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对新浪微博"网络辟谣"账号的307条微博谣言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微博谣言的内容类型、情绪类型及话语焦点,试图洞悉当前社会公众的深层次社会心理。分析发现,社会生活类谣言比例最高;其次为情绪类型(主要是敌意型和恐惧型);愿望型谣言最少。焦点人物中,普通公众占比最高,其次是党政军机构的工作人员。分裂与焦虑的情绪在社会蔓延,隐含潜在的阶层分裂风险,形成新的社会共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情绪在谣言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期研究关注的是广义上的情绪,涵盖了认知、感受和行动,后来的研究关注狭义的情绪。早期研究注意危机情境下人们传播谣言时的丰富心理反应,焦虑仅仅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后来的研究专注于焦虑和谣言传播之间的关系。基于现代情绪心理学的理论,结合谣言研究的相关成果,这里围绕狭义的情绪感受,延伸至广义情绪,以食品安全谣言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网络问卷调查方法,对情绪在谣言传播中的可能性作用做了调查。结果发现:认知上,人们的情境认知使得人们对谣言的传播总体上非常理解,并采取"宁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高度预防原则;一个人知道的谣言越多,或越认为是真的,越可能传播谣言。情绪感受上,一个人对情境的情绪感受越多,越可能传播谣言;谣言在一个人心里引起的情绪越多,越可能传播谣言。具体地说,对情境感到愤怒或生气、恐惧或害怕、伤心的人越多,谣言可能会被传播得更多;对谣言信息感到恨、担忧、焦虑、愤怒或生气的人越多,谣言越可能被进一步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3.
王虎  宁雪文 《东南传播》2018,(6):103-106
微信的混合式传播特征使其容易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谣言的自我净化难度非常大,甚至会引发公共情绪共振与舆情危机。本文选取微信官方辟谣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在2015-2017年发布的30起微信谣言事件为研究样本,指出微信谣言具有信源模糊、话题集中、视觉性元素强等普遍特征,并进一步探析微信谣言的心理动因及强关系传播、"中介化"效果对微信谣言的传播影响,以此提出选择多元化辟谣路径、增强公众科学理性与沟通理性以及健全法律法规等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秦艺轩 《今传媒》2016,(1):70-71
由于微信独特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特征,一经上线就受到广大用户的支持,然而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新的信息源的同时,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谣言传播渠道,同时,由于微信具有深社交、强关系、精传播的特点,导致网络谣言通过微信朋友圈向更大范围扩散,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谣言的危害.本文就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微信的传播特征入手,分析网络谣言在微信中的形成要素,探索阻断网络谣言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路径,维护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相似文献   

5.
王颖 《出版广角》2016,(7):73-75
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信社交软件,在给人们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为谣言的诞生提供了温床.本文通过分析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及微信辟谣的困境,进而探索遏制微信谣言传播的方法,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的微信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产生于人类开始出现时,一直到当代社会,成为人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内容。由于现代社会网络的发展,谣言传播的介质更加多元,在这其中,主要以社交类应用传播为主。本文主要针对谣言在微信、微博中的传播方式、特点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赵前卫 《今传媒》2014,(12):16-17
移动互联时代,微信与微博成为最常用的两大社交应用和信息获取平台,但在微信和微博中谣言传播泛滥,污染传播生态,影响正常信息获取与社会交往。本文从平台属性、用户关系、信息内容、平台开放度、信息甄别机制五个方面,比较了微信与微博的信息传播差异,在此基础上,从谣言的内容、谣言传播效果、辟谣机制三个方面比较微信和微博中的谣言传播。  相似文献   

8.
微信作为自媒体时代一款热门的即时通讯软件,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谣言传播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渠道。本文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来分析微信谣言的产生原因,并从长效机制、法律法规、监管力度、媒介素养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微信谣言的治理对策,以期更好地防范和治理微信谣言。  相似文献   

9.
王冰  李磊 《青年记者》2020,(8):37-38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具有公共信息传播平台和公共话语空间属性的微信成为民众信息供给、话题讨论、诉求表达和情绪宣泄的重要渠道。但在关于疫情的信息洪流中,各类微信谣言夹杂在事实与真相中泥沙俱下,成为舆论场上的噪音、杂音,干扰了疫情的防控,加剧了民众的恐慌,甚至可能引发舆情次生灾害。如何有效治理微信谣言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如今,微信获得了广泛的使用,而正是由于微信里的消息五花八门,它也成为了谣言的新温床。广泛传播的微信谣言往往会误导公众的生活方式、破坏政府名誉、制造社会恐慌,具有相当大的危害。而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同时又是信息控制和传播的治理主体,其在治理谣言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众利益等方面担负着不容推卸的责任。目前,政府通过发起专项整治行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开通政务微信等措施治理微信谣言,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政府加强微信谣言治理方面,应当强化其主导地位,同时完善社会协同治理机制,全面提高微信用户媒介素养,从而更好地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谣言治理。  相似文献   

11.
马缘园 《新闻世界》2014,(10):134-135
微信是一款即时通讯应用软件。随着微信的迅猛发展,加强微信传播内容的管理,监测微信谣言、及时辟谣追责成为当下一项重要任务。微信谣言具有隐蔽、封闭传播的特征,建立完善的微信辟谣机制,形成"五位一体"的辟谣方阵,树立"双微互动"的治理思路,可以有效的进行微信谣言防治。  相似文献   

12.
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①指在没有事实基础上被凭空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进行传播的消息.微信食品安全类谣言指借助微信平台生产传播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谣言.食品安全类谣言借助微信平台,不仅污染了网络生态,还对现实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食品安全类谣言为何选择微信 2014年12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联合微信、宏博知微推出的《“谣言”分析报告(第一期)》显示,食品安全类谣言占所有微信谣言数量的38%,居第二位(第一为人身安全类谣言,占51%).食品安全类谣言在微信的盛行与微信的特性和传播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13.
如今,在"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建构完善的同时,健康类谣言泛滥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移动社交网络,尤其是微信和微博这两大社交平台,将传统社交模式下的链状传播和簇状传播变革为树状或放射状传播,以及相关内容很多涉及民众最基本的需求,健康类谣言引发民众对于公共卫生及个人健康领域的恐慌与焦虑事件屡见不鲜。由此,健康类谣言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造成了互联网秩序的混乱、污染了网络环境,还扰乱了公共秩序,给许多个人及其家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健康和财产损失。如今,虽然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建立或加入健康辟谣团队,但不少微信和微博用户依然饱受健康类谣言的困扰,获取科学的健康信息的诉求日益膨胀与其愿望得不到有效满足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以传播学视角为主,辅以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健康类谣言传播效果的影响机制和治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朱颖  李嘉碧 《今传媒》2016,(8):8-10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风险源之一。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微信公众号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本文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谣言的产生原因和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治理谣言主体的不同,提出微信公众号谣言治理的内部及外部两种路径,以期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治理和危机传播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5.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形态,凭借着社交私密化、信息传递迅速、互动共享便捷等特点倍受用户青睐,作为伴生,谣言也走入大众视野。媒介分析是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内容之一,本文试在媒介分析视阈下探究谣言何以在微信中传播,从传播方式,传播的及时性、持久性,受众参与程度四个方面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6.
微信朋友圈既具备了中国社会传统圈子文化以血缘和差序格局为主的社会关系特质,同时又将新兴的网络虚拟关系引入其中,形成了特有的“圈子”文化.谣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潜舆论,其在微信中的传播呈现出易盲从、效果强、广度小、开放性差的新特征.谣言在微信中的传播可以归纳为圈内传播、圈子间传播和线上、线下交叉传播三种传播模式,其表现出来的传播新特性亟须得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谣言大量传播造成负面影响,成为与病毒疫情并列的信息疫情。网络谣言的大范围传播离不开受众的转发,影响疫情期间网络谣言转发的因素需要深入探讨。本文选取新浪微博的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谣言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内容特性及传播者特性两个维度,探讨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谣言转发的因素。研究发现,微博内容的谣言类型、情绪、图像、内容标签使用和博主的粉丝数量,是影响谣言转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微博谣言多发,不仅扰乱人心,且影响社会稳定。为更好地提高网民的辨别能力,笔者总结了微博谣言语言使用的特点:词语方面,主要选择能激起民众恐慌、不满、愤怒或反感情绪的敏感词语;为博眼球、骗爱心,利用新闻事件、公众人物,与民众生命安危相关的词语。句子方面,一般句子短小,短句较多;有些微博谣言的句子,有模板化倾向,句式基本一致,雷同、程式化强。微博谣言中使用的修辞主要有夸张、反语等,总量不多。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谣言的认知情况和处理方式,探求遏制微信朋友圈谣言在大学生中传播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发展健康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型社交媒体之一的微信,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微信中传播的大量谣言,误导受众的社会认知,也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环境.本文从谣言传播主体、谣言主题、谣言话语表述三个方面分析微信谣言的特点,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微信谣言,有效防范微信谣言的生成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