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十七年"的主流意识形态力图通过文艺为新政权、新社会和广大人民构建出一个想象的历史共同场域,以便简洁、有力、高效地构建起新中国执政党统治的史实合法性和逻辑真理性的科学本质."十七年"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几大普泛性叙事策略,就是两性私爱被组织进民族/阶级解放的宏大政治话语中不同的具体方式.主要体现为叙事方法上对人物情爱故事的典型化的裁剪和组合,和叙事伦理上对作为战争深层动力的个体爱欲的政治化置换.这种以集体战争语法与个体情爱语义的叙事互动,同时也是个体私己情爱欲望被意识形态所规训的话语痕迹.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虽然大多是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但在规定的意识形态内,从小说文本里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革命叙事,也不仅仅是英雄叙事,还有潜隐在文本话语体系里的“怨恨”叙事。这种怨恨叙事主要通过革命群众对苦难的回忆,对压迫的控诉,以及对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1949年到1966年十七年间,中国大陆小说有一个广阔的潜在话语空间,但这潜在的话语空间由于意识形态的缘故被完全封闭。在严格的叙事框架内,小说以各种艺术形式努力切近新时代,并形成了史诗、传奇和日常生活这三种“书写中国”的基本叙事格局。本文着重探讨这三种书写形式各自内在的叙事机制,且认为史诗、传奇和日常生活这三种叙事基本反映了十七年小说描述“新历史图景”时的复杂情形,亦生动地体现着雅俗流变在十七年时期的断代图景。  相似文献   

4.
受主流政治话语影响,"十七年"的女性小说主要描述"爱情———革命"对立中女性解放与成长的故事,但在革命叙事中仍然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体现出从主流话语向女性话语裂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金庸小说在武侠叙事之外,还有一个言情叙事的存在。其作品通过言情叙事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从情爱本质的拷问中展示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情侣们携手江湖还表现了金庸小说对诗意生存理想的追寻。小说中丰富的言情话语已经构成情爱诗学。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叙事问题上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性".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逻辑等方面都表现出对古代白话小说的继承与改造:一方面古代白话小说传统的运用使革命意识形态获得了有效的传达;另一方面古代白话小说传统自身的特性使它溢出革命意识形态的规范而拥有了自身的存在意义,革命意识形态对其表现出规范与制约.在革命与传统的二重奏中,二者交相呼应而又互相抗争,形成了当代文学叙事的新传统,这一传统又潜在影响了至今的某些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抗日小说又称十七年革命通俗小说,它是当时革命历史小说的一部分。十七年抗日小说在对传奇英雄革命的身体叙事的同时,也对两种类型的反革命的身体进行书写,一类是民族罪人形象,包括汉奸、特务、叛徒形象,另一类是日本侵略者形象。从对两种反面形象的身体叙事中可以看出身体承载的政治、阶级、民族等复杂意义,反动的身体被打上文化政治学的色彩,成为被规训的身体叙事。  相似文献   

8.
1949-1966年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中,在革命叙事主导话语之外,存在着非主流的、边缘性话事,本分析这种话语,并指出它在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年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中,在革命叙事主导话语之外,存在着非主19491966流的、边缘性话语,本文分析这种话语,并指出它在文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小说创作在情节的安排、结构的设计、形象的塑造及叙述方式的选择上都存在着一种“革命主题整合感性生活”的倾向,这种倾向一方面使其完成了特定的意识形态使命,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其话语含蕴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1.
17年时期(1949-1966年)的革命历史小说通常以传奇叙事演绎无产阶级革命崇高理想。传奇叙事在这个历史阶段处于两难位置:传奇叙事极大地弘扬了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培养了人民对革命的自豪感;但因为英雄们传奇性的过分膨胀也导致小说对革命意识形态的偏离。在当时的革命历史小说中,传奇叙事并不是一种被提倡的文学想像方式,而是一种被规范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丁玲革命 恋爱小说中,革命的叙述话语对恋爱的叙述话语构成压制,但表面的压制之下,奔涌着性别潜流,表现在女性性征情欲的鲜明张扬和女性对自己命运的主体把握及女性性别意识的自觉萌发等方面,基于此,即便是革命 恋爱的小说也浓墨重彩着丁玲的性别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从性别角度对“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进行解读,可以揭示中国传统性政治权力关系在现代革命叙事的存在和背景原因,并且可以探究文本中强权话语的运用及其革命政治与性政治重合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们把"革命话语"看做是新时期文学的某种"元话语",那么,王蒙的《蝴蝶》在某种程度上将被视为这种"元话语"的教科书;王蒙在《蝴蝶》中所展现出来的这种革命话语体现在作家对主人公张思远的情爱结构、父子关系二个隐性层面的叙述上;在某种程度上,革命话语在新时期初期的小说中再次成为一种"显学",隐喻了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主体重建的一种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三家巷》中占很大篇幅的爱情描写虽然是为革命主题服务的,但出版后仍备受批评。爱情故事与革命主题的联合一方面与叙事人对材料的处理有关,另一方面与具体语境的接纳程度有关,而语境的变化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正因为50年代的具体语境已经无法为两者的联合提供合理的依据,《三家巷》中的爱情讲述才为批评家所诟病,但这恰恰成为中国文学现代性复杂特质的文本呈现。  相似文献   

16.
“革命 恋爱”是“革命 恋爱”小说的深层结构。革命与恋爱在文本中有两种倾斜,即在篇幅上对恋爱的叙述多于对革命的描绘,在价值取舍上强调革命而忽视恋爱。革命与恋爱表现出三种关系,即矛盾冲突关系、相辅相成关系和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生不逢时的《三家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细读《三家巷》的基础上,从不合时宜的成长小说、爱情与政治的纠缠、五四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关系等三个角度,揭示十七年和新时期的意识形态结构与文学创作之间复杂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初期小说开始勇敢跨越小说的爱情写作的"禁区",并随时代变迁呈现出差异性书写,从简单抽象的概念化走向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将从封建观念与经济条件束缚同美好婚恋理想的磨合,城乡户籍制度规约下感情的两难选择,对古典式爱情婚姻的向往和追求与爱国主义情结融合以及以青年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