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环境、培训服务人员、构建管理组织,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乡村经济增收、美好乡村风貌建设等问题,二者间相互联系、相互耦合、交叉渗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芜湖县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美丽乡村"要求达到"四个美",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发展乡村旅游是对推进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芜湖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具备良好的交通区位、文化资源、产业政策和客源市场等优势,同时也存在旅游市场影响力小、景点品位不突出、开发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在建设美丽乡村中芜湖县应采取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合作、科学合理编制旅游规划、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打造休闲旅游精品等措施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为以“美丽乡村”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指导下,洛阳市栾川县政府部门应采取加强引导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特色培育和文化品位,提升服务品质等措施以促进栾川乡村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4.
慢理念主导下的慢旅游,以体现旅游者个体的自由、创造和发展为目的,强调深度旅游体验,追求旅游品质,改变了人们对旅游本质的认知和理解。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拥有良好自然生态条件、丰厚传统文化内涵及慢节奏生活方式的美丽乡村,具备了建设慢旅游目的地的诸种条件。而在美丽乡村建设慢旅游目的地,对现代旅游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美丽乡村建设和慢旅游目的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社会中,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持续提升,大众更加热衷于旅游活动.乡村由于生态环境优美,民俗风情丰富而成为现代旅游热点,乡村旅游模式也随之形成.新型乡村旅游突破运输业、服务业、花卉业等产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在美丽乡村视角下,通过分析西部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重点探讨其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西部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社会中,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持续提升,大众更加热衷于旅游活动.乡村由于生态环境优美,民俗风情丰富而成为现代旅游热点,乡村旅游模式也随之形成.新型乡村旅游突破运输业、服务业、花卉业等产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在美丽乡村视角下,通过分析西部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重点探讨其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西部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乡村作为一个相对微观的区域,其旅游需求旺盛,具有实现全域旅游的先天优势,且全域化发展也能改善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原真性缺失等不良现状。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落后乡村通过科学规划首先实现新农村建设,而后进行文化提升,重塑乡情建设美丽乡村,最后建设"村景合一"大景区完成乡村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品牌化发展模式。对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而言,科学规划是骨肉,乡村文化是灵魂,移步即景是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论证企慕情境理论用于分析游客旅游动因的可行性,基于企慕情境理论设计游客乡村旅游期望调查问卷,梳理调查问卷,针对豫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动力系统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互相有效改善的各种力量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总和,而整个耦合动力系统是由集散机制的集聚力和扩散力、市场机制的推动力和拉动力、调控机制的促进力和抑制力构成。其中,六大力量在耦合的驱动、状态和响应三大阶段的主导作用也不尽相同,由于动力组合模式不同,形成自然耦合型、市场主导耦合型、政策主导耦合型、产业主导耦合型和逆向耦合型五种主要的耦合类型。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要根据实际耦合状态类型选择不同路径。  相似文献   

10.
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也适应了城市居民向往乡村美丽的风景、幽雅的环境、浓厚的乡俗的生活.乡村旅游虽然在全国迅速发展,且初具规模,但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老景区(点)的旅游相比还处在低水平的阶段.乡村旅游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制约了其旅游业的发展,原因有多方面的,但核心是忽视了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缺乏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乡村旅游人才群体.  相似文献   

11.
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着眼点,是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正是这一决策的具体体现,虽然美丽乡村建设已形成了一些特色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甘肃省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分析,得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着眼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2.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当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同质化倾向突出、缺乏乡土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基础设施落实等问题。龙胜各族自治县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背景下,竞相清洁村寨,推进"生态立县"战略,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盘活乡村旅游资源,走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乡村旅游肩负"旅游产业扶贫"重任,又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促进河北省乡村旅游向休闲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分析了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主要有乡村旅游产品由过去单一的食宿接待模式向田园综合体、旅游小镇、休闲农业、精品民宿等多业态转变,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多元化等;剖析了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文化挖掘少、开发雷同、人才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从文化升级、产品升级、制度转型3个方面提出了河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风民俗及乡土文化为载体,以满足观光休闲、娱乐度假、购物体验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正在走向现代化,可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在逐渐消失。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认识及国内乡村旅游现状的反思,提出回归乡村性的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研究了通过发展度假旅游来建设美丽乡村的理论与实践,以发展乡村度假旅游的成功典范——德清莫干山的"洋家乐"为例,重点探讨了其乡村度假旅游的发展模式,及影响乡村度假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针对美丽乡村视角下乡村度假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模式选择:需求导向开发、专业化经营与产品理念塑造。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的文化功能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乡村旅游是城市旅游者"回归传统"、追寻异域文化以达到怡情、增长知识目的的活动.文章通过对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分析,指出乡村旅游具有展示城市文化生活、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及激励教育等功能.应该努力发挥乡村旅游积极的文化功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和内在统一性,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文章通过对黄山市11 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旅游村进行实地调研,从经济贡献、社会文化贡献、生态环境贡献三个方面研究了黄山市乡村旅游对美好乡村建设的贡献效应.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发展对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是促进皖南区域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衣业产业化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也适应了城市居民向往乡村美丽的风景、幽雅的环境、浓厚的乡俗的生活。乡村旅游虽然在全国迅速发展,且初具规模,但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老景区(点)的旅游相比还处在低水平的阶段。乡村旅游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制约了其旅游业的发展,原因有多方面的,但核心是忽视了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缺乏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乡村旅游人才群体。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向乡村蔓延,再加上大规模的社会流动,造成了农村本位性价值的失落和乡村性的弱化。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着力点和必然趋势。但是,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突出其乡村性,建出农村自己的特色,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要做到这一点,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乡村性认知与保护。  相似文献   

20.
生态发展是焕发乡村活力的重要支撑点。基于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文献,对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促进乡村生态发展更好地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近年来,乡村生态研究关键词呈现出“多点共现”的网状结构特点,前沿热点集中于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发展趋势则以绿色发展、生态振兴以及美丽乡村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