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轼论宋诗,从总体上可以代表宋一代人的共同认识。其诗学观点主要有;“清”:宋人张扬的诗学个性;宋诗之主打风格:豪健乃宋诗之“筋”、“骨”;宋人之艺术天赋:诗、画(书)通神;“有味于枯槁”:宋诗美之所在;“穷而后工”:宋人对“发愤著书”说的理论超越;宋人诗学之精髓:人品乃诗品之魂;宋诗与社会的和谐:“有补于世”,适用为本;宋人诗艺之妙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相似文献   

2.
台湾编《中文大辞典》释为“敝邑也”。引书证若干。今按:一、所引书证皆为“弊邑”一词用作谦词之例,实则此词之第一义项当是:“偏僻的小城镇”。晋左思《吴部赋》有句云:“习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也”。此“弊邑”与“上邦”对举,即可作此义项之例句。二、“弊邑”用于谦称与已有关之地域,应自“弊”字之“破败”义引申而来,故应为义项二,然仅以“敝邑也”三字为释,亦嫌太简,未尽达意,似可释为:“对国土、领地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  相似文献   

3.
一、“浑沌”原型的追寻庄子《应帝王》有则“浑沌之死”的寓言: 南海之帝为攸,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攸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攸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似文献   

4.
观点     
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道德不仅关系到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维系和调节,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人如何处世、行事和立身的“为人”之事。上述三方面构成一个有着内在相关性的结构体系。在此框架内,针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当前道德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以“爱国”为核心的“为民之德”:以“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  相似文献   

5.
“之”字多数易释,然亦有少数难解。笔者罗列三解,以供读者参考。一、“之”犹“于” ((观巴黎油画记》“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一句中,“之”即训为“于”。《淮南子·主术》“上告于天,下告之民”一句中,“之”和“于”互文,“之”犹“于”。《札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米熹注:“之犹于也。”译:人对于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国的传统教育,特别强调让学生“自悟”,“自得”,这里的“悟”是竖心旁,与“思”有关。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可见,“思”与“悟”是“得”的前提。孟子又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从中可以看出,“自得”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为促使学生“自悟”“自得”,必须改变课堂中学生“静听”模式。针对语文教学讲风太盛的通病,要提倡施无言之教。当然,“无言”不是“不言”,而是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忽视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  相似文献   

7.
阅读下面语段,直译划线句子。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人之  相似文献   

8.
重欲必亡     
【原文】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  相似文献   

9.
“境界”说,是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的著名词学理论,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对推动古典诗词的研究有很大的裨益。王国维说,词以有“境界”为最佳,有“境界”方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唐五代和北宋词所以能够“独绝”词坛,原因即在此。而境界说中尤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提出为佳,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及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一、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人间词话》开宗明义便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接着为境界规定了两个基本审美形态:“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俶真训》部分语辞的解释值得商榷:“炊以炉炭”当作“烧以炉炭”,“时丽”犹言“一过”,“一龙一蛇”犹言“或龙或蛇”,“碎脑”当为“碎胫”之误,“断”为“沟中之断”,“徙倚”义为“徘徊”,“汗漫”与“溷澖”义同,“土汩之”当从《太平御览》作“沙土汩之”,“人性”间夺一“之”字,“白”当训“光”、“明”,“趋行”非“越行”之误。  相似文献   

11.
(一)《后汉书·冯鲂传附冯石》:“为安帝所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赐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绶、玉块各一。” 谢承《后汉书》“驳”作“骇”,“剑”作“绶”。 按:“驳”当作“骇”。范书本传李贤注:“以班犀饰剑也。”《后汉书·冯异传》:“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李贤注:“具,谓以宝玉装饰之。《东观记》作‘玉具剑’。”则知“具剑”为有装饰之剑,玉具剑即以玉为装饰之剑,骇犀具剑,即以骇鸡犀为饰之剑。李贤释“驳”为“班”,因“班”同“斑”,与“驳”同义,故成此误。又《应奉传》作“驳犀方具剑”,误同。骇犀,即骇鸡犀,犀角名。《东观汉记·陈导》:“光武赐陈导骇犀剑。”《战国策·楚策一》:“乃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二》:“鸡骇之犀,当作骇鸡之犀。”《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壁、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晋葛洪《抱朴子·登涉》:“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有自本彻末,以角盛米,置群鸡中,鸡欲啄之,未至数寸,即惊却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为骇鸡犀。”足见骇鸡犀为奇珍。谢承书“剑”作“绶”,误。周天游《七家后汉书》校注云:“范书本传及《御览》卷三四二所引《东观记》均作‘剑,。”  相似文献   

12.
对《马说》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鸣之”一词,解释历来不同。大家对“鸣之”的歧义主要是“之”充当什么词的问题。“鸣之”的“之”作助词时,解为:叫了、叫唤起来。这样解释易于教学,然而,与句式不合,因为前面是以人为主动者的两  相似文献   

13.
“八风”辨     
《察今》:“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课本注:“[通八风]通,调和。八风,八方的风,,又叫八卦之风,这里指阴阳之气”。我认为此注甚不妥。“八风”,各家都解为“八方之风”,虽名称各异,其实一样,即这“风”是自然之风。自然之风与音乐何关?《古乐》云:“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这种解释欲说明风与音乐的关系,但这只是一种传说,并非历史事实,故不可为凭。汉代高诱注:“八风,八卦之风”。此若  相似文献   

14.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 “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  相似文献   

15.
写意国画 ,顾名思义 ,即以意写之 ,这种对“意”的自觉强调 ,是以审美经验中的“得意忘形”为依据的 ,集中反映在对“得意忘形”的新解上。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如是说 :“有有我之境 ,有无我之境”。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中写道 :“烟云泉石 ,花鸟林苔 ,金铺锦张 ,寓意则灵” ,“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孟子曰 :“万物皆备于我。”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写意国画 ,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 ,对“意”有着独特的理解 ,“意”在审美意境中占有主导地位。翻开八大、白石、青藤等大师的画集 ,画中…  相似文献   

16.
以教育救国与教育独立为核心的“元培精神”是正大的;以兼容并包与网罗众家为核心的“元培思想”是博大的;以自省修己与荐事助人为核心的“元培人格”是伟大的。“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日,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日,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傅斯年)  相似文献   

17.
《殽之战》是高中《语文》传统篇目,但注释与标点疑问仍多,今择四题试析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课文注释“孟子”:对孟明的尊称。 今按:课文注释非是。孟明是秦国贤臣百里奚的儿子,蹇叔与百里同辈,且素与之善。孟明当是蹇叔子侄辈,今唤其为“孟子”,并非尊称。这里的“孟”,即“大”、“排行第一”;“孟子”即“老大”之意。这样理解,方能与人物关系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一题一评(2)     
一、试题亮相阅读下文 ,完成25 -30题(16分)孙子武者 ,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 :“子之十三篇 ,吾尽观之矣 ,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 :“可。”阖庐曰 :“可试以妇人乎?”曰 :“可。”于是许之 ,出宫中美女 ,得百八十人 ;孙子分为二队 ,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 ,皆令持戟。令之曰 :“如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 :“知之。”孙子曰 :“前 ,则视心 ;左 ,视左手 ;右 ,视右手 ;后 ,即视背。”妇人曰 :“诺。”约束既布 ,乃设钅夫钺 ,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 ,妇人大笑。孙子曰 :“约束不明 ,申令不熟 ,将之罪也。…  相似文献   

19.
注重“学”,构成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儒家那里,为“学”过程与成人过程无法分离:“学”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使人由“野”(前文明)而“文”(文明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学”本身也首先以“成人”为目标。荀子之论“学”,其内在之旨同样是“学”以成人。在突出“学”的同时,荀子又强调“积”(为学的过程性),进而将“学”以成人与“积”以成“圣”联系起来。荀子同时区分身心之学与口耳之学,身心之学以“美其身”为指向,后者意味着达到自身的完美、提升自身的德性。在这一意义上,身心之学同时表现为“为己之学”。口耳之学则停留于口耳之间,仅仅为了示之于人,从而流于“为人之学”。对荀子而言,唯有身心之学(为己之学),才构成了“学”以成人、“积”以成“圣”意义上的真切之“学”。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以《墨辩》为入途,以论辩,言辞,“故”“实”为次序论求墨子之文而明其论辩之法式,言辞之特色与知,用之指向,是其之异于庄,孟文章之所以然:墨文以“出故”为的,以明理为任,以类推为法,以“辟”,“侔”“援”,“推”,“止”为式,论辩精切而说理谨严,而“辞以故生”,文以理构,辞意精审,句法整练,论旨明确,首尾一贯,尾次相属,照应周至,比次辞句,反复叠用,其文“争彼”“出故”而指向知,用之域,固不在儒者之“理想”与道家之“超越”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