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芮金芳 《新教师》2019,(9):74-7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学生初步认识线段,能正确识别线段,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2.学生在认、找、画、连等数学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比较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维。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亲近感与认同感。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48—4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教学用具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48—4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50~5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相似文献   

5.
提高小学生读图的能力,不但能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为日后数学学习中遇到的抽象信息和画线段图理解题意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姜媛  孙鹏鸣 《辽宁教育》2005,(8):113-114
教学内容辽宁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96页“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并掌握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初步的探索能力.   ……  相似文献   

7.
田颖 《华章》2013,(14)
培养低年级学生读图的能力,使低年级学生打好读图的基础,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也可为中、高年级学生分析抽象的文字信息和画线段图打下基础。笔者以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中,"线段图"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在分析应用题时,线段图能将题中所蕴涵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帮助学生自己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表达能力.本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六年级数学教学,已有十几年时间,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总复习阶段,针对应用题的教学,我始终掌握画"线段图"这把"利剑",要求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特别是难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画出线段图,然后再根据线段图列式解答,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等认知活动,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基本特点,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数线段。 2.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和提高其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通过创设活泼、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数学教育方式中,"画数学"是其中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使学生通过画的方式把抽象的数学题目和思想形象地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题目。掌握"画数学"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研究此种方法在小学分数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丰富和改进数学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辽宁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96页“圆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并掌握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2.通过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初步的探索能力。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出圆的直径或半径。教…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页例题,49页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相似文献   

13.
用CAI导入新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导入是关键.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导入“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拖动长短不等、颜色不同的线段,使之部分能组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小朋友们看,这位小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和概括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一一列举策略,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数学新课标》提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指出:"动手实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数学试验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之大.这种学习方式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上或教师讲授的现成结论,而是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去获得新的数学知识,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在观察、分析等活动过程中把新的数学知识内化到认知结构中.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个信息窗。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抽象、比较、归纳等能力。  相似文献   

18.
1设计构思 1.1 设计理念 本设计基于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并希望能够上升为一种数学意识,使学生能自觉地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具有比较开阔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数学不应被等同于知识的简单汇集,而应主要地被看成人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2.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在拼图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教学重点:认识这四种图形,初步感知这四种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分清体和面。学具准备:…  相似文献   

20.
周国凤 《辽宁教育》2003,(1):121-12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68-7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应用.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及良好的情感体验. 3.通过探索、猜测、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及抽象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