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顾青 《精武》2008,(6):40-40
儒、释、道三家均重视人生修养,而修养的方法内容与境界又各有不同。道家讲人生修养以法天地、法自然为不二法门,以明道、悟道、修道及证道为次第功夫,以“人天合一”与宇宙共洪荒为最终目的。强调恪守知行合一,精进不已地做功夫,以求达致终极。  相似文献   

2.
王志远 《武当》2015,(1):23-25
二、慢练出真功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无极者,何?乃静功也。所以太极尺拳的内劲功夫只有在缓慢的接近于"静"的("无极"混沌状态下才能求得,实现"动中求静,缓中求功,静中求内劲"。太极拳以慢生柔,以缓求匀;以慢求稳,以缓求笃;以慢求松,以缓求融;以慢求灵,以缓求活;缓与慢将疏散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劲整合起来,将精气神敛聚起来,从而炼成阴柔之内劲,此即所谓"慢中求功,静态里边大力生"。太极拳"看停似走,看走似停"。势势缓匀,机势相连,每一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的源流,直追道儒两家.太极拳讲静,也是从道儒两家而来。道家有老子所说:清静,为天下正不欲故静,故道教有专门讲静功修炼的《清静经》。儒家同样重视敬静二字,强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孟子同样强调静神养心莫善于寡欲。儒家经典《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宋明两代大儒如周敦颐.如二程(程颐、程颢),如朱熹,如王阳明,皆十分重视静功的修炼朱熹甚至要求弟子半日打坐入静,半日读书朱熹说:动静。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这完全是练功的体会。朱熹解释《大学》中定、静、安、虑四种境界时说:定如水之初定。静则定得来久,物不能扰。处山林亦静,处尘市亦静。安则静者广,无所适而不安。静固安,动亦安,看处甚事,皆安然不扰,安然后以虑。令人心中摇漾不定叠,远能处事否?虑者,思之精审也。人之处事,于丛冗急遽而不错乱,非安不能。王阳明则有这样的练功体会: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清代湘军名将曾国藩同样练静的功夫了得,他曾专门在日记中谈到静字功夫的重要。他说:‘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成为三代后的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学术,皆以儒、道并举。道学是中国古文化的精华所在,亦是太极文化的主体文化。道家主长生,讲炼心养命、冲和虚静、浑圆一气、藏道度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在儒释道兵医五大传统文化支柱中,从主体上孕育、成就并引领了太极拳为哲学拳和文化拳的是道家的《老子》。  相似文献   

5.
陈理胜 《武当》2012,(3):6-9
武当五行养生功是众多武当修炼功法中的一种,仅在武当山道门内秘传。功法分为静功和动功。静功中有站功、坐功和睡功的练法,动功中有龟、蛇、虎、龙、鹤五形的练法。武当养生功的动功是以道家内丹功夫为基础,经过筑基炼气,元气生发,有了内功基础后,对五种形象的动物,象其形,取其意,以自然界珍禽灵兽中的生命规律,服务于自身修炼,达到练骨、练形、练筋、练精、炼气、炼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武当武术的三大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当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瑰宝,她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产生于道教长期追求长生久视的修炼活动中,历经千百年风风雨雨,凝结着无数先贤大德心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兼内外之功融养生与技击为一炉"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她的产生和发展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以养生、修身、防身为目的,以静功、动功相结合的一种内功外拳为形式,  相似文献   

7.
<正>太极拳以太极和阴阳为核心思想。万物都是动静结合,阴阳结合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里讲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静中产生阴、阳,动到了一定程度会变成静,静极又复动,说明这"极"就是动静间的界限。而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动静本身没有绝对明显的界限:你看他在某处动作稍有停顿,但实际上连绵不断;你看他没有止息,但实际做每一个动作时都在静观自己  相似文献   

8.
刘元生 《武当》2013,(2):19-21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注: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太极本无极生,而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注: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拥、捋、挤、按、采、挒、肘、靠、进、  相似文献   

9.
一悟  金诚子  雷鸣 《武当》2013,(11):20-23
太极拳修炼的法门即坐、卧、站、行、用。 坐功 坐功乃道家修炼太极必修之功法。坐功,道日打坐,儒日静坐,佛日坐禅。打坐,人人皆知有其益,小则可以养身,大则可入修士之门。然打坐至相当程度后,则内须静中求动,并非只静而不动也。此与太极拳之动中求静,意味相似。  相似文献   

10.
武式太极拳桩功,是提高太极功夫必修之功法,分为定步站桩与活步桩功两种。定站桩是利用静态方式来修炼,站桩是静中求动,以静求整,以静培势,以静易身。站桩是静态的知己功夫,而活步桩功是利用静态桩功所练出的自身坚韧的支撑力及静态浑圆力,融入动态桩功的练习。活步桩功是以太极拳十三条身法(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裹裆、护肫、腾挪、闪战、气沉丹田、尾闾正中、虚实分清)为基准,五行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及多种劲道变化随势而生。,  相似文献   

11.
王志远 《武当》2005,(4):19-22
"变易物体之位置,或动体进行之方向曰动。保存或维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静"。动有机而静有势。"机者,朕兆、动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也。势者,形态。静势,静而已形无有之趋者也"。太极拳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动静互为其根,以静而成势,以动而成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古书云:"静属阴,动属阳。世上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偏阴偏阳为之疾,一阴一阳谓之道。"即是说,动静即是阴阳,阴阳即是动  相似文献   

12.
李派太极拳四字密要(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子宇 《武当》2003,(4):10-12
张三丰祖师在《太极十要诀》中指出:“学太极拳为人道之基。”这就是说,太极修炼当以行拳练形起步,从练己练有开始,建立强固的命功基础。这样从动功而静功,从有为而无为尽修其性,方为动极归静、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活而不顽的真次序。欲得太极拳精髓,须明太极妙理。故三丰祖师又曰:“故传我太极  相似文献   

13.
顾留馨 《武当》2013,(3):14-17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注:所谓太极,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实际上是指无极生太极,就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意思。从无到有,就是阴阳的根据。"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一阴一阳,刚柔相济的拳术。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注: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一分为阴,一分为阳,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认为,以往对以静养生的理解不够准确。从而对道家以静养生的含义进行了深入分析。按照道家哲学的动静观,道家养生思想的核心以及道家养生术势的特点和要求,应将道家以静养生思想之静理解为先天状态,以静养生的思想就是指通过后天努力而返回先天状态的修炼以养护生命之意。如此理解道家以静养生主张才更加准确和全面。  相似文献   

15.
顾新法 《武当》2011,(5):34-35
我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民警练太极拳,部分学员掌握了太极推手的功夫,在突遭袭击时,采用了太极方式屡屡化险为夷,他们深有体会地讲:"遇到动手时,太极还真管用。"但是,社会上常有人讲,太极拳"慢腾腾,软绵绵",用于健身还可  相似文献   

16.
卢艳彬 《武当》2013,(7):29-31
蹬、踢、摩、探、踩,是八卦掌拧旋走转中脚下的五种劲,是八卦掌功夫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五劲"作用下,走转中以空入定,以定生慧,以慧生意,以意带形,动中生静,静中养气,动中炼气,以气帅形,以神帅气,充分展示出八卦掌以阴阳为体,以刚柔为用之功。  相似文献   

17.
柔力太极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研发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运动项目,本文阐释了柔力太极球运动所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德经》中的思想智慧,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反者道之动”的主旨是“反其道而行之”,是道家高明的思维方式,柔力太极球运动主动迎球、欲进先退、上下相成、左右相照的运动方式正以此为思想根源;(2)“柔弱胜刚强”是“反者道之动”的具体体现,是道家独特辩证法的体现,这正是柔力太极球运动以柔化力、以柔克刚的运动行为的思想根源;(3)道家哲学以“无为”为方法论的总原则,其最终目的却是“有为”,即“无不为”,柔力太极球运动的每一个技术动作的接球引化都完全顺着球的运行趋势同向而行,继之根据人体运行趋势完成抛发,这种通过依道而行、顺势而为的运动方式来战胜对方的思想根源正是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无不为”;(4)道家哲学的起点是“无”,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最终还要回归于“无”,即“复归于无极”,这正是从事柔力太极球运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以无胜有”“空灵无我”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8.
桂金忠 《武当》2013,(6):49-49
一、修炼内丹首先要静1、静与动。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炼丹是用静坐的形式,是外静内动的炼意活动。内动时也是有静有动,心静而气行。老年人体质渐弱,体内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所以老年朋友应以练静功为主,配合太极拳、健身气功,使之动静和谐,符合人体静(阴)动(阳)平衡的道理。以人体阴阳变化的机理而言,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修炼内丹术的功友应辩证施功。2、静与松。静,保持心神安宁贯穿于练功的全过  相似文献   

19.
周颂南 《武当》2012,(9):52
"练功不收功,不如不练功"。可见收功是整个练功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有必要谈谈收功的知识及注意事项。一、收功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功法,不论是静功、动功或动静结合功,都应有预备式和收功式。初练者应按功法中收功要求认真去做,从实践中体会到,收功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顺动静逐渐化。因为人体练功由静转动或动转静,是个逐步适应的转化过程,一下子走上动静的两个极端,是不符合人体生理规律的。练静功收功时  相似文献   

20.
战争,贵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然而太极拳的精髓,也充分体现知己知彼的功夫。以柔克刚是人们对于太极的最初印象,欲拒还迎、有虚有实、刚柔相济、虚实渗透、这才是太极拳的妙手;以静制动,一招一式之间,樯橹灰飞烟灭,方能凸显大师风范。北京体育大学有一位柴云龙就是这样一位"太极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