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既然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形式,人类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都离不开,那么,作为两种思维方式都兼有的新闻工作,在其实践过程中,也必然离不开想象。试想,如果没有“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怎能将新近发生的事实变成语言文字传播出去呢?新华社记者阎吾采写的消息《战后谅山》中的这最后一段:“记者在谅山敌军的一些阵地上,看  相似文献   

2.
既然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形式,人类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都离不开,那么,作为两种思维方式都兼有的新闻工作,在其实践过程中,也必然离不开想象。试想,如果没有“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怎能将新近发生的事实变成语言文字传播出去呢?新华社记者阎吾采写的消息《战后谅山》中的这最后一段:“记者在谅山敌军的一些阵地上,看到所有的日历都没有翻到2月28日的,有的翻到了2月27日,可以想到,他们刚把日历翻过了26日那一页,就被我军打得丧魂落魄,再没有能往下翻了。”这段可谓精彩的“豹尾”之作,受到新闻界较高评价。那么,有没有人指责消息中“可以想到,……”这一句,是属于记者的想象而犯禁条、不真实呢?并没有。  相似文献   

3.
走进新时代,又过记者节。我在畅想:记者,为大千世界画像,自己又该是啥模样?翻开马克思主义经典:纷纭社会,不外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新闻,是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是反映“基础”的。由此而言,风云变幻的时代,才是记者形象鬼斧神工的雕塑师。今天,与时俱进的宏图伟业,塑造出的好记者应该像什么———好记者像天真的孩童。是的,孩童,最爱探究世界的一切奥秘。触摸新鲜的世界,我们拒绝麻木。在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地之一九寨沟,也有游人拖着不屑的腔调说:“没意思。”其实,真正“没意思”的是人的慵懒昏沉。当今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  相似文献   

4.
新闻写作中运用形象思维,其意义在于写“活”,给受众以真实感、形象感、现场感、亲切感。形象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表现既不是形象加思维,也不是思维加形象,而是形象化了的思维,思维化了的形象。它要以生活的真实为前提,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新闻作品中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在新闻写作中如何运用形象思维呢? 首先要求作者在采访活动中观察要细。要认真观察采访现场的一切情景,观察采访对象的一举一动,掌握更直接、更真实、更有把握的“独家细节”。著名记者黄钢在回忆他早年在延安当记者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写作是一种相当“绞脑汁”的艰苦劳动。在新闻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新闻记者的思维活动特点是怎样的? 人们知道,文学创作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而哲学思考和科学研究则主要运用逻辑思维(也叫抽象思维)。那末新闻写作主要用哪一种思维方式呢? 十九世纪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  相似文献   

6.
直觉思维不像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那样为人们所熟知。其实,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一样,都是科学思维的基本类型之一,长期以来,直觉思维以其神秘而独特魅力而受到青睐,科技史上有许多重大的难题,往往都是在直觉思维的顿悟中,奇迹般地得到解决的。那么,直觉思维的本质和特征是怎样的?它和记者的通讯报道写作实践有着怎样的联系?报刊记者怎样才能获得“灵感”和“顿悟”呢?直觉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心理学辞典解释,直觉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直觉像是思维的感觉,人们通过感官的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可是用直觉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岁末年底,报纸上“送温暖”报道渐渐多了起来。但我发现,多年来,“送温暖”照片似乎都是一个样子:“送温暖”的领导一手端着慰问物品,面向镜头,一脸笑意,作深情慰问状。而被慰问者双手捧着慰问物品,感激地看着领导。照片中,领导大都是“正面形象”,而被慰问者多是“侧面形象”。我就禁不住想,“送温暖”的照片为啥年年一样?记者们为什么就不能换个角度呢?记者可能会抱怨:拍摄“送温暖”照片,多是奉命行事,而且往往要“突出领导”,也只能那样拍。但是为什么每张照片都拍成那个样子呢?这一是记者有了固定思维模式,虽然镜头里的人不一样,但也不…  相似文献   

8.
在一场成功的新闻直播中,现场记者是这场直播的“眼睛”和“亮点”,一名出色的现场记者,通过鲜活生动的现场报道,对新闻事件展开采访,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思维,吸引观众不离开、不换频道;相反,一名能力欠佳的现场记者的不到位表现,会让观众失去观看的兴趣。新闻直播活动对现场记者的能力都有哪些基本要求呢?现场记者通过哪些方法来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9.
记者:我提的问题是如何增加报道的信息量。 教授:那么,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量,然后再说如何增加信息量的问题,好吗? 记者:那么,在科学的信息理论里,“信息”到底指什么呢? 教授:传播学的权威人物,美国人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在他们合著的《传播学概论》中说:“凡是在一定情况下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  相似文献   

10.
报纸不能停留在仅仅报道客观事实这种静态思维活动方式上,还应从分析事实、解释缘由着手,向读者提供独到的见解。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变静态思维活动方式为动态思维活动方式。新闻记者怎样才能由静态思维活动方式向动态思维活动方式转变呢?笔者体会,以下四个转变是首要的: 一是转变新闻价值观念。以前,我们新闻记者的思维活动是同计划经济体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很多是“政治性的经济新闻”,农业报道唱“四季歌”,工商业报道也唱“四季歌”。年复一年,记者的思维活动就形成了静态思维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采访的长期实践中,对怎样当好一名称职的记者有着切身的感触,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则是一名记者必须要迈过的“门槛”。记者的“眼界”作为一名党报的记者,其“眼界”的宽广与深邃,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洞察事件的缜密,是做好本职工作首要的基本功或必备的第一职业要素。为什么呢?道理很浅显,这就是:记者的采访要通过其眼睛的观察去获得新闻线索,经过眼睛的扫描去发现问题的症结,通过眼睛的透视去探寻事件的根底。因此说,一名称职记者的眼睛,就像一个刚刚懂事孩童的眼睛,对世间任何事物都倍感新奇,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小事都觉得格外的新颖,对所经…  相似文献   

12.
信息灵通,这是做好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信息灵通,是指记者或通讯员对负责报道分工范围内,乃至社会上发生或出现的带有“新闻味”的种种新鲜事和新的思想动向等等,了解得迅速及时。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写道:“消息(即信息)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没有通过消息来源得来情况,记者就无法活动。”那么,怎样广泛掌握新闻信息呢?总结中外一些记者的经验,主要有四条渠道: 一、从各种书面材料中掌握信息。记者和通讯  相似文献   

13.
谈文积萃     
人的思维活动如果从根本上来分类,就有形象的思维和逻辑的思维。形象的思维是回忆、想像,逻辑的思维是判断、推理。艺术家靠形象的思维;科学家靠逻辑  相似文献   

14.
一、记者求异思维的界说什么是求异思维呢?吉尔福特曾将它定义为:从所绘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依据这个定义,我们对记者的求异思维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界说:记者在思维过程中,突破已有规范,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扩散,从多方面寻找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记者的求异思维。举个例子:1986年9月10日的羊城晚报曾刊登了一篇广州市委书记许世杰乘机亲历记,内容是说机上  相似文献   

15.
现场短新闻的生命和魅力在于能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短,只是篇幅方向的要求,现场感才是它的特征和本质。既要短又要有现场感,无疑对记者驾驭文字的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记者应从哪些方面练基本功呢?笔者认为起码应掌握以下三点: 一、善于运用“白描”的技法。“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像,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衬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鲁迅先生说过“白描”并没有什么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即可。我认为这是白描的精神所在。如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我三十万  相似文献   

16.
应当说,这既是一个老题目,又是一个新题目。过去把记者叫“跑新闻”的,前些年新闻界还研讨过一阵“脚板底下出新闻”的问题,都涉及这个主题。为什么又说它是新题目呢?目前,有的记者认为新闻不用“跑”也能“泡”出来。到哪里“泡”呢?这样的记者不是“泡”会议,就是“泡”剪彩;不是“泡”宾馆,就是“泡”机关……如此浮在上面,有  相似文献   

17.
换一个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要改革,报纸在革新,竞争日趋激烈,记者怎么办?想到几点粗浅之见,略陈于下。一近日偶见一篇介绍作家陈建功的文章,说他有“三换”,即“换一个活法,换一个想法,换一个写法”,目的是“对社会、人生提供新的理解”。我们当记者的是否也需要“换”个什么呢?我想,应该换一个思维方式。照理说,记者的思想应该是最活跃、最不保守、最富于变化的,而我们的现状如何呢?我的估计,比文学艺术界要落后许多。最近几年来,文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段,从文艺观念到研究方法,出现了“全方位的跃动”。比较起来,记者从采访到写作,其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写作方法几十年来改变不大,老套套,老路数,老格局,老手段,依旧陈陈相因,逐渐形成一种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8.
提起美学,许多人觉得陌生。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每个人都在追求美。谁没有爱美之心呢?问题是人们往往缺乏发现美的能力,大哲学家弗洛伊德说过:“美学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事物才被认为是美的。”还说:没有美,“文明就不能发展。”新闻工作者肩负着反映美好事物、促进文明建设的重任。如果对美缺乏敏感,是当不好记者的。下面着重谈一谈几个美学原则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问题。美感或快感的基本点之一,是事物“本身的整体美”,或者说是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离开了形象,美  相似文献   

19.
对记者型主持人的素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说,记者型主持人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主持人的新类型,是对主持人要求更高更适应电视发展的主持人类型。“记者型节目主持人”也就是说,这个人首先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然后是“记者型”的非架式主持人或播报式主持人,也就是记者的角色。由于身兼记者与主持人的双重职责,因而,就素质和要求而言,也比其他类型的主持人要高出一筹。  相似文献   

20.
“正确导向”、“主题深刻”、“大局意识”对记者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有无这些因素是决定作品质量高下的前提条件。但是如果只有这些,或者作者“直白”这些,根本不考虑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这种没人理睬的“新闻作品”有什么意义呢?故而,记者采写新闻理应将导向、主题、大局内化于思维中,更要将“可读性”落实在笔下。取材具体、生动、形象,“小镜头聚焦”,是使新闻“可读”的手法之一。《莱钢日报》对此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试举两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