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深受"五四"新文学深刻影响的一代作家和在抗日洪流中参加革命的战士,如何处理"文学主体性"与"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关系,始终是孙犁难以选择又不得不选择的难题。他积极遵命,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于民族解放事业,同时也没有放弃对新文学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作为文学工作者和编辑,孙犁起初尝试以"化大众"的方式促进文学的"大众化",引导业余作者"阅读""理解"新文学,进而"参与创作",有意识地将民间艺术审美原则融入新文学审美原则,为新文学发展不断注入活力。解放区作家中,"遵命与坚守之间"的精神历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忽视或强调其中任何一点,都会造成对作家理解上的偏颇,也正因此,孙犁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茅盾新文学发端期的文学思想及文学理论著述,包含着明显的社会革命的诉求,集中体现了"五四"时期"人生派"理论主张,表现出了显著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论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新文学由"五四"时期"人的文学"向左翼"革命文学"逐渐转变的某些内在轨迹,对发端期新文学现实主义潮流的涌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他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建树和文学批评活动,为新文学现实主义流派的理论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苏雪林是五四时期女性新文学作家的代表者之一。由于诸种原因,她在这一时期的新文学创作并没有得到如冰心等同时代女作家那样足够的重视与发掘。具体说来,可分为"女高师"时期、赴法留学时期和归国后短暂的"《语丝》时期"三个阶段。这些创作均具有比较明显的"五四"特点,对于重构苏雪林作为五四女作家的身份和她的新文学创作的整体性及全面了解苏雪林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渊源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贾大山的小说经历了从"文学工具论"下的民间伦理书写到五四启蒙伦理与民间伦理结合形成的启蒙叙事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审美特点。在贾大山的文学世界中,"民间伦理"作为一种价值融入到新文学传统的启蒙叙事,成为它的补充。贾大山虽然摆脱了国家抒情体制下写政治、写政策的主旋律文学成规,但依然坚守着五四新文学的"主旋律",他是孙犁开创的河北文学启蒙叙事流脉中的重要作家,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参与了新国民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贵州的新文学是起步较晚的。五四时期只有省外的黔籍作家蹇先艾和谢六逸比较活跃,他们积极从事新文学活动,写了不少作品和文学论著。五四时期在贵州境内还没有公开出版的新文学报刊,就连公开出版的报纸也极少,较有影响的是军阀势力控制的《贵州公报》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学作家中不少人在五四落潮以后重新进行古诗词创作,表面上看没有什么现代性,甚至有复古的嫌疑,而事实上,新文学作家重新开始创作古诗词是一个现代性事件:一从现代古诗词自身来说,它们已经具有了现代新质,其内容和五四时期的新诗内容的现代新质具有共同性。新文学作家创作的古诗词从诗词本身来说已经不同于传统古诗词,它们已经开始了形式、情感和审美的现代变革。二从新文学作家创作古诗词这一事件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性事件,对现代新诗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五四以后,"人"的发现使儿童从成人的玩偶和附属中解放了出来,儿童开始进入新文学者们的创作视域,由此出现了一批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是五四后第一个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的儿童文学作品至今仍受追捧;丰子恺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站在"儿童崇拜"的立场进行儿童题材创作的文学家。他们的儿童散文创作在写作立场、文本挖掘重点、抒情言说方式都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感伤是“五四”新文学的精神胎记。在写实派、浪漫派和现代派的创作中,感伤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表征和审美特质。“五四”新文学中感伤情感涵蕴的精神向度是现代意识觉醒的表征,其情感主题的生成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由此形成“五四”新文学感伤情感的独特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是“五四”新诗开拓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长诗《毁灭》.在诗坛上发生过重大影响。一九二五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在创作上逐渐转向散文。由于他在新文学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先后写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开创时期的“五四”文学,是由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批评等多种原素构成的。那要“毁坏铁屋子”的“呐喊”小说和继之而起的同类作品;那情真意新的白话诗篇和登上它们顶峰的“女神”之歌,构成了“五四”新文学形象创作上的一元。它们有幼稚的,有成功的。但其创作的总体,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瑰宝。作为“五四”新文学结构中另一元素的文学理论批评的成果,相形之下就较为逊色。这虽然说基本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