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科学大众》2011,(12):8-9
诺贝尔一生最大的发明是炸药。有人说,如果没有诺贝尔的发明,世界上也许套少些战争.少些人流血牺牲。 除了炸药的发明外,诺贝尔还特“诺见尔奖”留给了后世。每年12月10日,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都会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届时,瑞典国王会颁发奖牌和奖金给获奖者。全世界的人都以获得“诺贝尔奖”为至高无上的荣誉,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科学奖(Nobel Prizes)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年度科学大奖.自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诺贝尔科学奖紧密地伴随着10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每一次奖励都相当于确立了一座科学的里程碑.由于诺贝尔科学奖有明确的获奖标准、严格的提名和遴选程序以及百年来公认的权威性和高额奖金,诺贝尔科学奖无疑代表了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在诺贝尔奖百年诞辰之际,笔者谨撰此短文介绍诺贝尔奖的设立、诺贝尔基金会的组织结构、评选标准和获奖成果,并试图探讨100年来诺贝尔奖及获奖者对现代科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诺贝尔奖从1901年颁发到现在已经有115年的历史。诺贝尔奖的来历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于1895年11月27日,在巴黎签署遗嘱,将其遗产的一部分创立诺贝尔基金,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每年奖励那些在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化学、文学和世界和平5项领域中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和对社会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编者絮语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迄今,已经走过100个年头。百年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的研究项目,对世界科学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期刊发特稿《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百年回顾与展望》,以飨读者。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五”计划建议,这是顺应时代进步要求的体现。本期的“专家论坛”栏目,我们刊载了赵营波同志的文章《用新的方式编制、审议“十五”规划》,文章以大协调学的研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年科技》2004,(1):31-31
诺贝尔奖是用瑞典炸药发明家诺贝尔的遗产成立的,自一九○一年开始颁授。诺贝尔规定,其奖项只可以授与“在前一年曾令人类获益最大”的人。获奖者不乏如爱因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一生曾获350项发明专利。他临终时留下遗嘱:将遗产927万美元作为基金存入银行,以其利息分别奖给对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在近一百年的诺贝尔奖历史中,诺贝尔的声望日益增高,被人们公认为是全球最崇高、含金量最高而且荣誉最大的综合性奖。不过,即使这样,我们也能感受到诺贝尔科学奖中的不和谐音。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奖是对那些作出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学者的最佳褒奖了。在每一块奖章背后,都有着许多故事以及人物,而获奖者只是作为其中代表,领取了这一奖项。我们在此对2010年度获取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的原理及意义进行解说,让大家能更深入地进入科学家们获得丰收的世界。此外,还有常被称作"搞笑诺贝尔奖"的Ig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每年在诺贝尔奖颁发之前,组织者会在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场对诺贝尔奖进行无厘头模仿以及致敬。他们的评选标准为:"乍一看好笑,却又引人深思"的十大成就。评委中不乏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而且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成为了第一位诺贝尔奖及Ig诺贝尔奖双料得主,他曾于2000年因磁悬浮青蛙的实验获得后者。我们相信,只有当科学研究成为一种乐趣、生命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功名之争,诺贝尔奖才会真正出现在我们中间。  相似文献   

8.
正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发以来,绝大部分获奖者都把这一奖项视为无上的荣誉和成就,感激不尽,甚至受宠若惊,但还是有一些获奖者拒绝接受诺贝尔奖。不过,事实上,真正拒绝诺贝尔奖的人几乎为零,就连被人们视为真心实意和死心踏地拒绝诺贝尔奖的萨特,也并非真正拒绝诺贝尔奖。迪伦的拒绝游戏  相似文献   

9.
2001年12月10日,对于世界科技界来说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向200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文学奖、化学奖、生理或医学奖和经济学奖的13名得主颁发了证书、金质奖章和奖金支票。这13位获奖者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不仅摘取了科学的最高荣誉,而且正好是诺贝尔奖颁奖的第100年。至此,全球共有28个国家的475位科学家荣获了诺贝尔奖。有着悠悠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国却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奖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自然科学的,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及医学奖,另一大类是人文科学的,包括文学奖、和平奖和60年代以后才增设的经济学奖。在国际上影响最大,并有定论的是前一大类——自然科学诺贝尔奖。一般说来,科学家们都把获得一年一度的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视为殊荣,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国家也都把本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数看作为本国科学水平的标志。人们往往把获取这一荣誉形象地比作“走向斯德哥尔摩。”  相似文献   

11.
正每年十月,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单都会陆续公布。这次,我们不讨论获奖者的事迹,而是聊聊诺贝尔奖背后的那些轶事。诺贝尔是谁诺贝尔的全名是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他是一名科学家,发明了硝化甘油炸药。由于毕生研究炸药,他共拥有发明技术专利355项,在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个工厂和公司,因此他也是个"土豪"。奖项设置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  相似文献   

12.
正人们对诺贝尔和平奖和文学奖历来褒贬不一,但对三项自然科学奖却刮目相看,其源盖出于它的"刚性"。翻开灿若星汉的获奖者名单,心中会油然升起对人类文明的追念和对科学先驱的敬畏。诺贝尔奖的功勋不仅在全世界推动了科学进步,提高了科学地位,也大规模普及了科学知识。每年10月,新科"诺贝尔状元"如同奥运会的冠军一样名扬天下,成为媒体的焦点和公众的偶像。诺贝尔奖章数量的多寡,常常被大学、机构乃至国家当作展现科学实力的招牌。  相似文献   

13.
<正>获得诺贝尔奖一般会被视为一个人一生所拥有的最大或巨大的荣誉,获奖者大多会欣然接受并感到万分荣耀、兴奋、激动、喜悦。获奖者通常会有心理学家所描述的成功者的巅峰体验,这种巅峰体验不仅是在获得巨大成功与成就时的自豪与骄傲,而且还圆满地解释了一个人之所以能走向辉煌的动力。不过,尽管诺贝尔奖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但也有人并不把它太当回事。尽管这样的人极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选理念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仁 《科学学研究》2006,24(5):677-683
认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是基础科学领域最有声望的奖励机制,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的。它包含最优秀的科学成就,但也有很一般甚至错误的成果;在它没有包含的成果中,有达到其获奖标准而因为处于“第41席”未能获奖的,也有按其标准不能获奖而其实属于最优秀的科学成就的。因此,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范围和理念有其局限性。分析了保守性、重事实轻理论、英雄主义、权威决定论等理念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年轻人要抠鼻孔?为什么面包片落地的时候总是涂了黄油的那面朝下?这些问题看似琐碎无聊,但它们都荣登了Ig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表彰世界上那些写出最优美的字或是以科学成就为人类生活带来福祉的杰出人物。Ig诺贝尔奖虽然也是一年一度,但它与诺贝尔  相似文献   

16.
从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到2009年,诺贝尔各奖项获奖者已经有几百人,但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果不考虑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只计算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化学、医学)得主国籍,那么来自于第三世界的获得者几乎寥寥无几。这也许并不出人意料,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往往成正比。  相似文献   

17.
学科交叉研究的神韵——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学科交叉是20世纪科学整体化的具体反映,本文从学科交叉研究出发,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奖成果和获奖者为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析诺贝尔奖中学科交叉的变化状况,显现学科交叉变化趋势在20世纪科学发展中的脉络,揭示学科交叉既是产生新学科的生长点,又是实现对复杂对象的多学科协同作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奖自设立以来,受到整个科学界的瞩目,特别是其在自然科学领域设立的三个奖项,更是成为人类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诺贝尔奖各评审委员会一直采用同行评议制度,这种同行评议制度建立在高质量的评议人、严格的评审制度基础之上.但由于其高度的保密性,若干年来诺贝尔奖同行评议制度的运行机制一直并不为人所知.着重介绍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同行评议制度,并对比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制度,揭示其对我国同行评议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03年2月27日,世界科学界将关注的目光锁定在一位中国女性科学家的身上。当她以一袭红色唐装从容登上领奖台时,全场为之热烈鼓掌。她就是"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获奖者李方华院士。 这项被誉为"女性诺贝尔科学奖"的奖项,每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一次,专门授予全世界范围内最杰出的科学女性。在众多参选的女性科学家中,李方华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人。 作为第一位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中国女性,在绚烂的"女性诺贝尔奖"光环的背后,是她五十年的寂寞耕耘:科研条件的局限、工作的压力、家庭的重负,在种种困难的限制下,她一路闯来。  相似文献   

20.
正北京时间2019年10月8日17时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化学奖联合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汉姆以及日本科学家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发工作。据诺贝尔委员会介绍,古迪纳夫于1922年出生,目前是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教授。今年98岁的他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长的获奖者。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的姓氏用中文直译为"足够好",然而他的成长经历却并不太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