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象外圜中"本自《二十四诗品》,王夫之引而申之,以此作为诗中"景象"的美感要求:"圜中"即诗中所绘之"景象","象外"即诗中未言之"情感",诗歌应由"圜中"而至"象外"。为论证这一观点,王夫之引入了画论中"咫尺有万里之势"的说法,意在借上乘画作中"以实见虚""以少见多""以有限表现无限"的"生势"过程,来阐明诗歌中"无字处皆其意"的"势"之生成过程。画论与诗论,在"超以象外"的层面上达到一种美学的契合。这实际是对"象外圜中"说的"诗画合一"式阐释。王夫之对"象外圜中"说的阐说,开启了内视觉的维度,这对厘清古典诗论中"诗中有画"的内涵,乃至重新认识其现代意义,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端緒生氣浩漾天地簡,導引道道湍流,搏合團圑洄淵.萬化之生生實情,誠可謂曲成而渾成.屈伸往復以移换,盈虚剥復而代謝,此乃相舆曲成也;以顺逆反襯、委曲互形之勢交替成全.復歸生命根柢源泉,采汲能量、復與生意,此乃自兩渾成也;循自反之路以復本復元,由渾全自足而重開生面."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静,静曰復命."( 《老子》十六章)"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易·復·彖傳》)船山先生以陽動之端爲天地心,本諸"反復其道"之旨,力辟止息於静之論,"天地之心,無一息而不動,無一息而非復".①"復",一身而兼陰静之歸根舆陽動之發端,故其返樸抱一的虚静,實蘊蓄滋萌待興的動能和生機.幽明動静,環復無已.終始剥復之幾,周還往復之道,反本復始、復興重生之勢,由此孕孳而絡繹攢簇的生命意象;倘以"復"爲環中,均可給予聯類取譬的圜視.環中者,萬象澴流由以循環反復的中樞也;圜視者,周覧流觀而旁通曲暢也.②即乎轉换之際、轉化之機以比象觀復,自當深入曰月推移、風雲往還的時境縈曲,而匯歸於周徧萬有的元氣渾涵和生意包孕.  相似文献   

3.
古今馒头考     
正"馒"字指"馒头"这一食品,并无异议。但馒头古今含义不同,各地内涵有异。"馒"是一个后起字,不仅甲骨文、金文、小篆中无"馒"字,严格说来隶书中也无"馒"字,在隶书流行的汉代,尚无馒头之名,故西汉史游《急就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均无"馒"字。  相似文献   

4.
人生十倫     
正導言(一)中西價值觀的衝突錢穆先生有一部著作《人生十論》。本文所講"人生十倫",可以說是十大倫理關保或十大價值關保,即個體價值舆社會、國家、世界、傅統等價值源的十種關保。個體是"小我",社會、國家、世界等則是"大我",本文講述小我舆大我的關保(也涉及小我舆自我的關保),目的在於說明個體價值的源泉,即自我價值實现的途径,實際上也是在說明個體存在實现人生意羲的途径。所有的講述都涉及人生觀、世界靓舆價值觀。什麼是"價值觀",至今仍然有許多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5.
人類文化的多元性,是原始和早期農耕社會對人類的恩賜.因為信息的往還等於零,所以人們在一定的、不變的地域中生活,至於文化的產生,它依據的是自然的合目的性,當這樣或那樣舆大自然的目的相侔時,便會留下彌足珍惜的文化,這文化除體現自然的目的而外,包含着人類自身的目的和需求.由於每一個族群所見、所知、所愛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於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多元的文化,在世界遥遠的上古即已存在於人間.每一個族群,都有自己的一偏之見,所以文化往往在偏見中成長,這種偏見越烈,則其文化的獨立性越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經由中西哲學的宏觀對比,指出華人文化傳統所重視的在“生生之德”,是“天地人交與參贊而成的總體”,而强調人與世界的相互迎向下,而着重在真存實感的根源性感通,而其内聖外王的架構,亦須得置於此來理解。這一生生之德的傳統,它强調的是“我與你”,這樣的主體互動感通、和合爲一。相對而言,西方文化主流傳統所重視的是經由一“主體的對象化活動”對於客觀對象的確認,人之做爲理性的動物,經由“我與你”這樣的存在樣式,而開啓其主智的傳統:再者,作者指出西方神秘主義傳統和中國的生息感通的傳統雖亦有其可會通處,但因爲理性的樣式不同,其中亦自有其異同。又西方近代哲學自笛卡兒(R.Descartes)標識出“我思故我在”以來,便轉而形成一外顯的理智主義傳統,這可以説是西方現代性的起源。經由對比性的思考,我們可以衡定中國哲學中的人文主義和西方哲學中的人本主義之異同。最後,作者指出“覺知”是從“意識之前”到“意識所及”的過程,“覺知”不只涉及於方法論,而且是存有論的問題;吾人經由“覺知”,穿破表象、進到實象,即此實象即是本體。如此之覺知,是一根源性的、實存的、感通的契入,這便是生生之德、存在的道德真實感的“仁”。...  相似文献   

7.
獨立性易(1596-1672)是明清之際中日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其雖在黄檗宗隱元隆琦座下出家,却并非黄檗宗僧一語可以道盡。滿清入侵後,獨立性易失去家國,東渡扶桑,不得已出家爲僧。雖然依上黄檗僧團,却舆僧團相處不睦,屢遭擯斥,四處漂泊。獨必陸易晚年雖也不乏日本真族或文士的青睞,但始終無法定於一地,故而從身體到靈魂,其真真正正可以說是"失去家園的人"(Diaspora)。本文以《天間老人全集》爲基礎,從離散文人地景書寫的角度出發,特别以其故鄉杭州西湖與日本地標富士山爲表徵,就詩歌創作中所呈現的心境加以剖析。富士山是獨立性易筆下能見度最高的異國風景,亦是日本方面最重要的地景表徵,在歌咏富士山的作品中,獨立性易巧妙的寄托個人的期待舆想望。而西湖之於獨立性易而言,既是故鄉自然風光的象徵,也是人文薈革精華所聚,一方面寄托對於故國的想念,其價值觀與世界觀亦回互交織,與其說是西湖的傳种摩寫,毋寧說是獨立性易個人內心風景的呈现。在近世東亞文化交流史上,獨立性易的重要性已有一定的評價,通過本文,在重新認識離散知識人獨立性易的同時,對於重新省視近世東亞文化交流中政治認同、地城、文化種種不同思想力量的交互作用也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編後     
正中國傅統文化研究中,有一長期被忽略的問题,即這一古老的文化結構中的創新機制何在?就價値理念的層面而言,也許從狂狷和中行兩粗價值理念的關保中,能能夠窥得一些端倪。孔子税:"不得中行而舆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論語·子路》)孔子的這一思想,在春秋時期應具有革新的甚或革命的意羲。本来在人的質性品格的取向上,孔子主張以中道爲期許、以中庸爲常行、以中立爲強矯、以中行爲至道。但他的這一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春秋時期,并不行於時。相傳爲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的《中庸》,頻繁引錄孔子的原話,一則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二則曰:"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所以孔子非常失望地承認:"道之  相似文献   

9.
李澤厚 《中国文化》2011,(2):201-207
这是清理旧物时发现的一份残稿。与今观点有异有同。已无发表价值,但一些朋友坚主保存,拟付丙丁者竟转而成铅字,可自笑也矣。当年稚态可掬,大雅君子谅之。覩物感怀,半个世纪就这样过去了,又不免自叹长进太少也。  相似文献   

10.
在遭遇"詩的風險與機會"之時刻,在面對"不可能的命名"這一使命之時,德里達和德吉之間的關係,讓柏拉圖虚構的"由來已久的詩哲之争"偃旗息鼓。德里達的解構哲學和德吉的哲學解構面對着一種絶對的責任,一種不可能的責任,即爲他者之名、對他者之名、以他者之名詩意地見證他者之獨一無二的呼唤。無論在哪種意義上,Salute都是一種責任行爲,喻指面對他人、朝向他人以及爲着他人擔負起一種絶對的責任。所以,命名就是致意亦是拯救,還是責任以及回應。命名的詩學或者行動的詩學同時運行在命名、簽名和行動三個層面上,而指向了存在、他者和上帝。  相似文献   

11.
十八世紀是法國耶穌會士主導西方"北京經驗"的時代.不管從來京耶穌會士的人數及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考處,還是從留下有關"北京經驗"文獻材料所占的分量估衡,法國耶穌會士在西方來京人士中均占有優勢.同其它國家傳教士舆羅爲教廷的密切關係相對有别,法國耶穌會士從其1700年成立傳教區以來,就自成一體,保持着自己内部比較密切的組織關係和通訊聯系.本文主要以法國 《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以下簡稱《書簡集》)爲考察對象,探討這一文本所展示的法國耶穌會士豐富的"北京經驗".誠如法國學者德爾尼所説:"這些書簡目前仍未失掉其重要意義.首先,它們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而且也是中國在十八世紀曾對歐洲施加過巨大影響的見證."①歐洲學者對這些歷史材料頗爲重視,許多學者投入這項課題研究,詹嘉玲指出:"在歐洲保留下來的數量大得驚人的資料(它們在中國本土却很稀少,也很難得到),使之成爲一項整個歐洲大陸範國内的課題.這些檔案也形成了有關中國最古老的西文文獻特藏."②由於語言的障礙和材料的缺乏,現有的中文研究成果相對薄弱,中國學者最早專門研究這些文獻的是閻宗臨先生,他早年在法國撰寫的博士論文《杜赫德的著作及其研究》,③對《中華帝國全志》和《書簡集》有較爲系統的研究和較多的利用.近期張國剛的 《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争——明清傳教士舆中西文化交流》、張西平的 《歐洲早期漢學史——中西文化交流舆西方漢學的與起》兩書亦闢有專節探討、研究《中華帝國志》和《 書簡集》,④篇幅相對比較簡略.其它相關成果多集中於法國耶穌會士舆中西文化交流(特别是科技交流).⑤本文限於篇幅,主要發掘和解讀《書簡集》舆北京有關的材料.事實上,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國熱"(Chinoiserie)舆法國耶穌會士在他們書簡、報告中對其"北京經驗"的濃重渲染,有着直接的關係.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回到经学 中国文化近百年来所遭受的严重破坏中,首当其冲并彻底瓦解者乃儒学传统中之经学。宋明心性之学虽也遭致巨大冲击,但仍代有传人,自梁、熊、马、唐、牟传至现代新儒家,心性之学已蔚为大观。经学则不然,自廖平、康有为、崔适。章大炎后无人传承已成绝学。至今,国人已不知经学为何物矣!究其原因,其大者不外以下数端:(一)以章大炎为首之古文学等孔子为诸子,视经学为史学,使经学权威扫地,流风所至,无人再习经学,非特章氏弟子尽为史学家,廖平弟子蒙文通亦为史学家矣。(二)古史辨之钱玄同、顾颉刚不善学康有为…  相似文献   

13.
缘起     
如何在中圃舆西方李衔傅杭之简架起理解的橘棵?如何使中团肇南以更加有效的方式逆入世界擎衔封韶?道些都是我们装涸人在哈佛罩曹之爵的聚曾中晴常对骗的括题。渔逢$l]萝溪先生来此出席研豺含,我在交歌中提及我们一些旱召感受。到先生富即钓我祖撤大家将自己的艘含拆褚龄文字,邃有下面逼粗短文的彦生。自五·四以来,比较束西方之简制度、社含、乃至文化、普俗等各方面的差具,一道是最吸引中圃知藏界的韶题。封龄我们遏一批已近不惑之年的 "中青年"留覃生来貌,在西方鬃曹敷年,感受最深的也爵业不是人们翘常津津梁道的哈莱姆的育民窟或扭钓四十二大街的杠瞪医留下的文化震撼,而是舆我们在中圃接受的一套擎衔教育具有相常逼另lJ的西方翠衔傅杭和治李方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隱的<錦瑟>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篇.在中國,所謂名篇的含義就是誰都説不清它是什么意思.關於這首詩,各種各樣的説法大概有一二十種.有以爲悼亡者,有解以咏物者,有釋爲諷喻者,有歸於自傷者,有釋作哀時者,有謂爲暗戀者,有視爲集序者,有疑爲思鄉者①.但諸家之説皆爲鈎沉史料、稽考史實,試圖由復原詩之背景來尋繹詩之主旨,乃至以詩篇爲斷片,以背景爲主旨,最終也都是無充足理由的推理,亦即猜測.  相似文献   

15.
引言 现代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是人类的一种适应体系,它涉及人类的三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心理上的关系.丧葬礼仪作为每个民族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即文化的一部分,它也是伴随着人类对生活的适应而产生的,是每个民族独具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中外文化交流》2014,(7):18-19
中国曲艺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艺术,是中国百戏之母。曲艺包括什么?凭什么在中国土地留传日久?曲艺有着怎样的魅力?谁让曲艺随时代而进,伴生活而兴?曲艺怎样采集民族前行的情趣跃然说唱之中?请在中国相声大师姜昆《中国曲艺艺术魅力》讲座中笑听答案。姜昆在美国常青藤联盟之路的曲艺讲堂,正是一次走出去的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17.
文學教育是文學研究的基石,本文以《程千帆古詩講録》的編纂爲契機,從中提煉出針對當下文學教育和文學研究之弊的策略,即强調語文學和文學理論是兩個缺一不可的工具。透過對傳統文論的再認識和再提升,在尋求更好的文學教育的同時,促使閲讀活動越來越專注和廣泛,越來越有接受力和抵抗力,從而成爲一項人文主義基本價值的實踐。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古代的君主一般称为“皇”、“帝”、“王”等。而人们通常不太了解,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君主一般被称为“后”。例如,《韩非子·五蠹》中有:“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句中的“夏后”即“夏王”之意。  相似文献   

19.
<正>当我们读到郭庆藩所撰的《庄子集释》时,细心之人会遇到一个难题,这个难题是由《逍遥游》的一个段落引起的,原文如下:"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  相似文献   

20.
“文化讬命”与中国现代学术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國現代學術以何時為開端?歷史學界通常把1840年鴉片戰争至1919年五四運動,稱為中國歷史的近代時期,而以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為現代時期。但學術史和文化史的分期也以此為依據,不容易解释清末民初以來的許多文化現象。用政治事變來例同學術文化變遷,反映不出學術文化本身的嬗變規律。實際上,中國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型,可以追溯到晚清的经今文學運動,現代學術的種子即埋藏其中。但今文學運動本身还不具有現代學術的特徵。1898年嚴復發表《論治學治事宜分二途》,1902年梁啓超發表《論學術之势力左右世界》和《新史學》,1904年王國維發表《紅樓夢評論》,現代學術思想和學術规範得到比較集中的體現。因此中國現代學術發端的時間,應為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交;標誌是承認學術具有独立之價值,並在研究中開始吸收西方現代的觀念和方法;代表人物是嚴復、梁啓超、王國維等,而尤以王国維扮演着現代學術開山祖的角色。王國維1927年自沉於颐和園魚藻軒,社會上異說異是,察察為揣。惟史學家陳寅恪能够從文化興衰和一代學者的命运的角度,對王氏的死因给以正解。包括王、陳在内的中國現代学者中的大師巨子,聲聞顯晦或有所殊異,但与本民族的文化共同着命运,欲以學術為宗基“承續先哲將墜之业”,同為一代文化所託命之人則一。他們的學術流向包涵着省察傳统和回應西學兩個方面,既不忘記本民族的地位,又能够做到与世界文化對話交流,為中國現代學術奠立了難能可貴的傳统。但中國現代學術的發展仍然困難重重。就學者的主觀认知而言,有四重障蔽應予以破除。第一、學術是手段还是目的;第二、“有用之學”舆“無用之學”;第三、中學和西學之争;第四、新旧古今之辨。這四個問题所以產生,主要是中國傳统學術一向缺少學術独立的傳統,特别是“經世致用”之說束縛了人們的頭腦,使人們忽視學問本身的独立價值。王國維、梁啓超等現代學術的開聞人物,為破除這四重障蔽曾作出巨大努力,可是時至今日,也不能說此一問题已獲致完全解決。任公先生說:“就純粹的學者之见地論之,只當問成為學不成為學,不必問有用与無用,非如此則學問不能独立,不能發达。”又說:“為學問而學問,斷不以學問供學問以外之手段,故其性耿介,其志專一,雖苦不周於世用,然每一時代文化之進展,必賴有此等人。”信哉斯言。學術之求得独立,首先還要有独立的學者。四重障蔽不能破除,宜乎中國現代學者難於安身立命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