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著作宏富蜚聲海內外學術界的張舜徽先生,新近又問世了兩部宏篇巨著:一是他四十歲以前寫的未出版過的書稿的結集《舊學輯存》,三大册,九十多萬字;一是他花了三年時間到七十六歲完成的《中華人民通史》,也是三大册,共一百多萬字。從時間和年齡的跨度上講,這兩部書恰好向人們展示出一位一輩子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而辛勤耕耘的學者形象。  相似文献   

2.
景海峰 《中国文化》2021,(1):439-441
陳建(號清瀾,1497-1567)是明代中後期頗爲異類的一位思想家,主要活動在正德、嘉靖年間,這正是社會激蕩、思潮紛起、學術多彩而開始下沉於民間的時代.作爲一個中下層的士人,陳建在功業方面可以說乏善可陳,其一生的主要成就便是著書立說.他的著作大多完成於四十八歲辭官歸隱之後,主要的有三部.《學蔀通辨》,在心學盛行之時,辨...  相似文献   

3.
王寧  倪復賢 《中国文化》2006,(1):146-150
一沈家本是清末最負盛名的法學家。他從24歲入清朝刑部任職,43歲殿試中進士後正式得官,前後在刑部司職三十年之久。1902年,62歲的沈家本被起用為清王朝頗有權勢的修訂法律大臣,同時官至刑部右、左侍郎、大理院正卿、法部右、左侍郎……他既因深厚的古代文獻功底而有條件潜心研  相似文献   

4.
楊天石 《中国文化》2006,3(2):86-95
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者曾通過多條渠道和中國政府聯系,企圖以“和談”的方式取得其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日方派出人員,或屬於軍部系統,或為外務省官員,或為與中國有傳統關係的“民間人士”。但是,也有一個特別的例外,這就是燕京大學校長、美國人司徒雷登。從1938年到1941年,司徒雷登受日本人之托,多次出入武漢、重慶,會見中國當時的最高領導人蔣介石。有關資料,不僅真實地反映出抗戰期間中日秘密外交的發展歷史,也真實地反映出日本侵略者從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到窮蹙困窘的沒落歷程。  相似文献   

5.
于光遠 《中国文化》2006,(1):187-194
前些日子《萬象》上發表了我的一篇《曹汝霖是我的親戚》,今天再來寫一篇“曹雪芹是我的校友”。姓曹的同我有緣。下過我和這兩個姓曹的的“社 會關係”,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曹汝霖是近代人, 從時間上我能與他接觸,我下到一歲的時候,母親告 訴我,曹汝霖還抱過我一次呢。他是我的親戚,這一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前,香港著名學者饒宗颐先生爲了編纂一部工具書,與作者父女通信59封。《甲骨文通檢》系列自1983年至1999年,15年時間完成了五部分册這些信不僅见證了那個峙代學者的理想與堅守,以及編書背後所發生的故事,更讓我們深深懷念那個逝去的歲月,那些人的真誠情懷,  相似文献   

7.
一 引子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的守臺、內渡,堪稱唐景崧(字維卿)一生最重要的大事之一,當時的輿論和後來的學術界,對此事的評價始終以否定和批評為主,但也一直存在着争議.身為唐氏孫女婿的陳寅恪,雖然并不專門研治晚清史,對於這一敏感話題還是留下了一些言行的碎片.我曾將這些碎片攢連在一起,藉以凸顯陳氏勉力維護傳統倫理的良苦用心,肯定其不掩其真、不喪其實的職業操守.  相似文献   

8.
陳寅恪先生一生屬意於學問,不旁騖,惜時如金.他概不擔任一切行政職務和承擔任何與學問無關的事務性工作.他任史語所第一組主任純屬挂名,實際領導工作都是所長傅斯年兼任了.  相似文献   

9.
賀昌群(1903-1973)字藏雲,四川馬邊人,著名歷史學家.曾就讀於滬江大學,後任職於商務印書館,抗戰期間任浙江大學、中央大學教授,1949年之後任南京圖書館館長、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副館長等職.先生治學範圍涉及宋元戲曲、中西交通史、敦煌學等領域,著有《元曲概論》、《漢簡釋文初稿》等. 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有賀昌群與吕叔湘、李小緣先生之間書信多封,這些書信作於1943年,為我們了解以上幾位先生之間的交往,以及先生治學等情况均有參考價值.  相似文献   

10.
秦燕春 《中国文化》2006,2(2):110-125
一,歷史想像的交響當我們回眸歷史的視綫回閃到上一個“世紀之交”,正當清末民初幾十年間,一個詭異的文化現象居然曾經馳騁江湖,“無報不談明末事”:本來早已成為歷史記憶的“晚明”的事件與人物,突然間又被反復重提。上至滿清王朝政府,下至市井細民百姓,更勿庸提及掌控着當時話語霸權與發聲渠道的新、舊知識人,從朝廷議案到報刊雜志,從建祠立廟到戲劇演出,其參與人數之眾多,言說方式之差異,講述內容之分歧,都足以使得這一時期的“晚明想像”成為一場全民參與的話語盛宴。  相似文献   

11.
祁小春 《中国文化》2006,(1):195-218
一、緒言《太平御覽》三六二引何法盛《晉中興書》: 咸和元年,當征蘇峻。司徒導欲出王舒為外援,及更拜為撫軍將軍會稽内史,秩中三千石。舒上疏以父名會,不得作會稽。朝議以字同音異,於禮無嫌。舒陳音雖異而字同,乞换他郡。於是改會為郃[原注:古會切]。舒不得已就職。《晉書》卷七十六王舒傳也有相似記載。這條 數據告訴我們:王羲之的堂叔伯父王舒被朝廷任命 為會稽內史時,曾拒絕赴任,要求改授,理由是“會稽”地名犯其父“王會”名諱。朝廷認為二“會”字同音異,并無大妨。王舒則認為字音雖異  相似文献   

12.
雖清宗室弘旿嘗稱己對《紅樓夢》的態度是"不欲一見,恐其中有礙語",然多數紅迷却甚難發現此書中有政治上極其敏感的内容。本文透過小説中虚擬故事與清代真實史事間的特殊對應,發現曹雪芹於第六十三回所鋪陳的情節當中,很巧妙地作賤其最大仇家塞楞額和胤禛(他倆乃導致曹頫遭革職抄家的主要罪魁)。他先透過在老太妃國喪期間薙頭之芳官,影射乾隆十三年孝賢皇后國喪時亦違制薙髪之塞楞額(遭抄家賜死),并以幫芳官改名"耶律雄奴"之舉對塞楞額加以貶損。次用賈敬服丹藥暴卒故事中的幾條"草蛇灰綫"(其中還耙梳出因逾禮參加俞姓石匠會葬而遭免職的雪芹長輩友人陳浩),來對照并揭開其仇讎雍正帝隱晦且荒謬的死因。接着大篇幅記賈敬子孫輩在國孝、家孝期間的不倫醜態,以間接譏刺胤禛一家。由於文中所耙梳出的幾件與故事布局密切呼應的史實,其當事人皆與曹家有特殊淵源,知其很可能就是作者在創作時的重要素材,而絶難可全歸諸巧合。前人或因不嫻曹雪芹的家史背景,又不解其置入性寫法,遂錯認相關叙事乃屬"敗筆"!  相似文献   

13.
馬一浮的學術思想,最著名的論點是"六藝該攝一切學術".這是他的一貫思想,很早他就有撰寫<六藝論>的設想,但集中講論,則是1938年在江西的泰和,為浙江大學師生開設國學講座.竺可楨校長1936年為聘請馬先生到浙大講學費盡了心力,而終無所成.但僅僅一年之後,他的願望就輕松地實現了,而且不是他主動去請馬一浮,而是馬先生自動找上門來--當然不單是為講學,同時也希望暫時與浙江大學師生一起流亡避寇.  相似文献   

14.
由於繼嗣涉及宗族、財產、政治等多個方面,除皇室與民間外,此一問題更受到清前期各個層次的儒家士人學者的關注。經學家的争論主要集中在大小宗宗法如何延績、是否爲無後者立嗣及是否爲殤子立嗣上。而身爲地方大員的胡季堂關心的則是所在地區的民風與社會穩定,并通過上疏來增加大清律例的條文以化民成俗。至於底層的儒家官僚,由於受個人思想及所判案件獨特性的影響,在判案時更加靈活,體現了律例、禮制與人情間的張力。但不論是經學争論、大臣奏議,還是判案瓛書,其對於民間實際立嗣行爲的改變都很有限。其根源可能在於清代士人與民間社會的隔膜,而這又是時代政治環境影響的結果。  相似文献   

15.
正六年了,楊德炎先生那微笑的臉龐時常浮上我的腦際。我經常和朋友談論起他,與大家一起爲他唏噓感嘆。這位著名的出版家、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剛剛退休,就急急地走了。他是學者,但沒有寫下什麼著作;他德語、英語俱佳,卻沒有留下什麼譯著;他做了一輩子編輯出版,卻沒有來得及總結自己的職業生涯。眾人都說,太可惜了。他爲人作嫁一輩子,剛有機會爲自己量體裁衣的時候,天妒良才,仁者下壽。然而,他對出版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像商務印書館的前輩張元濟、王雲五一樣,他的業績將被記錄在中國現代出版史上。更加令人懷念的是他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世傳董小宛(董白,字小宛,一字青蓮,1624-1660)入清宫,迄今并無定論。近百年來參與討論的學者,主要包括孟森、陳垣、鄧之誠、陳寅恪、高陽等,其中孟森持否定態度,陳垣、鄧之誠、陳寅恪實際持肯定態度,高陽持肯定態度。筆者今使用相關原始文獻證據材料,以期解决此一問题。這些文獻材料,均出自順治十三年至十七年世傳董小宛入清宫時入值内廷之文武職官、入住皇城内西苑之傳法僧  相似文献   

17.
一 關於《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1873年4月,尼采到拜羅伊特做客瓦格納家,帶去了一部謄寫好的文稿,題為《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據瓦格納夫人柯西瑪在日記中記載,尼采在瓦格納的家庭聚會上宣讀了這部稿子,分兩次讀完.這是一本尚未完成的書的草稿,尼采自己在當時的一封信中談到這部稿子時説:"這整個東西距合格的書的形式還很遠,我將不斷鞭策自己,還須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嘗試再次——同一題目的第四次——寫作.我曾被迫為此目的進行極為特殊的研究,甚至無畏地涉獵數學、力學、化學原子理論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過對曹雪芹繪畫生活、内務府旗人身份以及從梵蒂岡圖書館所見之"兩蝶一蜂牽牛花圖"、"茄子茄花圖"、"墨蝶紅牡丹圖"的考察,指出曹雪芹通曉中西繪畫技法,其中西洋畫法可能受到了同時在内務府如意館供職多年的郎世寧的影響,并體現在曹雪芹關於"迷筆"、"用光"的畫論中。而這些"曹雪芽畫論"作爲《廢藝齋集稿》的部分殘稿,其存在的可能性與合理性對於論證《廢藝齋集稿》的真實性有重要意義。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2015,(2):232-235
魯迅自述:“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①這就是他祖父周介孚所歷的被定了“斬監侯”罪名的浙江“科場案”,致使他“家裹還有四五十畝水田”的家產,變賣得“幾乎什麽也没有了”。說來正可謂歷史的巧合。這一年,長於魯迅四歲的王國維(1877-1927),剛於上年(十六歲)考中秀才,首次趕上了在杭州舉行的“鄉試”,并且經由他父親王乃譽的日記,爲我  相似文献   

20.
一 剛送走季羡林、任繼愈兩先生,就傳來了久居澳大利亞的柳存仁先生逝世的消息.時間是2009年八月十三日上午十一時十五分,終年九十二歲.不久前剛收到他的信,告以體内有積水,足部微腫,嘗住院療治.他還爲無大礙而釋然呢.信的落款時間爲七月十六日,距他遠行只有二十餘天.而信封上接收局的郵戳,則爲2009年八月九日,是他不幸而逝的前三天.由於此信的内容殊爲珍貴,兹特全文抄錄出來以饗讀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