访我?”这难道是她们的作业?三周以后,外孙女给我看了她的作业———《我的家》。哟,这哪是一篇作文,俨然是一本制作精美的图书。在“前言”里她简述了她们一家什么时候到悉尼居住的,她何时到悉尼小学就读,她的家庭成员等。书的第一章写我———《我的姥姥》。写我出生的艰…  相似文献   

2.
独立语(又称插入语、插说)在句子中不作任何句子成分,也不跟句子结构发生任何关系。独立语虽游离于全句结构之外,但有着独具的修辞作用,表示特定的意义。①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井冈翠竹》) 此例从结构看, “你看,你看”与后面  相似文献   

3.
新大纲指出:“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小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我在执教《梅花魂》一课时,就进行了一些尝试,利用课内外结合,融美、音、语为一体,上成开放型的语文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话题·交流     
余映潮老师运用“阅读交流”的教学方式教学《鹤群翔空》,充分展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艺术手法,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全课的教学,表现出了“话题·交流”这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 首先,教师巧妙设计了“阅读交流”的话题。一堂课的交流一定要有话题,有了话题就有了学生学习与活动的“抓手”。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余老师把这篇课文的教学视点艺术地浓缩在“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  相似文献   

5.
竟·章·竞     
查《现代汉语词典》时,发现“竟”“章”“竞”三个字都收在“立”部,“竟”和“章”还收在“音”部.这是为什么呢?在《说文解字》中,“竟”字收在“音”部,解释为“乐曲尽为竟,从音儿”。段玉裁注释说:“此犹章从音十会意。儿在音下,犹十为数终也,故竟不入儿部。”据此可知“竟”宇由“音”和“儿”两部分组成,本义是奏乐完毕。  相似文献   

6.
晓秋 《语文知识》2002,(10):11-11
乌鸟即乌鸦,在古代诗文中常被提及,这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鸟儿。 唐人韩琮《春愁》诗曰:“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故“金乌”与“玉兔”分别指代日月。此诗意为岁月飞逝,人生易老。由于乌是传说中的神鸟,所以古人把乌鸦当作吉祥与喜庆的符号。如白居易《答元郎中杨员外喜乌见寄》:“南宫鸳鸯地,何忽乌来止?故人锦帐郎,闻乌笑相视。”从这个意义上说,乌鸦与喜鹊属于同一类型的鸟。  相似文献   

7.
“足下”是古代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望.故遁逃走赵。”称燕惠王为“足下”.这是下称上。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称任少卿为“足下”.这是朋友相称。现代汉语“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  相似文献   

8.
师:请大家阅读短文《“始作俑者”辩诬》,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始作俑者”辩诬“始作俑者”一词出于《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为“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译成现代文就是“孔子说:‘最早发明陪葬木偶的人,他没有子孙吧?’”显然,老夫子对以木偶陪葬极其不满,甚至顿足捶胸地诅咒发明这种东西的人断子绝孙。由此“始作俑者”被后世用来指称“带头做坏事的人”。但是,用木偶陪葬真是一件坏事吗?众所周知,在我国奴隶社会,奴隶主死后往往用活人殉葬。从有据可查的考古资料看,商代人殉制度就已盛行,此后历朝历代这种恶习绵延不绝。公元…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秦汉化”部分有一幅《导引图》,而书中字只介绍了华佗和张仲景两位医学家,并未涉及《导引图》。同学们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可能就此认为是华佗的《五禽戏图》。二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放在工作的首位”。《纲要》把健康教育放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几个领域之首,强调教师对幼儿生命状态、生存能力及生命成长的深切关注。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目标必须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实施教育,为幼儿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一、用还原法激活学生兴趣 刘国正先生说:“语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教学中,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课的理解与思考还原成形象逼真的生活场景、生活状态或生活感悟,学生便会忙得“不亦乐乎”,课堂上就会呈现沸沸扬扬的景象。例如学生扮演《变色龙》中善变的奥楚蔑洛夫,  相似文献   

12.
通感也称移觉,是一种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的修辞方法,就是把甲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乙感官上,凭借感觉的相通,启发读者联想,体验客观事物。一般参考书在举例时都会举《荷塘月色》中的一句:  相似文献   

13.
刘勰《心雕龙》的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神思》篇是创作论的总纲。在这一总纲中,刘勰对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一、“思想为妙,神与物游”;二、“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三、创作“灵感”的根因。  相似文献   

14.
由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合演的《昨天·今天·明天》是小品中的精品,获得当年春节联欢晚会小品类一等奖。仔细玩味之余,我发现其中有两句话不妥。一是当崔永元问白云(宋丹丹饰)黑土(赵本山饰)谈恋爱时谁追的谁时,黑土回答:“其实,小崔,你应该有这种眼力,当时,我,用现在的话说,小伙子长得比较帅呆了。白云追的我。”“比较帅呆了”不妥。帅呆了肯定比帅的程度深,也就是非常帅的意思,能说比较非常帅吗?另一处是白云畅想未来时说:“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准备跨世纪。想过去,看今朝,我此起彼伏,于是乎,我冒出个想法。”崔问:“啥想法?”白云回答:“我想写本书。”《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此起彼伏”为: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绵不断。人怎么能此起彼伏呢?大概是说心情很不平静,像潮水一样此起彼伏吧。  相似文献   

15.
《语文知识》2001年第9期《<昨天·今天·明天>中的语病》一文指出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有两处语病:第一, “小伙子长得比较帅呆了”为“限制多余”;第二, “我此起彼伏”为“搭配不当”。笔者认为这不是小品的语病,相反,它是小品的幽默之所在,是作者主动的修辞  相似文献   

16.
本栏目编发的是一组“理论+实践+评论”(即“三合一”)的综合稿。第一篇,陶老师通过三个教例,从理论上阐述了自己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即“活与实”、“激与创”。第二篇,陶老师以“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思路为例,进一步阐明在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第三篇是金老师对陶老师的教学观、教学实践的点评,强调了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合一”综合稿为首次编发,但愿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说明”是一种实用性相当强的体。《中学语教学大纲》对该体的教学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一体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8.
一、检查背诵情况。二、研讨问题。〔鉴赏性讨论〕提问:晋武帝看了《陈情表》后,备受感动,不仅欣然准奏,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它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生1:李密自幼与祖母相依为命,现祖母已是风烛残年,生命垂危,李密尽孝,理所当然。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是有良知的人肯定会为他的孝举所感动,何况是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晋武帝。生2:李密巧于心计,他写《陈》可谓是煞费苦心,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经过精心雕饰的,开篇以凄楚哀婉的笔调叙述自己的身世是他设下的情感圈套,结果使善感的晋武帝不自觉地往里钻,从而…  相似文献   

19.
在18世纪的多数思想家为科技理性摇旗呐喊、倡导人类要充分享用一切文明成果时,卢梭即从人生存的角度对科学和艺术进行反思。卢梭先于康德提出“人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命题,显示了他对人的问题的深切关注。而这一人学思想反映到艺术哲学领域,必然体现为标榜伦理、崇尚自然和张扬浪漫的文艺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张秋华 《师道》2005,(6):27-28
比较中德两国的作教学,有很多不同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的作教学对我国大有可借鉴处。下面是录于德国《现代德语》“说写综合训练”中的一则作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